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作者/白小心


隨著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業開始全面復工,教育業界當然也時刻被關注著,終於各省份陸續明確了部分年級學生的返校時間,這本是值得高興的事,不過,對於關於學生返校而出現的一個新詞,我不是特別認同。


看到標題,你們應該也知道是什麼詞了。

學生返校被戲稱為「神獸歸籠」。

不如我們先看看,網上是怎麼說的。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身為一個成年人的我,因為不是父母,所以沒有經歷過自己熊孩子的折騰,對於這個詞,感到了有一些不適,但家長們貌似卻共鳴般的響應。


是因為神獸,多了一個神字。

所以比熊孩子高級麼?


但後面有一個獸字,那依然是畜生啊,難道你們沒覺得這是裹著糖衣外殼的貶低麼?


更讓我不解的是,作為熊孩子的家長,因為受不了自己教出來的熊孩子在家的長期搗蛋,身心疲憊期待開學,把家裡的小傢伙稱為「神獸」,為什麼這麼多受過良好教育的新聞工作者,甚至人民日報,也能如此輕易的用「神獸」這個詞?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樣一句slogan,少兒強則國強。

那我想說,如果國之少兒皆為「神獸」那我們這個國,是玄武國還是修真界?


為什麼把這些小傢伙說成「神獸」原因很簡單,已經是粉飾後的用詞了,畢竟熊孩子這個詞早就變成了家長最不喜歡自家孩子被套上的標籤,但本質還不是一樣。


說到底,那些高喊著「神獸」歸籠,喜出望外的家長,在一定程度上,家裡的孩子都是他們自己都討厭的熊孩子,同時,他們更不願意承認的是,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有多失敗。


也許有的家長們要辯解,他的喜出望外有其他原因。


我孩子可乖了,一點都不熊,我高興是因為孩子回學校好好上學,學知識了。

我們家孩子一直在家,都不能好好複習,學校開學了,回學校就能好好複習了。


返校才是開學麼?

在家都是荒廢麼?


雖然網課和真實面對面教學有差異,但並不是返校才是開學,真正的開學是老師開始授課,每天有學習和複習任務,開始對學習進行主動思考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學了。


差生說,沒開學,成績肯定會受影響。

那是最大原因,可能是沒返校,沒老師天天盯著,逼著,你就不會寫作業,不會做卷子,不會複習。


前有高三學生,上網課遲到,不交作業還直接怒懟老師在前,後有小學語文網課,學生組詞的答案令人哭笑不得。


網課背後顯示出來的教育問題,難道只是「神獸」歸籠就能解決的麼?只不過是家長把自己教“壞”了的孩子,又塞回了學校,責任轉移而已。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沒有一個人,會輕易的承認自己和正視自己的缺點。

也沒有任何一個家長,願意承認自己的教育是失敗的,即使擺在面前。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射出家長的樣子。

不僅是家長教育本身,也反映出家長自己為人的最短處。


當新聞媒體和當代家長們,為「神獸」歸籠而歡呼雀躍時,不正是反應了上一代和下一代共同的失敗麼?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我想,一個孩子是如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用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來解釋,可能會更容易理解。


班杜拉認為,學習行為應該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我們在對孩子教育時,也是這樣,往往忽視了社會變量對孩子行為的制約作用,我們總以為,我們口頭上教導的內容就會變成孩子學到的內容,而忽略了社會變量對孩子起的作用。


什麼是社會變量?

比如父母的期望、他人的行為、錯誤的引導、錯誤的肯定等等。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學習行為有三種機制。

聯結強化觀察學習


聯結源於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認為學習就是刺激-反應聯結的形成。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經常用聯結的觀點來解釋社會態度、人際吸引、社會規範等現象。


比如看到帥哥就心動、開車看到交警敬禮就緊張、看到黑人拿槍就害怕等等。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這些都是聯結造成的,而一張白紙的孩子是如何對這些社會態度產生連接的呢?很大程度上,年齡越小的孩子的世界觀和社會態度都是父母或養育著直接教授的。


就像父母沒有對孩子教授公共場合的規矩,所以孩子在火車上大喊大叫到處亂跑,因為孩子沒有把公共場所和乖巧聯結起來。


強化,簡單理解為人們學習表現某個行為是因為隨後會有一個令人愉快的,或者可以滿足某種需要的東西出現就會得到強化,從而加大這種行為的頻率,而如果出現的結果不滿意或者不愉快,就會降低這種行為的頻率。


孩子為什麼在公共場所會肆意大叫,打擾其他人?除了聯結外,也是因為孩子的吵鬧行為被父母

強化了。


孩子出現在公共場所,絕不可能第一次就是在火車上,而是去過地鐵、公交車、商場、遊樂園等等,為什麼在火車上肆意吵鬧,那是因為之前所有公共場所的吵鬧都被允許了,也就是,吵鬧這種讓孩子肆意開心的行為被父母的允許,或者,孩子想博得的關注,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於是強化了。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最可怕的是,強化除了直接強化,還有替代強化自我強化


替代強化就是孩子還會觀察他人做出行為後得到了什麼後果,這種後果也會影響人們是否以及怎麼樣做出相同的行為。


比如一個爸爸出於某些原因,和孩子說,今天這個事你不能給媽媽說哦,於是當著孩子的面,對自己的妻子撒謊了。

於是,父親撒謊的行為會強化孩子認為撒謊可行的這個想法。


而作為家長的你,會承認是自己教會孩子撒謊的麼?


自我強化就是孩子在行為之後,對自己的認知與評價會影響人們進一步的行為表現。

比如一個孩子吵鬧的行為之後,得到了想要的玩具,或者父母的關注,不僅結果直接強化了這個行為,更讓孩子自我強化,從心裡認為這種通過吵鬧的方式得到關注的行為非常可行,值得自己之後多次使用。


觀察學習認為,孩子僅通過觀察他人或模仿榜樣,就可以學習某種社會態度和行為。


在觀察學習中,環境中的他人是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觀察學習可以在沒有任何其他外在強化的情況下出現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孩子在真正接觸社會之前,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或者養育者,而一定要注意,觀察學習可以在不受到外在強化的情況下出現。


脾氣急躁的父親、貪財的外婆、吃相難看的媽媽、大吼大叫的外公,也許都會變成最後這個讓你頭疼不已「神獸」身上,而你還一定會和自己的伴侶爭吵。


你兒/女也不知道像誰!?

答案是,像你們。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可能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如果沒有自己的管教一定會更加頑劣,或者成為一個頑劣的孩子。


那是因為,家長們都在自己的認知裡覺得,孩子本身是頑劣的,這裡,想告訴家長,一定要避免對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認知。


羅森塔爾效應,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這個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原來所期望的進步現象。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通俗的講,就是你期望的事,會根據的你的期望而發生,比如你認為你的孩子,只要你不管教就會變成熊孩子,那麼你的孩子可能就真的可能變成熊孩子。


女生就是因為這樣的社會期望,認為女生數學都不好,於是造成了大部分女生都覺得自己不擅長數學的現狀。


全社會都認為這些學生是「神獸」,那很可能這批孩子接收到這樣的社會期望,就真的成為了另社會都頭痛的「神獸」了。

作為一個普通成年人都會不適的詞,作為當事人的學生們,難道會甘之如飴?並且因為不認同就努力學習麼?

不,他們不過是按著社會對他們的期望,成為被期望的模樣。


最後,關於孩子的教育,我想家長們除了看看教育心理學以外,還應該多瞭解一下人本主義對於孩子成長的觀點。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你要相信,只要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自己的孩子,ta一定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你需要做的,是移除那些阻礙他成長的障礙,而不是成為他成長的障礙。


如果你的孩子很小,還在小學,那小心教你一個小遊戲。


當你的孩子花花,不想刷牙時。


你到自己孩子跟前,把自己的左右手拿出來,分別代表一個小人,然後兩個小人對話。


左手代表壞想法:右手右手,你說花花會不會去刷牙呢?我看ta肯定不會,ta一點都不愛乾淨肯定不會去刷牙。

右手代表好想法:左手你住嘴,花花才不是你說的那樣,花花最愛乾淨了,最可愛了,肯定會去刷牙的,不信我們來打賭。


然後,你看你的孩子是什麼反應?

ta會去刷牙麼?


如果,你試了,記得告訴我結果怎麼樣。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孩子,永遠都是希望,也是未來,但永遠別說孩子是「神獸」,別讓一時錯誤的社會期望,讓你後悔。


呼籲社會媒體正確對於教育進行正確引導,教育不僅僅對於學生也是對於家長,不要為了一時新聞詞的風趣而對孩子造成隱形傷害。


尤其是官方媒體,請別在紅牛哥哥、歐尼醬、小紅小白小黃那種不倫不類的笑話,別讓自己成了新聞界的「神獸」。


真正坦然的承認自己教育的失職,也正視自己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要性,然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孩子吧。



把孩子叫做“神獸”的老“神獸”們做了什麼?

— END —

這裡是

Now Accept Myself

現在起

認定自己,懂得自己,悅納自己

愛你,麼麼噠~~


獲取更多精彩福利

火鍋抵用券券即將發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