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是否說明孔子承認鬼神的存在呢?

偉大的時代


問題: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是否說明孔子承認鬼神的存在?

導論

聖人孔子的行為,如今可以考證的只有記錄他言行的著作《論語》可以說明一切。

《論語•述而》記載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子不語怪、力、亂、神。”,用現在的話也就是說“孔子從不談論怪異、勇力武暴力,叛亂和鬼怪神話。”,在學術界這似乎已成不爭的定論。

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是,“儒家文化”是非常講究祭祀活動的。眾所周知,所謂祭祀就是祭拜已經死去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主張祭拜已經死去的人,那麼孔子是不是也就相信鬼神呢?在他老人家心裡,確實承認鬼神的存在呢?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孔子對待“鬼神”問題的基本態度是不去談論和討論。倘若當時有人去問孔子有關鬼神這一類的問題,人家孔子不和你談這些,換句話說,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
  • 從表面上看這是迴避,是所謂的“中庸之道”,這其中其實蘊含著孔子偉大的哲學理念,偉大的智慧思想。
  1. 一個人如果學會了怎樣與人和諧相處,這個人自然就會知道怎樣去祭祀鬼和供養神靈了。事實上,無論是與“人”還是與“鬼神”打交道,都應抱著敬畏、真誠、恭敬和利他之心,如果沒有這些品質,那麼無論是與“人”還是與“鬼神”打交道,都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2. 在“與人相處”和“與鬼神相處”這兩件事當中,相比之下前者更加重要。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極其有限的,應將有限的生命用來學習對我們最有用最不能缺少的技能。

3. “人”離我們最近,最貼近生活,我們朝夕相處的是“人”而不是“鬼神”。孔子認為,“鬼神”並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看到的,所以“與人相處”的技能對我們最有用、最不能缺少,而“與鬼神相處”在人的一生當中到底能有幾次呢?

  • 針對這個問題,孔子還有一句值得後人深思:其出自《論語•雍也》,原文如下: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何謂“敬鬼神而遠之”?

  • 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敬畏之。孔子的思想是:國家應該讓百姓相信有鬼神的存在,這跟迷信無關,和信仰有關。
  • 這是一種合理的信仰。通俗的說那就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事入得了天堂,做惡事便下地獄,在遠古時代,這種教化有利於讓百姓剋制自己做惡的念頭,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 而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很多事,可以看出人們正是缺乏了“敬畏之心”,造成很多“天災人禍”,有的看似天災,其實都是人為造成的。
  • 孔子說要“敬鬼神”。那麼為什麼又要遠之呢?
  • 這便是做任何事必須一個度。所謂“心誠則靈”,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敬畏它,這是一種強烈的信念。
  • 而人們心目中的鬼神通常相伴的就是一些超乎尋常的東西。如果過分的依賴或者親近鬼神,忽視人的力量。也會走到另一個極端,那就是“迷信”。

結束語

  • 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孔子之所為“聖人”,謙虛謹慎,溫良恭儉,對未知的事物,心懷敬畏。他相信“鬼神”的存在,但弄不明白的情況下,絕不妄加揣測評論——君子之風範,彰顯無疑。
  • 對於“弟子”、外人的提問,孔子避而不談,甚至巧妙地“王顧左右而言它”,這是一種智慧明智的選擇,也是其“中庸之道”的具體表現。
  • 幾千年前的 “聖人”尚且如此,而今社會上的所謂文化“大家”是否值得深思!通過對先賢哲人的剖析,以此來捍衛一個文化人的那絲尊嚴。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讀書本難,行文不易;既然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贊轉分享,雅評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