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呢?

偉大的時代


问题: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

导论

圣人孔子的行为,如今可以考证的只有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可以说明一切。

《论语•述而》记载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子不语怪、力、乱、神。”,用现在的话也就是说“孔子从不谈论怪异、勇力武暴力,叛乱和鬼怪神话。”,在学术界这似乎已成不争的定论。

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是,“儒家文化”是非常讲究祭祀活动的。众所周知,所谓祭祀就是祭拜已经死去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孔子主张祭拜已经死去的人,那么孔子是不是也就相信鬼神呢?在他老人家心里,确实承认鬼神的存在呢?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孔子对待“鬼神”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不去谈论和讨论。倘若当时有人去问孔子有关鬼神这一类的问题,人家孔子不和你谈这些,换句话说,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
  • 从表面上看这是回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这其中其实蕴含着孔子伟大的哲学理念,伟大的智慧思想。
  1.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怎样与人和谐相处,这个人自然就会知道怎样去祭祀鬼和供养神灵了。事实上,无论是与“人”还是与“鬼神”打交道,都应抱着敬畏、真诚、恭敬和利他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品质,那么无论是与“人”还是与“鬼神”打交道,都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2. 在“与人相处”和“与鬼神相处”这两件事当中,相比之下前者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应将有限的生命用来学习对我们最有用最不能缺少的技能。

3. “人”离我们最近,最贴近生活,我们朝夕相处的是“人”而不是“鬼神”。孔子认为,“鬼神”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看到的,所以“与人相处”的技能对我们最有用、最不能缺少,而“与鬼神相处”在人的一生当中到底能有几次呢?

  • 针对这个问题,孔子还有一句值得后人深思:其出自《论语•雍也》,原文如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何谓“敬鬼神而远之”?

  • 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敬畏之。孔子的思想是:国家应该让百姓相信有鬼神的存在,这跟迷信无关,和信仰有关。
  • 这是一种合理的信仰。通俗的说那就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事入得了天堂,做恶事便下地狱,在远古时代,这种教化有利于让百姓克制自己做恶的念头,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而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可以看出人们正是缺乏了“敬畏之心”,造成很多“天灾人祸”,有的看似天灾,其实都是人为造成的。
  • 孔子说要“敬鬼神”。那么为什么又要远之呢?
  • 这便是做任何事必须一个度。所谓“心诚则灵”,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敬畏它,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念。
  • 而人们心目中的鬼神通常相伴的就是一些超乎寻常的东西。如果过分的依赖或者亲近鬼神,忽视人的力量。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迷信”。

结束语

  • 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孔子之所为“圣人”,谦虚谨慎,温良恭俭,对未知的事物,心怀敬畏。他相信“鬼神”的存在,但弄不明白的情况下,绝不妄加揣测评论——君子之风范,彰显无疑。
  • 对于“弟子”、外人的提问,孔子避而不谈,甚至巧妙地“王顾左右而言它”,这是一种智慧明智的选择,也是其“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
  • 几千年前的 “圣人”尚且如此,而今社会上的所谓文化“大家”是否值得深思!通过对先贤哲人的剖析,以此来捍卫一个文化人的那丝尊严。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