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持續蔓延 院士專家探討如何應對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3月29日報道: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29日6時30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659367例。隨著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各國繼續加大防控舉措。

今天,醫道、華山感染、醫界、騰訊醫典聯合舉辦“全球抗疫 四海同心”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邀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擔任主持,匯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盧山、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教授、德國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陸蒙吉教授就全球新冠疫情會如何發展、各國抗疫策略有何不同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獻計未來。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 院士專家探討如何應對

美國:加強各州聯合 集中醫療能力救治輕症患者

針對美國近日確診病例激增,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盧山教授分析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檢測過於敏感。另外,美國沒有進一步通過流行病調查數據詳細分析感染病例的背景和來源。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正處於第二波和第三波感染的早期,好在未出現群聚現象,但確診病例仍會進一步增加。”

盧山教授認為,中國有兩條非常重要的經驗是值得美國學習和借鑑的:封城和建方艙醫院。美國當務之急有兩點:第一是各個州之間必須加強聯合,如果所有州能同步封鎖嚴控14天,新冠肺炎80%就會被控制住,但如果各個州之間不同步,公眾之間有來往,戰線恐怕就要拖長。第二,創造醫療條件救治大部分被感染的輕症病人,將80%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或者集中收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最終社會的轉機是病例數和醫療體系之間的平衡。如果患者數壓垮了醫療體系,就失控了,所以必須要集中力量收治輕症患者。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 院士專家探討如何應對

德國:控制病毒傳播的同時 保證社會和經濟儘可能運作

德國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陸蒙吉教授認為,德國如今採取的抗“疫”策略是既要控制病毒的傳播,又要儘可能的保證社會和經濟正常運作,找到平衡點非常重要。陸蒙吉表示德國在十幾年前就制定了“全球流行疫情防控計劃”的預案,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分三步走:一是攔截,二是保護,三是節省。從3月22日開始,德國就封鎖了邊境,禁止兩人以上聚集行走,叫停了所有非生產性的娛樂活動,但是繼續上班,遵從“企業不停工、社會不停擺”的防疫原則。

對於德國群眾尚未大規模戴口罩的現狀,陸蒙吉表示由於德國的公共空間非常大,保持1.5米到2米的安全距離很容易做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戴口罩的作用沒有在中國大,同時如果人人都要戴口罩就會造成一定浪費,這是和中國情況有所不同之處。目前,德國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雖已超過5萬,但總體病死率僅為0.6%。目前較低的病死率推測是由於第一批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包含8千多人去奧地利和意大利等國滑雪的年輕人為主,德國之後的病死率不一定會比其他國家更低。

中國:經歷了遭遇、阻擊和殲滅戰,需要嚴防輸入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則把中國的抗疫過程比喻為遭遇戰、阻擊戰和殲滅戰。葛均波認為,新冠肺炎剛開始在中國蔓延的時候,當時的情況是有點混亂的,就像是一場遭遇戰。後來演變成了阻擊戰,政府建立了方艙醫院,應收就收應治就治,最後就是殲滅戰,把大部分的新冠病毒都隔斷了,國內本地新增的病例多低都清零了。可是隨著歐洲和美國新冠疫情的爆發,葛均波表示原本計劃的殲滅戰又變成了持久戰,由於境外輸入案例的存在,接下來一段時間中國的疫情防控很可能處在一個焦灼的持久狀態。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 院士專家探討如何應對

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和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也在大會上分享了關於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金冬雁表示:“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有一定的季節性的,但是新冠病毒是否具備季節性,目前局勢尚不明朗。現在疫情大爆發的國家大多寒冷並且乾燥,像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溫度高而且潮溼的地方暫時還未出現社區性的大爆發。這其中究竟有沒有規律?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數據去分析。”

李蘭娟則表示目前正在尋求更多的方法救治重症患者,如今主要採取人工肝療法,把患者血液引到體外後在體外進行加工——血漿置換、血漿吸附、血液濾過等,清除各種有害物,補充蛋白質和凝血因子,暫時替代肝臟功能,並抑制細胞因子風暴,阻止重症患者向危重症發展。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 院士專家探討如何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