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为什么感觉开国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呢?

伟炜27


封建社会的开国之君或者篡权夺位的谋反派几乎全部为擅长带兵打仗的武人出身,这是任何封建王朝迭代都遵循的普遍原理,原因有以下几点。

朝代更迭通常伴随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唯有武力才能安天下。

1.掌握兵权才能在乱世中获得政权。

古代封建社会,任何旧朝代的灭亡,新朝代的建立,都伴随着诸侯割据或者农民起义,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下,唯有掌握武装力量武人才能平定四方,安定天下,也就是所说的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2、武人汲取文人思想才能最终胜出。

此外,也要认识到,单纯的武将莽夫也难以在诸侯割据的乱世争霸中胜出,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下,武人只能在文人的辅佐下,汲取文人正确的思想,才能在争霸中胜出。 就如汉朝的刘邦,三国的刘备,唐朝的李世民,假如没有萧何、诸葛亮、徐茂公等人的辅佐,也难以成就大事。

文人适合做智囊,武人善于当“主公”。

由于纯粹的文人读书较多,遇到需紧急做决策的事情时,容易瞻前顾后,缺乏武人那种杀伐决断的魄力,因此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开国皇帝多以武人出身,或者以文武兼备的儒将出身,因此文人的特点更适合做智囊或者谋士,而擅长带兵打仗的武人更适合做主公,带领一群武人在文人的辅佐下开天辟地。

武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造反或者平定天下的原始积累。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开国皇帝中,从唐朝开始,几乎清一色是由掌握部分武装力量的武人出身,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宋朝的赵匡胤、元朝的忽必烈、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皇太极等在开创新时代前,都曾掌握部分兵权,这使得他们比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更容易在封建社会的乱世中占得主动权。 再比如历史上篡权夺位成功的朱棣、司马懿、李渊等人无不是善于用兵,从掌握兵权开始萌发造反的念头。

以上是我的全部回答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晓看历史


我是i温暖心,我来回答题主。

首先,我对题主的话题表示认同,打天下是需要武人,坐天下需要文人。这个其实是他们的性格决定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文人的性格特征

文人由于有学识,懂知识,所以有些文人,刚直不阿、自视清高,同时,很多的文人有学问,所以他们做事情总喜欢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之,他们过于追求“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武人的性格特征

武人可能没有文人读的书多,想问题没有那么深刻,性格直率,所以做事反而可以当机立断,正因为不会想前想后,想好了就做。武人都是战场上锻炼出来的,战场面对面,生死一瞬间,培养出杀伐果断的性格,能够霸气出手。

创业需要的品质

创业除了眼光还必须要肯干,很多时候机会就在一瞬间,需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还要有坚毅的性格,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总结

所以说文人有学问,可以做参谋有智谋,但是又过于瞻前顾后,容易错失良机。而武人不想太多,一切先付之行动,说干就干,凭着敢闯敢干打出天下。由此分析,武人适合创业打天下,文人适合当军师出谋划策。

这就是我对题主的回答,谢谢。


i温暖心


既然是开国之君,那么肯定是推翻旧朝代建立了新朝代,那么推翻旧朝代凭的是什么?当然凭的不是嘴说,凭的是驰骋沙场,你死我活真刀真枪的打出来的。

历史上著名的开国之君,比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哪个不是打仗打出来的!哪个不是九死一生拼出来的!哪个不是战功赫赫,哪个不是手握大权之人。只有打仗才能立功,只有领兵才能建立威信,文人是比武人有文化,但是文人不上战场,无法带兵,手上没有军权怎么能有所作为呢!那些带兵打仗的武将都是大权在握,手上有权这才是最大的依靠,手上有权才能成事,所以开国之君多数是武人出身,说白了皇帝的位置是自己拼出来的。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大将也是朝廷最大的威胁,所以就有了皇帝上位以后,开始清算那些跟他当初打江山的人,比如上面说的朱元璋和刘邦。汉初三杰的韩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韩信有威信,大权在握,割据一方,对朝廷构成了威胁,所以不管他忠心与否,刘邦都会杀他。反观张良,同是汉初三杰人家就能善终,原因很简单,张良是文官,没有所谓的权利,对刘邦构不成威胁。

再说造反者为什么多是武人?一样的道理,手上没军权怎么会造反呢?有军权的都是武将出身,常年带兵打仗,九死一生活下来了,可以说自己手下的那些兵除了自己,别人谁都不尿,包括皇帝老子也不行,所以敢造反。还有上面说的,跟皇帝最初打江山的那些武将,最后都会成为皇帝清算的对象,有时候造反也是出于无奈,但不管怎样,这些造反的人大多都是手握大权的武将。文人一般都是幕后出谋划策,走在最前面的永远都是武将!皇帝清算也是清算武将,不会清算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所以文官造反的相对少。


野史共享


武能定国,文能安邦。武将手里有兵权,用军事手段可定乾坤,文是用韬略。

文武配合打天下,一般开国之君或造反的武将身边都有一个或几个厉害的文人辅佐,如刘邦的张良,刘备的诸葛亮,赵匡胤的赵普,朱棣的姚广胥。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开国皇帝一般都是文武双全。

大汉的开创者刘邦虽不是披甲上阵的武将,但他是一个小亭长,长年累月押犯人,也是一个道上的大哥,否者萧何丶曹参不会轻易扶他做县老大,起兵反朝廷。大将军韩信就评价过:虽不能将兵,却能将将。是善于指挥众多将领的卓越领袖。

开国者,具有知人丶用人的大局观,不是单纯的武夫,论武艺十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但一介匹夫最后总是功亏一篑。能扫灭群雄,除了功夫还得有识见,高人一筹。刘备也能三英战吕布,可他还是大儒臣卢植的学生。

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自古使然。


夏雨风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敢于带头扯旗造反的文人寥寥无几,而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大老粗,倒有很多通过造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文人的特点是心思缜密,考虑事情全面周到,缺点是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往往在犹豫不决中坐失良机。

而武将则多是性情粗犷豪放,心直口快之人。这些人具有相当强的号召力,人缘一般都很好,结交广泛,是圈子里的老大,手中有兵,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曾经对文人十分警惕,他下令焚毁了天下大部分藏书,坑杀了四百多名读书人,只准读经过官方批准的书籍。

但让秦始皇做梦也料不到的是,起来造反并成功推翻大秦王朝的那些人,沒有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

从陈胜、吴广到项羽、刘邦,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大老粗。唐代的章碣针对这种现象写了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还有推翻元朝的那个秃头和尚朱元璋,也是个没念过几天书的半瓶醋。

这些大老粗虽然自己没什么文化,但对那些有水平的读书人倒是挺尊重,并能向他们虚心求教。

虽然这些文人不擅长自己挑头造反,但对如何打天下,如何安天下却是别有心得,对天下的形势也判断得比较准确,并能找到应对解决的办法。

指点起那些大老粗领导,也能说得头头是道,有的放矢。并且能够做到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刘邦用好了张良,便能成功的坐上皇帝的宝座,成就大汉朝四百年基业。

而项羽只恃蛮力,对智囊范增疑神疑鬼,言不听,计不从,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下场。

红花还得绿叶扶,这些没文化的武夫大老粗,如果沒有这些甘当绿叶的文人帮助,连开花的机会都不会有,更别说能得到什么好结果了。

文人中的那几个带头起事的,像汉朝的张角和唐朝的徐敬业等人,都没能支撑多长时间,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只在历史上冒了一个泡。

当然文人有很多不通过武力造反,而是用和平的方法夺取政权的。

但这些人都是握有军政大权的权臣,皇帝在实际上已经被架空,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而已。

曹丕就是通过对汉献帝施加″苦口婆心"的″劝说",才把皇帝的椅子拉到了自己的屁股底下。

后来司马昭有样学样,照葫芦画瓢,也用曹丕的那一套把曹魏的江山搞到手。

建立起″新"朝的王莽,也是个深藏不露,善于随机应变,能把握时机的人。他通过一系列的前期铺垫,最后顺利登顶,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总体来说,武人具有处事果断,做事雷厉风行的优点,有成就大事的潜力。

但如果没有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人相助,也很难成事。

武人只有取得文人谋士的帮助,并且能够配合默契,成为"狼狈为奸"的典范,才有可能笑到最后,变成新的"天之骄子"。








大河桥下流


古人一直把禅让分为两类,一类是尧舜禹,一类是王莽之流,前一类叫禅,后一类叫篡,真的有区别吗?真的没有,唯一的区别就是一种是虚伪,一种是更虚伪。我们再来说说尧舜禹的禅让,毫无抹黑之意,君主功绩在于治国平天下,而不在于手段,所以这里并没有道德评判,只有客观分析。

唐尧有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了虞舜,所以舜是尧最亲的女婿,尧的儿子丹朱才是他的继承人,在尧之前,君位都是父子相传的,尧的位子也是从他父亲帝喾那里继承来的,到尧这里才出了叉头,因为有一个优秀的舜在身边,后世中,在仁孝方面能跟舜相媲美的人,只有王莽。舜通过仁孝得到了尧的欢心,慢慢的开始和丹朱分庭抗礼,于是就有了“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的结果。后来,舜和丹朱打了一仗,丹朱输了,天下就是舜的了,这就是尧和舜的禅让。

还有第一个考不过造反的黄巢。这哥们是在唐朝末期进行起义的,可以说没有他的起义唐朝绝对不会灭亡,之后的朱温就是在灭黄巢的时候壮大的。不过这个读书人起义名声很不到,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吃人肉的人。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在长安被围的时候可以说真的是杀人充军粮的。

第二个是洪秀全,首先洪秀全起义一部分是由于拜上帝教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老是去参加科举没有考上,是连秀才都没有考上。说实话假如我们看到洪秀全留下来的诗的话我们就知道他为什么考不上了,水平真的是非常的差。但是洪秀全的起义还是坚持了13年,最终被清政府给灭亡了。但是给清朝真的是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导致了汉族地主的崛起,最终导致清朝灭亡。


聚焦世界热点


浙大武大北大,不如胆子大,武人胆子大,所以武人坐江山!


智莱


这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性格,文人性格偏温和,武人性格多豪爽,讲义气,容易打抱不平。在冷兵器时代,想要建立王朝肯定是有统一战争的,而当时在武器都是冷兵器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就成了关键因素,刚起步时候的团队基础很重要,大部分武人身边的人基本也都是武人,武人讲义气,能一呼百应,而且大家都能打仗,一来二去团队容易壮大,带兵也要靠本事服众。

而文人则不同,古代文人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清高,一般谈的不投机他们就懒得搭理,而且文人写写文章还行,打仗带兵不是他们擅长的。

而且不光是文人建国少,应该说整个历史中都是北方人建立的王朝多,南方人建立的王朝少,古代的政治中心大都在北方,你看古代京都数量就行了,北方古代京都一抓一大把,南方就那么一两个。

我们经常听到逐鹿中原这句话,中原在哪啊,河南。当时航海不发达,中原的地理位置就显的格外好,四通八达,大家都要抢那块地方,历史上北方的战争发生也比较多,土匪乱兵也比较多,所以北方百姓危机意识比较强,时不时还要防范土匪乱兵,强身健体也是生存需要,所以北方民风彪悍,再加上战争影响经济发展,日子过不下去肯定激起民变,所以北方武将辈出。

而南方呢?日子稍微好点,气候也比较好,战争发生的也比较少,就拿战国时期举例,南方大部分在楚国范围,就最后秦统一那一场大战发生在南方,其他时候都是在北方打来打去。鱼米之乡大部分都是形容南方的,就是今天,南方的经济基础也要比北方好点。日子相对好点也不会想到造反了,当时基本只要北方平定了,南方很快就收复了。


苏江月


开国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为啥,因为文人读书太多呗。

这话乍一听好像戏言,但一细想,其实话糙理不糙。

汉武大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为专制皇权披上一件神圣外衣,遂成为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正统思想,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逐渐扩大。

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正是“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在天和地之后,首当其位的就是君了。

千百年来,文人学子自幼尊“孔孟之道”,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辅佐君王,为国效力。在他们的认知里,忠君和爱国是挂上等号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好比有天纵之才的诸葛亮,呕心沥血辅佐刘备确认三分天下,在刘备东征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病重白帝城托孤,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

即使后主刘禅烂泥扶不上墙,诸葛亮也丝毫没生过取而代之的野心和思念,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文人的气节!

通常文能安邦,而武却能定国!

开国之君,大多是正逢乱世,时势出英雄。因外部环境等影响,武人大多出身卑微,可能还为一日三餐能否饱腹所困,想读书也无处读,可不讲“天地君亲师”那一套,他们坚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这也是古代颠扑不破的真理。

冷兵器时代,抢班夺权靠的是赳赳武夫跃马横刀,向来不是风流才子的锦绣文章。从中州大地,两淮地区,草原戈壁走出来的开国帝王,哪一个不是跃马扬鞭行伍出身,有的甚至大字不识一斗,却有满腹的军事韬略和政治权谋。

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皆为开国之君,也同样是武夫出身。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当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

乞丐皇帝朱元璋,幼时家贫无法读书,只能为地主放牛。25岁参加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后推翻蒙元统治,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

如此相比较之下,虽然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开国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也不足为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