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為什麼感覺開國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呢?

偉煒27


封建社會的開國之君或者篡權奪位的謀反派幾乎全部為擅長帶兵打仗的武人出身,這是任何封建王朝迭代都遵循的普遍原理,原因有以下幾點。

朝代更迭通常伴隨天下大亂,諸侯割據,唯有武力才能安天下。

1.掌握兵權才能在亂世中獲得政權。

古代封建社會,任何舊朝代的滅亡,新朝代的建立,都伴隨著諸侯割據或者農民起義,在天下大亂的環境下,唯有掌握武裝力量武人才能平定四方,安定天下,也就是所說的只有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2、武人汲取文人思想才能最終勝出。

此外,也要認識到,單純的武將莽夫也難以在諸侯割據的亂世爭霸中勝出,在天下大亂的環境下,武人只能在文人的輔佐下,汲取文人正確的思想,才能在爭霸中勝出。 就如漢朝的劉邦,三國的劉備,唐朝的李世民,假如沒有蕭何、諸葛亮、徐茂公等人的輔佐,也難以成就大事。

文人適合做智囊,武人善於當“主公”。

由於純粹的文人讀書較多,遇到需緊急做決策的事情時,容易瞻前顧後,缺乏武人那種殺伐決斷的魄力,因此在中國封建歷史上,開國皇帝多以武人出身,或者以文武兼備的儒將出身,因此文人的特點更適合做智囊或者謀士,而擅長帶兵打仗的武人更適合做主公,帶領一群武人在文人的輔佐下開天闢地。

武人近水樓臺先得月,擁有造反或者平定天下的原始積累。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開國皇帝中,從唐朝開始,幾乎清一色是由掌握部分武裝力量的武人出身,如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宋朝的趙匡胤、元朝的忽必烈、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皇太極等在開創新時代前,都曾掌握部分兵權,這使得他們比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更容易在封建社會的亂世中佔得主動權。 再比如歷史上篡權奪位成功的朱棣、司馬懿、李淵等人無不是善於用兵,從掌握兵權開始萌發造反的念頭。

以上是我的全部回答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曉看歷史


我是i溫暖心,我來回答題主。

首先,我對題主的話題表示認同,打天下是需要武人,坐天下需要文人。這個其實是他們的性格決定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文人的性格特徵

文人由於有學識,懂知識,所以有些文人,剛直不阿、自視清高,同時,很多的文人有學問,所以他們做事情總喜歡三思而後行,慎之又慎之,他們過於追求“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武人的性格特徵

武人可能沒有文人讀的書多,想問題沒有那麼深刻,性格直率,所以做事反而可以當機立斷,正因為不會想前想後,想好了就做。武人都是戰場上鍛煉出來的,戰場面對面,生死一瞬間,培養出殺伐果斷的性格,能夠霸氣出手。

創業需要的品質

創業除了眼光還必須要肯幹,很多時候機會就在一瞬間,需要有當機立斷的魄力,還要有堅毅的性格,勇往直前,毫不退縮。

總結

所以說文人有學問,可以做參謀有智謀,但是又過於瞻前顧後,容易錯失良機。而武人不想太多,一切先付之行動,說幹就幹,憑著敢闖敢幹打出天下。由此分析,武人適合創業打天下,文人適合當軍師出謀劃策。

這就是我對題主的回答,謝謝。


i溫暖心


既然是開國之君,那麼肯定是推翻舊朝代建立了新朝代,那麼推翻舊朝代憑的是什麼?當然憑的不是嘴說,憑的是馳騁沙場,你死我活真刀真槍的打出來的。

歷史上著名的開國之君,比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哪個不是打仗打出來的!哪個不是九死一生拼出來的!哪個不是戰功赫赫,哪個不是手握大權之人。只有打仗才能立功,只有領兵才能建立威信,文人是比武人有文化,但是文人不上戰場,無法帶兵,手上沒有軍權怎麼能有所作為呢!那些帶兵打仗的武將都是大權在握,手上有權這才是最大的依靠,手上有權才能成事,所以開國之君多數是武人出身,說白了皇帝的位置是自己拼出來的。自古以來,手握兵權的大將也是朝廷最大的威脅,所以就有了皇帝上位以後,開始清算那些跟他當初打江山的人,比如上面說的朱元璋和劉邦。漢初三傑的韓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韓信有威信,大權在握,割據一方,對朝廷構成了威脅,所以不管他忠心與否,劉邦都會殺他。反觀張良,同是漢初三傑人家就能善終,原因很簡單,張良是文官,沒有所謂的權利,對劉邦構不成威脅。

再說造反者為什麼多是武人?一樣的道理,手上沒軍權怎麼會造反呢?有軍權的都是武將出身,常年帶兵打仗,九死一生活下來了,可以說自己手下的那些兵除了自己,別人誰都不尿,包括皇帝老子也不行,所以敢造反。還有上面說的,跟皇帝最初打江山的那些武將,最後都會成為皇帝清算的對象,有時候造反也是出於無奈,但不管怎樣,這些造反的人大多都是手握大權的武將。文人一般都是幕後出謀劃策,走在最前面的永遠都是武將!皇帝清算也是清算武將,不會清算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所以文官造反的相對少。


野史共享


武能定國,文能安邦。武將手裡有兵權,用軍事手段可定乾坤,文是用韜略。

文武配合打天下,一般開國之君或造反的武將身邊都有一個或幾個厲害的文人輔佐,如劉邦的張良,劉備的諸葛亮,趙匡胤的趙普,朱棣的姚廣胥。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開國皇帝一般都是文武雙全。

大漢的開創者劉邦雖不是披甲上陣的武將,但他是一個小亭長,長年累月押犯人,也是一個道上的大哥,否者蕭何丶曹參不會輕易扶他做縣老大,起兵反朝廷。大將軍韓信就評價過:雖不能將兵,卻能將將。是善於指揮眾多將領的卓越領袖。

開國者,具有知人丶用人的大局觀,不是單純的武夫,論武藝十個劉邦也不是項羽的對手,但一介匹夫最後總是功虧一簣。能掃滅群雄,除了功夫還得有識見,高人一籌。劉備也能三英戰呂布,可他還是大儒臣盧植的學生。

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自古使然。


夏雨風


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敢於帶頭扯旗造反的文人寥寥無幾,而斗大字不識一籮筐的大老粗,倒有很多通過造反,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文人的特點是心思縝密,考慮事情全面周到,缺點是膽小怕事,顧慮太多,往往在猶豫不決中坐失良機。

而武將則多是性情粗獷豪放,心直口快之人。這些人具有相當強的號召力,人緣一般都很好,結交廣泛,是圈子裡的老大,手中有兵,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

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曾經對文人十分警惕,他下令焚燬了天下大部分藏書,坑殺了四百多名讀書人,只准讀經過官方批准的書籍。

但讓秦始皇做夢也料不到的是,起來造反併成功推翻大秦王朝的那些人,沒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讀書人。

從陳勝、吳廣到項羽、劉邦,都是些不學無術的大老粗。唐代的章碣針對這種現象寫了首詩:"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還有推翻元朝的那個禿頭和尚朱元璋,也是個沒念過幾天書的半瓶醋。

這些大老粗雖然自己沒什麼文化,但對那些有水平的讀書人倒是挺尊重,並能向他們虛心求教。

雖然這些文人不擅長自己挑頭造反,但對如何打天下,如何安天下卻是別有心得,對天下的形勢也判斷得比較準確,並能找到應對解決的辦法。

指點起那些大老粗領導,也能說得頭頭是道,有的放矢。並且能夠做到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劉邦用好了張良,便能成功的坐上皇帝的寶座,成就大漢朝四百年基業。

而項羽只恃蠻力,對智囊范增疑神疑鬼,言不聽,計不從,最終落得個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下場。

紅花還得綠葉扶,這些沒文化的武夫大老粗,如果沒有這些甘當綠葉的文人幫助,連開花的機會都不會有,更別說能得到什麼好結果了。

文人中的那幾個帶頭起事的,像漢朝的張角和唐朝的徐敬業等人,都沒能支撐多長時間,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只在歷史上冒了一個泡。

當然文人有很多不通過武力造反,而是用和平的方法奪取政權的。

但這些人都是握有軍政大權的權臣,皇帝在實際上已經被架空,只是一個任人擺佈的木偶而已。

曹丕就是通過對漢獻帝施加″苦口婆心"的″勸說",才把皇帝的椅子拉到了自己的屁股底下。

後來司馬昭有樣學樣,照葫蘆畫瓢,也用曹丕的那一套把曹魏的江山搞到手。

建立起″新"朝的王莽,也是個深藏不露,善於隨機應變,能把握時機的人。他通過一系列的前期鋪墊,最後順利登頂,成為一個成功人士。

總體來說,武人具有處事果斷,做事雷厲風行的優點,有成就大事的潛力。

但如果沒有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人相助,也很難成事。

武人只有取得文人謀士的幫助,並且能夠配合默契,成為"狼狽為奸"的典範,才有可能笑到最後,變成新的"天之驕子"。








大河橋下流


古人一直把禪讓分為兩類,一類是堯舜禹,一類是王莽之流,前一類叫禪,後一類叫篡,真的有區別嗎?真的沒有,唯一的區別就是一種是虛偽,一種是更虛偽。我們再來說說堯舜禹的禪讓,毫無抹黑之意,君主功績在於治國平天下,而不在於手段,所以這裡並沒有道德評判,只有客觀分析。

唐堯有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同時嫁給了虞舜,所以舜是堯最親的女婿,堯的兒子丹朱才是他的繼承人,在堯之前,君位都是父子相傳的,堯的位子也是從他父親帝嚳那裡繼承來的,到堯這裡才出了叉頭,因為有一個優秀的舜在身邊,後世中,在仁孝方面能跟舜相媲美的人,只有王莽。舜通過仁孝得到了堯的歡心,慢慢的開始和丹朱分庭抗禮,於是就有了“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的結果。後來,舜和丹朱打了一仗,丹朱輸了,天下就是舜的了,這就是堯和舜的禪讓。

還有第一個考不過造反的黃巢。這哥們是在唐朝末期進行起義的,可以說沒有他的起義唐朝絕對不會滅亡,之後的朱溫就是在滅黃巢的時候壯大的。不過這個讀書人起義名聲很不到,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吃人肉的人。黃巢起義,採用流動作戰的方式,避實攻虛,走遍今天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省廣大地區,動搖了唐朝的統治。但由於長期流動作戰,沒有穩定的後方,缺乏經濟上的保障和群眾基礎,故而很難持久下去,使起義軍最後失敗。在長安被圍的時候可以說真的是殺人充軍糧的。

第二個是洪秀全,首先洪秀全起義一部分是由於拜上帝教的原因,還有就是因為老是去參加科舉沒有考上,是連秀才都沒有考上。說實話假如我們看到洪秀全留下來的詩的話我們就知道他為什麼考不上了,水平真的是非常的差。但是洪秀全的起義還是堅持了13年,最終被清政府給滅亡了。但是給清朝真的是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導致了漢族地主的崛起,最終導致清朝滅亡。


聚焦世界熱點


浙大武大北大,不如膽子大,武人膽子大,所以武人坐江山!


智萊


這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性格,文人性格偏溫和,武人性格多豪爽,講義氣,容易打抱不平。在冷兵器時代,想要建立王朝肯定是有統一戰爭的,而當時在武器都是冷兵器的情況下,人力資源就成了關鍵因素,剛起步時候的團隊基礎很重要,大部分武人身邊的人基本也都是武人,武人講義氣,能一呼百應,而且大家都能打仗,一來二去團隊容易壯大,帶兵也要靠本事服眾。

而文人則不同,古代文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清高,一般談的不投機他們就懶得搭理,而且文人寫寫文章還行,打仗帶兵不是他們擅長的。

而且不光是文人建國少,應該說整個歷史中都是北方人建立的王朝多,南方人建立的王朝少,古代的政治中心大都在北方,你看古代京都數量就行了,北方古代京都一抓一大把,南方就那麼一兩個。

我們經常聽到逐鹿中原這句話,中原在哪啊,河南。當時航海不發達,中原的地理位置就顯的格外好,四通八達,大家都要搶那塊地方,歷史上北方的戰爭發生也比較多,土匪亂兵也比較多,所以北方百姓危機意識比較強,時不時還要防範土匪亂兵,強身健體也是生存需要,所以北方民風彪悍,再加上戰爭影響經濟發展,日子過不下去肯定激起民變,所以北方武將輩出。

而南方呢?日子稍微好點,氣候也比較好,戰爭發生的也比較少,就拿戰國時期舉例,南方大部分在楚國範圍,就最後秦統一那一場大戰發生在南方,其他時候都是在北方打來打去。魚米之鄉大部分都是形容南方的,就是今天,南方的經濟基礎也要比北方好點。日子相對好點也不會想到造反了,當時基本只要北方平定了,南方很快就收復了。


蘇江月


開國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為啥,因為文人讀書太多唄。

這話乍一聽好像戲言,但一細想,其實話糙理不糙。

漢武大帝時期就已經開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及君臣倫理觀念,為專制皇權披上一件神聖外衣,遂成為封建專制集權統治的正統思想,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等各方面所產生的影響逐漸擴大。

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正是“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在天和地之後,首當其位的就是君了。

千百年來,文人學子自幼尊“孔孟之道”,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輔佐君王,為國效力。在他們的認知裡,忠君和愛國是掛上等號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好比有天縱之才的諸葛亮,嘔心瀝血輔佐劉備確認三分天下,在劉備東征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病重白帝城託孤,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

即使後主劉禪爛泥扶不上牆,諸葛亮也絲毫沒生過取而代之的野心和思念,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是文人的氣節!

通常文能安邦,而武卻能定國!

開國之君,大多是正逢亂世,時勢出英雄。因外部環境等影響,武人大多出身卑微,可能還為一日三餐能否飽腹所困,想讀書也無處讀,可不講“天地君親師”那一套,他們堅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這也是古代顛撲不破的真理。

冷兵器時代,搶班奪權靠的是赳赳武夫躍馬橫刀,向來不是風流才子的錦繡文章。從中州大地,兩淮地區,草原戈壁走出來的開國帝王,哪一個不是躍馬揚鞭行伍出身,有的甚至大字不識一斗,卻有滿腹的軍事韜略和政治權謀。

隋文帝楊堅和宋太祖趙匡胤皆為開國之君,也同樣是武夫出身。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當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乞丐皇帝朱元璋,幼時家貧無法讀書,只能為地主放牛。25歲參加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後推翻蒙元統治,成為明朝的開國之君。

如此相比較之下,雖然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開國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也不足為奇!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