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歷史上各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從夏朝到清朝

1、夏朝

夏朝處於部落聯邦制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分封諸侯且諸侯國自治在客觀上給了諸侯國獨立發展的機會和可能性。

當日積月累,強大的諸侯國孕育自身實力,一旦夏王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能力不足以把控全國局面,夏王朝核心的能力不足以震懾諸侯國時,諸侯國便開始考慮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唯獨等一個道義上的機會,於是,夏桀給了這次機會。

簡述歷史上各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從夏朝到清朝

2、商朝

在諸侯國方面依然存在和夏朝一樣的問題,對諸侯國疏於管理或者說難以實現真正的管控,導致諸侯國具備發展自身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可能性,只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便可揭竿而起。紂王攻打黃土高原和東夷地區,這些加劇了諸侯的背叛,削弱了商的力量。岐山地區的周部落,休養生息,悶聲發財,最後商紂無奈自焚,商滅亡。

3、秦朝

施行郡縣制後,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度加強,但是秦二世的能力極弱(若長子扶蘇能夠繼位,也許秦朝是另一番模樣了),宦官的輔佐讓秦的管理方式更加粗暴,統治者忙於宮廷鬥爭;再加上民眾經歷長期戰亂尚未休養生息,又逢殘暴無能的中央政府,在起義或者死的選擇下,各地紛紛舉起起義大旗,最終推翻秦王朝的統治。

4、漢朝

能力較強的皇帝如高祖、文帝、景帝和武帝,能夠掌控各級機構,實現對中央權力的控制,但是對於能力較弱的皇帝,由於實際能力不足,會過於仰仗尚書檯的支持和輔佐,尚書檯權利膨脹,外戚和宦官伺機利用執掌尚書檯的機會攫取權利,弱化皇權,導致中央管理崩盤。

外戚和宦官擾亂朝政的同時,對於民間就是一種災難。地主大量兼併土地,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民憤不斷,地方武裝興起,以黃巾起義為代表的各地起義,讓中央再也難以控制。地主軍閥和起義力量最終加速了漢朝的滅亡。

5、晉朝

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過於侷限,另一方面中央官員的減少就直接代表著地方藩鎮官員的增加,有野心的地方統治者就有機會發展自身的實力並逐漸蠶食晉朝。

內部鬥爭不斷的同時就給了市場上外部競爭者機會,少數民族同胞們覬覦中原多少年,到了晉惠帝終於忍不住了,五胡亂華,把晉朝趕到長江以南,南北朝局面漸漸形成。

簡述歷史上各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從夏朝到清朝

6、隋朝

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隋煬帝建東都、鑿運河、徵高麗。雖然這些從後世看來是利在千秋,但是奈何苦在當代,隋煬帝又是個不折騰會死星人,窮奢極欲濫用民力,稍微穩固一點點的統治基礎立馬就毀於一旦,最終將革命果實拱手送給了李唐。

7、唐朝

府兵制遭到破壞,士兵無地可耕,逃亡。府兵制改募兵制,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將權力交給節度使。主要問題出在地方層面。中央想集權,於是派遣大吏到外面去,剝奪地方官職權。而結果反而是由中央派去的全權大吏在剝奪地方職權之後,回頭來反抗中央,最後終至把唐朝消滅了。安史之亂因此而生,自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收到重創,更加無力抵抗,唐朝滅亡後割據勢力也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局面。

8、宋朝

嚴格的重文輕武,宋朝統治者既擔心養出藩鎮勢力,又擔心武將做了宋太祖第二,所以想盡各種辦法限制武官,自打宋代開國起就強調尚文輕武,宋朝歷代統治者無一不尊重文臣士大夫,連諫官都能那般容忍,卻忍不了武官。

簡述歷史上各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從夏朝到清朝

9、元朝

民族矛盾。瘋狂擴張實行搶掠屠城;多民族的不平等(蒙古人最高等,由北往南逐漸降低,黃河長江流域的漢族最低等),引起其他民族不滿,矛盾尖銳。統治上,因對中原(封建社會)認識不足,政治基礎薄弱,失去漢族擁護。

10、明朝

明朝的黨爭極為嚴重,崇禎時期,東林黨一家獨大,東林黨真正的骨幹幾乎與魏忠賢執政時期被所殺殆盡,留下來的那些盡數不過是一幫空談仁義的好好先生。東林黨的構成大部分是江南鄉紳巨賈子弟或者跟其具有裙帶關係,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認為魏忠賢此舉大大使己方利益受損,而且缺乏對底層社會的認識。魏忠賢倒臺後,重新掌權的東林黨,立刻再次或廢除或降低切身利益相關的工商稅、海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賦稅,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更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在加上天災人禍,百姓無法存活,只好反了。

11、清朝

閉關鎖國,禁錮思想,科技進步緩慢;社會制度上,落後列強的資本主義制度,生產關係生產力得不到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