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01

歷史的細節透露出的真實,往往比任何杜撰都要精彩,就看你有沒有拾麥穗的本領去大浪淘金。

讓我們將歷史的放大鏡,聚焦到公元前202年的那個冬天,萬里長江在蘇皖交界處,那個名叫烏江的千年古鎮。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隨著西楚霸王項羽的自刎身亡,楚漢相爭的悲壯歷史在此宣告結束。

垓下突圍後,項羽渡過淮河,經過陰陵,來到東城。在東城境內的一座稱作四隤山的小山崗上,項羽發出了“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千年詰問。他坦然排兵佈陣,精心佈置身邊僅存的二十八位騎士,潰圍、斬將、刈旗,打了一次堪稱“教科書式”的經典戰役。

《史記》記敘這次項羽“最後的決戰”十分詳盡,司馬遷在筆下不惜對項羽格外偏愛,用了大量的“動詞”來“白描”。楚軍的突然行動,使漢軍猝不及防,隊列被打亂,陣形被撕開,項羽趁勢斬殺漢將一員。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就在此時,一名被稱作赤泉侯的漢軍騎士迎面與項羽撞個正著,被圓睜雙眼的項羽一聲怒吼,馬受驚,人失態,掉頭一陣狂奔,跑出幾里地外仍驚魂難定。《史記•項羽本紀》裡特地將“動詞”用成“形容詞”,謂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這位赤泉侯,是司馬遷在東城之戰記事中,唯一實名出現的漢軍中低級將官,他被安排突然出現在項羽面前,然後又一溜煙消失在數千追兵之中,失去了蹤跡。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02

是司馬遷有意為之?還是酷炫其寫作手法?在項羽“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且戰且逃到烏江邊之後,司馬遷又特地把這位赤泉侯拉回到讀者的視野之中。

“揮劍自刎”的那一經典場面,不少史籍早已用大量筆墨,作過無數次解構與形容。項羽揮劍自刎後,遺體被五位漢軍騎士奪得。

甚巧的是,五位之中,其中的一位,就有赤泉侯。

之前劉邦有“頭千金,萬戶侯”的重賞承諾,赤泉侯當然也在受封領賞之列。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因為爭功砍下並搶到項羽的一條腿,不僅被劉邦封為侯爵,還就此幫助子孫打開一條發跡的“通道”。此後,家族興旺、綿延數十代,不僅孕育出難以計數的名臣良將、文學大家,還締造了一個王朝——隋朝。

5位皇帝都是他的子孫,如此榮耀加持,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這,就是那個司馬遷不斷渲染的赤泉侯。

秦末漢初乃中國歷史上超級大亂世。正所謂,亂世出英雄。與局勢動盪不安相伴的,是英雄豪傑、傳奇人物層出不窮。

赤泉侯本名叫楊喜,華陰人,曾為舊秦軍郎中騎士。開啟楊氏宗族長盛不衰的“創始人”楊喜,雖然還談不上英雄豪傑,但絕對算得上一個傳奇人物。

紛紛亂世中,他能夠把握住千載難逢之良機,足以稱得上秦漢時的典型代表。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03

一切,還要從項羽烏江自刎說起。

作為一位全程參與追擊項羽的歷史親歷者、參與者,也是此重大歷史事件的當事者,楊喜這位“當事人”出現在項羽之死的歷史記事中,看似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洞悉世事的司馬遷,能夠在如此浩瀚歷史中打撈出這麼一位小人物,著實不易。

令人生疑的是,項羽之死與司馬遷的時代相去甚遠,“項羽之死”的細節如此精彩絕倫,恍如昨日?是文學杜撰還是確係歷史本來面目?

後世不少學者明確表示懷疑,這些精彩的篇章不是真實的歷史“記事”,而是太史公文學虛構的妙筆生花。司馬遷再偉大,記史時,也不會細到這種身臨其境、“工筆般描繪”的程度,這其中肯定是文學上的創作乃至杜撰。雖然《漢書•司馬遷傳》中,太史公自述編撰《史記》手法時,坦陳“我不過是敘述故事,整理世間的不同流傳而已,並非有意去創作。”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懷疑歸懷疑,但是否虛構暫且不要下結論。我們難以想象,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實際上卻“大有來歷”。

閱讀歷史時,我們渾然不知的是,楊喜與司馬遷竟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楊喜的第五代孫名叫楊敞,楊敞先後出任大司農和御史大夫後,官運亨通,後來一直做到丞相,被封為安平侯。

原來,楊敞的夫人就是司馬遷的女兒,楊敞竟是司馬遷的女婿。

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死於大約武帝后元年間,去世時大概60歲。他比楊敞大13歲左右。可以推斷,楊敞大概生於武帝元光年間,他於武帝元封年間(前110-105)結婚,娶司馬遷女兒為妻時,年紀大概在25歲左右。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司馬遷只有一個女兒,他傾其一生所著的《史記》,完成後特抄寫了兩部傳世,副本收藏於大漢帝國圖書館,正本自己收藏。司馬遷死後,《史記》由女兒帶到丈夫楊敞府中,妥妥地保存了下來。

司馬遷與楊敞的交往,從元封年間兩家聯姻算,到後元年間司馬遷死止,應該至少有二十年。兩家結下的情誼,可謂純真而密切。

楊敞與楊夫人所生的次子叫楊惲,是宣帝時期難得的博學才俊,楊惲喜好歷史,熟讀《史記》,存外祖父司馬遷遺風。

或許,也正因為這樣的親緣關係,司馬遷才讓楊喜進入了他的《史記》。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04

垓下之戰以項羽自刎烏江而告終。對於楊家而言,楊喜搶得項羽的一條左腿,此乃家族發跡的起點,也是楊家世代引以為豪的亮點。

為褒獎其功績,剛剛建立的漢帝國封賞楊喜為赤泉侯之餘,還特地頒發“丹書鐵劵”。丹書鐵劵一分為二,一半封存於漢朝宗廟,與相關的檔案文書一道,作永久性鐵證;另一半珍藏在楊家,世代相傳。

“丹”者紅也,“券”者紙也。“丹書鐵券”,通俗地講,就是用紅色著墨,鐵板為紙,將特定的內容用丹砂書寫鐵板上,故名。是帝國時期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世代享受優遇或赦免的一種特權憑證,類似於現代普遍流行的勳章(或獎章),又稱“丹書鐵契”。也就是歷代民間所說的“免死牌”。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追根溯源,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最早就源於漢高祖劉邦。不出意外的話,楊喜就應該是第一批獲享“丹書鐵券”榮譽的人。

史考,建立漢王朝後,劉邦即“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契”,即皇帝與功臣、重臣之間信守的憑證。“丹書、鐵契、金匱、石室”,即以鐵為契,以丹書之,將皇帝與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鐵券”上,裝進金匱藏於用石建成的宗廟內,以示鄭重和安全。

鐵券制度最早濫觴於戰國時期。“鐵券”一詞始於見於史籍《漢書•高帝紀》和《祭遵傳》,其曰“丹書鐵契”、“丹書鐵券”。程大昌《演繁露》中雲,鐵券壯如圓筒瓦形,鐵質金字,兩券合而為一整體,左券頒發給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內府或宗廟內,遇到特殊情況,將兩券合在一起,以驗真假。

鐵券鐫刻的內容包括:賜券的日期,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記載被賜者對朝廷的功勳業績;皇帝給被賜者的特權,如免死等;皇帝的誓言,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後代,享受皇帝賜予的種種特權。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一般情況下,丹書鐵劵結尾處有這樣幾行字:“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說,即使黃河干涸變成衣帶,泰山崩塌變為礪石,封賜之國仍將永存,綿綿不絕傳給子孫。

事易時移,唐以後的鐵卷已不是丹書而是嵌金。《輟耕錄》載,唐賜吳越王錢鏐的鐵卷,形狀宛如瓦,高尺餘,闊三尺許,卷詞黃金鑲嵌。誓詞有所封的爵銜,官職及受封的功績等,另刻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明代鐵卷依照唐制,不過“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後革爵革薪,不許仍故封,但貸其命耳”(明沈德符《野荻編》)。

不論如何,無論哪朝哪代,能夠獲享丹書鐵劵者,肯定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功臣,可謂少之又少,所以一定會是光前裕後的豐功偉業。

完全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面,這份楊家發跡的丹書鐵劵,供奉在楊家祠堂的中央,耄耋之年的楊喜,手撫寶貝般的丹書鐵劵,驕傲地向兒孫們講述受封的由來、過程,兒孫們面對神一般的楊喜,三叩九拜,渴求永享富貴。

那是天賜的“祖上紅利”,每逢重大節日,這樣的儀式都會在楊氏宗祠不斷上演。

楊喜百年之後,襲赤泉定侯的長子楊敷,照例繼承侯位,他同樣會手撫鐵劵,向自己兒孫講述父輩當年的輝煌事蹟。一代一代不厭其煩地昇華“烏江邊故事”,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05

我們可以遙想,或許,正是某一個風和日麗的金秋,司馬遷特地與女婿楊敞泡上一杯濃茶,聽楊敞講述楊氏祖宗楊喜的逸聞趣事。楊敞當然知道岳父的意圖是什麼,他便把爸爸,還有爸爸的爸爸……那裡聽來的故事,掰開了揉碎了繪聲繪色講給老岳父聽。

這不難理解,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代一代相承相蔭的宗族史,中國自古以來的崇拜也幾乎全是祖宗崇拜。特別是可以光宗耀祖的那些事,哪怕再小都會一代一代傳承與弘揚。那些腮掛白鬚德高望重的長者們,或是在祠堂,或是在學堂,面對兒孫繞膝的後輩,特別是一些“傳神”的細節,理當承襲其“傳”的義務,評書一般娓娓道來傳諸後世,那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與驕傲。

這,便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宗教。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楊喜的故事,就這樣一直講述到第五代孫楊敞。也正好他的岳父是“太史令”,有意無意間,楊喜就這樣走進了歷史,走進了司馬遷的《史記》裡。

這,不僅是司馬遷的幸運,也是楊氏宗族的幸運,更是後世讀者的幸運。

司馬遷是大漢帝國的太史令,他正為寫《史記》網羅天下的放失舊聞,收集世間的傳言故事。言者也許無心,聽者定然有意。司馬遷不愧為一個有心人,也緣於他獨特的歷史觀——走出書齋,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酒後吐真言,或許就在與女婿推杯換盞間,司馬遷將這些生鮮的、關乎小人物的“微歷史”記下來,寫入《史記》。

或許司馬遷堅信,生動的歷史細節就在芸芸眾生口授相傳中間,就看你有沒有功夫和能力去挖掘與發現。

這,正是司馬遷讓後世肅然起敬的偉大之處。

浩瀚五十萬言《史記》裡,各色人等細節之多之繁複,令人目不暇接。我們不知道的是,象楊喜這樣有故事的人,還有多少深藏其中?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06

讓我們透過司馬遷的筆,繼續關注楊喜和他的楊氏家族。

楊喜能成為楊氏家族開山鼻祖式的人物,是因為被封為赤泉侯以後,楊家便以此發跡,世世列侯,代代官宦,成為兩漢以來,最有名的世家望族。

卻說,楊喜的第五代孫楊敞雖官至丞相,深受執掌朝政的大將軍霍光賞識,卻是一位事事小心、處處謹慎的朝中之臣。

有一件可供資證的事例為證。說楊敞任丞相次年,年僅二十二歲的漢昭帝去世,無後。霍光從諸侯王中,選取了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繼承皇位。豈料劉賀繼位後 “淫亂不軌”,霍光又決意廢黜劉賀,另立新君。

從中可以看出,這霍光是一個何以了得的人物。

原來,他就是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兄弟。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去世。霍光升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位,侍奉漢武帝左右,前後出入宮禁二十多年未犯過一次錯誤,深得漢武帝信任。徵和二年(前91年),衛戾太子被江充以巫蠱之禍逼死後,漢武帝決定立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為儲君,令霍光輔佐。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臨終時又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佐時年八歲的漢昭帝。

霍光後來將自己的外孫女上官氏嫁為漢昭帝,併成為皇后。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霍光另立新君的舉動,不僅事關帝國命運,也關係到參與者的身家性命,乃漢朝歷史上破天荒之大事。稍有不慎,便是誅九族的重罪。

史書上說,霍光主持制定了廢黜昌邑王方案後,由大司農田延年到楊敞的丞相府通報。一般人而言,這樣的“通報”僅僅是禮節上的知曉而已。哪知從未經過此類事的楊敞,竟嚇得汗流浹背。趁田延年內急上廁所之機,一直在廂房竊聽的夫人見事不妙,趕緊來到夫君跟前,急迫地提醒他:“如此大事,方案已定,君侯還態度曖昧,必定招來誅殺之禍。”

夫人的話點醒了楊敞。當田延年從廁所歸來時,楊敞才表示堅決支持霍光的方案,主動參與其事。昌邑王廢黜以後,霍光擁立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

因為此,楊敞不但保住了丞相之位,還得到了三千五百戶的新增封賞。

可以看出,在事關楊氏家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這位站出來拿主意的傑出女性,無不與父親司馬遷的言傳身教相關。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07

或許正是楊敞在官場上的謹小慎微,才使他所承載的“弘農楊氏”,漸成傳奇家族。

弘農乃古郡名,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轄境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渭河下游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晉以後,弘農郡的轄境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地區,這裡便是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華陰楊氏”的策源地。

《通志•氏族略》記載,弘農楊氏,可以上溯到春秋羊舌氏後裔。《氏族略》的《楊氏》條亦載:“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曰楊石。黨於祁盈,盈得罪於晉,並滅羊舌氏。叔向子孫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據《史記•晉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書記載,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國大夫祁柔之孫祁盈的家臣祁勝和鄔藏交換妻子,被祁盈發現,把他倆囚禁起來。

有個大夫叫荀躒,因受了祁勝的賄賂,狀告祁盈私自抓人,結果晉頃公逮捕了祁盈。楊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認為晉頃公處事不公,一氣之下幫祁家殺死了祁勝和鄔藏。

晉頃公大怒,晉國的其他幾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勢力,於是乘機殺死祁盈和楊食我,並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遂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為三縣,作為這些公卿子孫的食邑。

後來,羊舌肸(叔向)的子孫逃到華山仙谷隱居,居住在華陰。至漢朝華陰屬弘農郡(郡治在今河南靈寶縣),稱為楊氏,此即弘農楊氏由山西徙居華陰的歷史過程,亦即弘農楊氏之由來。

晉國滅了,“祈盈之難”無蹤了,沒有了政治上的阻礙後,楊家遂發展壯大。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08

楊氏自楊道走出山林,重新進入政治舞臺後,十餘代皆為周室命官,或為大夫、司馬,或為太傅、州牧。秦末,華陰楊碩隱居(華山羊公石室)不仕,洞習天文。秦始皇登帝位(前221)後,不知所故,五次徵詔未赴。漢高祖(劉邦)攻下咸陽駐軍灞上,楊碩率其八個兒子隨劉邦征戰,其第六子楊喜終於出人頭地,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為將軍,楊碩本人封為太史。

這個時候,弘農楊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為通侯,乘朱輪者十人,史稱“西漢十輪”。

真可謂紫氣東來。到東漢時,楊氏家族依舊人丁興旺,繼往開來。

楊敞之玄孫楊震(59-124年)又蟄伏山野,直到五十歲時,方窮究學典,設館授徒,時稱“關西孔子”,後入仕,官至司徒、太尉,因為官剛正清廉,史稱“清白吏”。在他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昌邑(今山東鉅野縣)縣令王密感念其“察舉”選拔之恩,特備黃金十斤欲趁夜贈予楊震。此後,便有了楊震的那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名言,楊震取堂號“四知堂”,也因此被後人尊為“四知先生”。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在朝時因屢次上疏直諫,漢安帝對楊震心生怨恨。東漢延光三年(124年),楊震在洛陽幾陽亭,被迫飲鴆自盡,時年七十餘歲。

次年,漢順帝即位,門生故吏的不斷申訴下,楊震平反。

楊震之後,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門生故吏也是桃李滿天下,被後人稱為“東漢四世三公”,楊氏家族又進入興旺發達的高潮期。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戰亂頻仍。楊彪之子楊修在曹操相府任主簿,因出身豪門,加上才華出眾,遭到忌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之名,將其殺害。

弘農楊氏遭到打擊,並未傷及元氣。魏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兩任皇后楊豔和楊芷,均出身弘農楊氏,這也是楊氏家族的女性成員首次亮相。

兩晉時期,楊氏宗親紛紛擔任朝廷要職,權傾朝野,顯赫一時。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南北朝時期,弘農楊氏繼續壯大。楊震第十三世孫楊忠,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楊忠因功官拜驃騎大將軍,封爵陳留郡公。北周建立後,楊忠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加封隨國公,成為北周統治集團核心成員。

天和三年(公元568年),62歲的楊忠因病去世,其長子楊堅承襲封爵。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周皇太子宇文贇娶楊堅長女楊麗華為太子妃。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贇去世。楊堅以權貴加外戚的雙重身份,把持北周朝政。次年二月,楊堅接受北周靜帝的禪讓,改國號為“隋”。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楊氏家族先後誕生了五位皇帝(隋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皇泰帝楊侗、天壽帝楊浩)。至此,弘農楊氏經過十四代的不懈努力,終於到達權力的巔峰。

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楊堅派晉王楊廣,率兵平定了陳朝,結束了當時南北分治的局面,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為“聖人可汗”。

仁壽四年(604年),楊堅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64歲,次子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存在很大爭議。一方面,他開鑿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革官制,修訂法律,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另一方面,好大喜功,驕奢淫逸,連年征戰,最終激起民變,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在巔峰期走向崩亡,令人唏噓。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09

此後,弘農楊氏人才輩出。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國公楊素,李唐時“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先後有楊恭仁、楊師道、楊再思、楊弘禮等11人,先後擔任丞相,其中奸相楊國忠,德不配位,腐敗墮落,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武則天之母楊氏,同樣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輝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南宋大理寺丞楊大異等,就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裔。南宋時期,文有楊萬里,武有楊再思。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延續著弘農楊氏的輝煌。

數百年間,弘農楊氏名人輩出,有文有武,有男有女,甚至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歸根結底,整個家族的發跡,楊喜是一個關鍵的支點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楊喜的一生中,最光彩,最值得回憶,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毫無疑問就是參加垓下之戰時,西楚霸王項羽的“特殊大禮”。

還值得一提的是,《史記》得以走進今天我輩的視野,也源於楊喜的玄孫楊惲(也就是楊敞次子)。史載,楊惲深得其外公司馬遷厚愛。自幼習《太史公書》,好史學,漢宣帝時任左曹(即負責司封、司勳、考功、度支、金部、倉部、祠部、主客、膳部等)。因為深受司馬遷的影響,後因憤世嫉俗,言語過激而屢遭貶抑。

不過,正是因為他的熱愛和保護,司馬遷的《史記》方得以留傳後世。

一個秦帝國士兵的登“天”之路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