這個情況對於秦國來說,也不是沒有遇到過的。一種是春秋戰國的強大鄰居,一種是五國攻秦。
一、秦國的兩大強敵—晉國、魏國
比如春秋時期,韓趙魏的母國晉國就攔去秦國東進的道路,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呆在西戎之地,因為秦國人口太少,國力太弱,被晉國吊打了百年。而當時的秦國,國家制度並不完善,貴族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甚至還發生了弒君等嚴重的政治事件。而且,秦國從立國之初,就與西邊的義渠等遊牧部落爭奪生存空間,雙方互有勝負,長期處於膠著狀態。西邊戰場的拖累,導致了秦國無暇東顧。即便是戰爭,對於國力也是一大考驗,與同期的山東諸國不可爭輝。
秦晉之間的百年戰爭,讓秦國的信心驟降。晉國當今百餘年的中原霸主,國力雄厚,人才濟濟,像齊國、燕國等都是小弟,此時已經組成了陣容最強大的聯盟。在春秋中後期,中原各國停止了戰爭,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狀態。晉國與秦國的戰爭,如果晉國認真了,秦國就慘敗。如果晉國不想鳥秦國,秦國也只能遊戲般地小打小鬧。可以說,秦國從春秋到戰國時代,一直龜縮在函谷關內,對於中原,只有兩件大事,一次是借道滅了滑國,結果回來被晉國伏擊,全軍覆沒。另一次就是出兵打退吳國,挽救了楚國。其他最多在秦晉邊境上活動。
到了戰國時代,雖然橫攔在東方大路上的晉國四分五裂,但秦國依舊不是新晉諸侯國魏國的對手。魏國率先變法,一躍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霸業長達百年。而秦國只有魏國這個鄰居,魏國對於秦國也是虎視眈眈,躍躍欲試。兩者先後有六次河西大戰,秦國一直最後兩場才取得勝利。魏國強調三晉聯盟,而不是六國聯盟。因為韓趙魏三國同氣連枝,都是從晉國出來的,抱團是自然而然。於是,魏國東面稱霸,西面對秦國進行擴張戰爭。以吳起為西部司令,統率魏國最精銳的部隊—魏武卒,打下秦國六百里之地,秦國被迫遷都到櫟陽。戰國初期近百年時間,把秦國堵在函谷關內,只需魏國一國足以。
可惜,魏國在東方戰場上連續失利,損耗國力。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一直走富國強兵的路線,軍隊的素質及戰鬥力飛速提升,同時六國的人才開始匯聚,解決了秦國最嚴重的問題—人才、資源短缺。在經過第六次河西之戰後,魏國的河西河東盡喪於秦國。秦國開始亮出東進的獠牙。
二、魏國的三晉集團和蘇秦的合縱聯盟
到了戰國中期,天下大勢驟變。原來的鄭國、魯國、宋國、中山國等常青國家相繼滅亡,秦國以強國姿態登場,而六國在此消彼長的內耗中。對於抗秦的態度,六國的想法不盡相同。說到底也是利益的訴求不同。齊國、燕國距離秦國遙遠,不產生直接利益衝突,所以表現最為消極。楚國與秦國曖昧不清,若即若離,同時也以霸主自居,混不進中原集團,常常是搞獨角戲。韓趙魏直接與秦國接壤,雙方的戰爭不斷,在對於抗秦上最為積極。
然而,這些聯盟中,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三晉集團,這三家同氣連枝,唇亡齒寒。多次與秦國進行聯軍戰鬥。比如伊闕之戰,是韓魏聯軍。比如華陽之戰,是魏趙聯軍。比如邯鄲之戰,是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魏國和趙國都曾先後稱霸,有著與秦國相爭的資本。但國力被削弱後,三晉只有聯合起來才能自保。魏國有魏武卒,趙國有靈武鐵騎,韓國有著全天下最發達的軍事武器,三者聯合是最合適不過的對象。雖然三者之間有過矛盾,但到了中後期都是以聯合為主。
蘇秦創立的合縱聯盟一直不是很穩定,因為有秦國張儀創立的連橫集團相對立。裡面的成員被秦國拉來打去,所以導致六國的心並不是鐵板一塊。歷史上就發生過五次攻秦,齊國、燕國隨心所欲,聯盟軍在指揮上又不能達到統一,所以敗多勝少。只有孟嘗君、信陵君指揮的取得了勝利,甚至是攻破了函谷關。五國也曾有一次聯軍駐紮在秦國的函谷關外,結果秦國由於國事沒有理睬。時間長了,五國聯軍也覺得沒多大意義,還要消耗大量的糧草,就不了了之地撤軍了。
公元前241,五國聯軍最後一次攻秦,楚國損失慘重,其他國家敗退。這次聯合軍事行動以失敗而告終,也標誌著合縱聯盟解散。從公元前236年,秦始皇開始兼併六國,而六國只能自保,根本沒有互救意識,結果被秦軍各個擊破。
三、秦國自身的底蘊在不斷擴大
對於秦國來說,六國聯盟對於它來說,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態度。在秦始皇即位之前,都是打得過打,打不過求饒,處理國際事務很圓滑。而不是非要像趙國那樣剛到底,所以它大多沒有傷筋動骨,一直在保留元氣,儲蓄能量。
即便是五國聯軍長期駐紮在函谷關外,但秦國出路並不只有這一條。它還可以從武關進軍楚國,楚國對於秦國的戰事基本上是一敗塗地。秦王也不是愣子,又怎麼可能讓六國一直聯合?他們一直貫徹“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所以會一直拉攏六國中的齊國、燕國,而楚國是牆頭草。
需要注意的是,從公元前285年五國攻齊後,齊國不再參與國際大事,閉關鎖國,開始與秦國交好,所以到了中後期只有五國與秦國對抗。燕國不與秦國產生利益糾紛,搖擺不定,長期與秦國也是曖昧不清的盟國。至於韓國早已被打廢了,國土早已喪失大半。此時只是趙魏的不甘心。魏國沒有了霸主級人物,軍隊也淪為二流軍隊。趙國自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國力雖然不行,但良將還在,軍隊戰鬥素質依舊很強。
五國封鎖秦國,秦國也不愁吃喝。它有三大糧倉,足以支撐它對抗五國。同時,在本地作戰,擁有函谷關之險,糧草消耗又不大,戰線又不長,可以說秦國是不倒的存在。早在商鞅變法時,就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統治的核心區—關中是其最大糧倉。另一大糧倉便是巴蜀地區的天府平原,經過李冰的都江堰建設後,為秦國提供優質的後方服務。同時,秦國的兵源大多來於關中,即使爆發戰爭,關中可以迅速地徵集優質兵源,運輸到前線,而五國則沒有秦國這般優越條件。
閱讀更多 貝勒爺講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