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要废太子却最终没废的原因是什么?

吾史无终


汉宣帝执政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汉家制度”,主张“王道”与“霸道”并用。其所任用的官吏,不仅有像丙吉、萧望之、黄霸等精通儒家经典的人,也有像魏相、赵广汉、郑昌等精通律法的人,恩威并重,笼络民心,驾驭群臣,从而开创了西汉的中兴之路。

  太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柔仁好儒”,对于汉宣帝任用精通律法的官吏、依靠刑法控制臣下的做法很不赞同,他甚至还直言不违地对汉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汉宣帝闻言,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生气地对刘奭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柰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刘奭果然如汉宣帝所言,成为汉家基业的败家子。在其执政期间,先是重用萧望之等腐儒,后又宠信外戚史丹、许嘉和佞臣石显、弘恭等,导致外戚与宦官内外勾结,皇权式微,朝政混乱,西汉也由此走向衰落。

  实际上,汉宣帝晚年更喜欢的儿子是淮阳王刘钦而不是太子刘奭,因为淮阳王刘钦“好法律,聪达有材”,他的母亲张氏当时也特别受汉宣帝宠爱。换句话说,在汉宣帝看来,淮阳王刘钦比太子刘奭更适合做皇位的继承人。

  读史至此,我们不禁要问,汉宣帝既然认为“乱我家者太子也”,认为淮阳王刘钦比太子刘奭更适合做皇位的继承人,他后来为何不把太子刘奭废了,立刘钦为太子呢?如果汉宣帝当时能够一咬牙、一跺脚,废长立幼,西汉或许就不会那么快地走向衰败,甚至还可能从此在中兴之路上走得更远。

  史书说,汉宣帝之所以没有下狠心废了刘奭的太子之位,主要是因为刘奭是生于汉宣帝微贱之时,那时的汉宣帝,曾得到刘奭的母亲许氏娘家的诸多照顾;而在汉宣帝即位后,刘奭的母亲许皇后又惨遭毒害而死,所以汉宣帝不忍心。

  这是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明汉宣帝没有废掉刘奭太子之位的原因,我以为史书中的这种说法“合情”但“不合理”。

  汉宣帝顾念许家及许皇后恩情,所以不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这是“合情”;但汉宣帝毕竟是一代很有作为的中兴之主,为了巩固西汉政权,他不仅提出了王霸并用的“汉家制度”,还不惜背负骂名,铲除霍氏集团、扫除前任昌邑王余孽、斩杀赵广汉、韩延寿、杨恽等妨碍政权的人,在实践中不断地践行着这样的思想。可见,汉宣帝十分在意西汉政权,在意西汉政权的稳固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一方面,汉宣帝很在意西汉政权的稳固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汉宣帝明知刘奭将会是汉家的败家子,却仍然让他当太子。这岂不是很矛盾?所以说,史书从个人情感上分析汉宣帝为何不废除刘奭的太子之位的说法是合情却不合理。

  汉宣帝没有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除了个人情感上的原因外,我认为他可能还有以下两点考虑。

  其一、害怕废长立幼引发政权不稳。

  古代帝王的更替,十分重视立嫡立长,然而废长立幼的事,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只是废长立幼大都没有什么好结果罢了。远的不说,单说近的。秦始皇废扶苏立胡亥,结果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想要废刘盈立刘如意,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惨案;汉武帝废刘据立刘弗陵,同样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汉宣帝对废长立幼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有充分认识,希望西汉的政权能够平稳过度,所以才没有冒然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改立刘钦。

  其二、过于宠信外戚,造成尾大不掉。

  大家都知道,西汉的外戚之所以能够得势,实际上汉宣帝一手造成的。因为汉宣帝继承帝位的合法性一直倍受士大夫阶层质疑,所以他即位以后,只好依靠扶持外戚势力来制衡士大夫势力。于是,外戚许氏、史氏、王氏三族的势力便得以迅速膨胀,尤其是许家,一门三侯,掌控着西汉的军政大权,实力更盛,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汉宣帝自作自受,却又无可奈何。而刘奭是许皇后的儿子,许家当然要力挺他。所以,汉宣帝若要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就不得不考虑许家人的反应。汉武帝废掉太子刘据,前后斩杀了数万人,汉宣帝似乎还缺乏这样的魄力。

  正因为以上两点原因,所以汉宣帝投鼠忌器,没有冒然废掉太子刘奭,另立其他人为太子。但事与愿违,由于汉宣帝在废立太子这一决策上的优柔寡断,缺乏魄力,终于把西汉推向了衰败。







木林森Evan


汉宣帝曾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其实汉宣帝并没有说错。后来刘奭(汉元帝)上台后,柔仁好儒,结果造成大臣们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相互争斗厮杀,汉元帝却控制不了局势,汉朝因此从汉元帝开始走向衰败,而外戚、儒臣、宦官的这种争斗,一直延续到整个西汉灭国。

汉宣帝特别宠幸张婕妤。这个张婕妤生了个儿子叫刘钦。刘钦在性格上非常像汉宣帝,史书记载:“宪王(刘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汉宣帝甚至直截了当地称赞他道:“真我子也!”

那么为何宣帝始终没有废太子?原因在于太子没有犯什么根本性的错误,再加上太子是嫡长子,如果废长立幼,朝中势力肯定会相互争夺,围绕立储会形成大规模的血雨腥风,汉宣帝不想发生如此悲剧。加上太子是已故皇后许平君之子,宣帝对于许平君的感情非常深厚,自然不想如此对待太子。

按照身份来说的话,刘奭是没有争议的储君,这点让汉宣帝也非常难办的。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没有办法把国家给弄好,可是出于私人的感情,他舍不得把他给废掉,那么出于正经的礼法来看的话,他也没有什么理由就把太子换了,同样这个孩子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


Sylar弈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太子刘奭是汉宣帝与原配皇后许平君的儿子,亦是汉宣帝的嫡长子。在刘奭出生后不久,汉宣帝正式登基,八岁时,刘奭以嫡长子身份被正式册立为太子。

汉宣帝成长于民间,对社会底层的黑暗看的很通透。于是在他亲政后,主张要严明执法,惩治不法官吏和豪强,重用法家人物,下属时有严惩。而这一切在太子刘奭眼中,便是过于严苛了,应多重用儒生。这让汉宣帝十分不喜,他评价刘奭是:“柔仁好儒”、“乱我家者,太子也!”

尽管汉宣帝意识到了太子的问题,可是最终却没有将他废黜,这其中有什么因素改变了汉宣帝的想法呢?

1、刘奭虽然柔仁好儒,但却没有做过什么错事。更重要的是,他身后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许家是平民家庭,即便因为许皇后的原因有了封赏,势力仍然比较薄弱,威胁不到皇权。

2、刘奭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是符合当时的继承制度的。所以在太子刘奭没有大过错的前提下,废长立幼不符合规矩,容易引发朝政不稳,社稷不安。

3、对许皇后的情谊。太子刘奭的生母许皇后,是陪着汉宣帝一起经历磨难过来的,成为皇后不久后,更是被人下毒害死。宣帝对许皇后心中一直怀有愧疚和歉意。因此对两人的独子刘奭,宣帝心中难免多一丝宽容。

最后的事实证明,当初汉宣帝一语成箴,刘奭上位后,重用儒臣,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皇帝大权旁落,汉朝逐渐由盛转衰。若是当初太子改立实现了,或许汉朝能有另一番景象。


若浅话史


汉宣帝说这个话的时候是这样的,当时他立的太子刘奭,看到汉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严厉的刑罚处置大臣。当时有两个大臣杨恽、盖宽饶对汉宣帝有“刺讥辞语”,因此汉宣帝就把他们杀害。刘奭很担心,就劝他爹说:“陛下你的刑罚用得太重了,应该多重用儒生,实施仁政。”汉宣帝听了大怒:“你懂什么?咱们汉家的制度就是霸道与王道一起用,才能安天下。如果只实行周朝那样的所谓‘德政’,怎么行?(意思是周朝因此搞得四分五裂)。咱们也不能单纯用儒生。那些儒生只晓得厚古薄今,连‘名实’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够治理天下?”

汉宣帝说到激愤处,甚至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并没有说错。后来刘奭(汉元帝)上台后,柔仁好儒,结果造成大臣们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相互争斗厮杀,汉元帝却控制不了局势,汉朝因此从汉元帝开始走向衰败,而外戚、儒臣、宦官的这种争斗,一直延续到整个西汉灭国。

既然汉宣帝已经很瞧不上他的太子了,为什么不废了他另立一个人,还要继续把皇位传给他呢?

其实,汉宣帝当时并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第一个皇后许平君被毒死,第二个皇后霍成君自杀以后,汉宣帝特别宠幸一个张婕妤。这个张婕妤生了个儿子叫刘钦。刘钦在性格上非常像汉宣帝,史书记载:“宪王(刘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汉宣帝甚至直截了当地称赞他道:“真我子也!”

既然如此,汉宣帝为什么不改立刘钦为继承人呢?

其实,汉宣帝并不是没有想过,他多次动了要改立刘钦为太子的念头。最后没有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这段话说的是,汉宣帝不忍。

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是汉宣帝和许皇后生的。汉宣帝和许皇后(许平君)结婚的时候,汉宣帝还在监狱里,两人可以说是患难夫妻。当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霍光和他的老婆霍显想立自己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是汉宣帝不愿意丢了患难夫妻,下诏说要寻找自己落难时期的那口旧宝剑。大臣们心领神会才推荐许平君为皇后。但是后来,当许皇后再度怀孕的时候,霍显派医生下毒把她毒死了,霍成君如愿以偿当了皇后。

正因为如此,汉宣帝才不忍心废黜刘奭的太子之位。不废黜刘奭,也就是对他患难夫妻许平君最大的纪念和安慰。


夏彤讲故事


汉宣帝执政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汉家制度”,主张“王道”与“霸道”并用。其所任用的官吏,不仅有像丙吉、萧望之、黄霸等精通儒家经典的人,也有像魏相、赵广汉、郑昌等精通律法的人,恩威并重,笼络民心,驾驭群臣,从而开创了西汉的中兴之路。

太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柔仁好儒”,对于汉宣帝任用精通律法的官吏、依靠刑法控制臣下的做法很不赞同,他甚至还直言不违地对汉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汉宣帝闻言,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生气地对刘奭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柰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刘奭果然如汉宣帝所言,成为汉家基业的败家子。在其执政期间,先是重用萧望之等腐儒,后又宠信外戚史丹、许嘉和佞臣石显、弘恭等,导致外戚与宦官内外勾结,皇权式微,朝政混乱,西汉也由此走向衰落。

实际上,汉宣帝晚年更喜欢的儿子是淮阳王刘钦而不是太子刘奭,因为淮阳王刘钦“好法律,聪达有材”,他的母亲张氏当时也特别受汉宣帝宠爱。换句话说,在汉宣帝看来,淮阳王刘钦比太子刘奭更适合做皇位的继承人。

读史至此,我们不禁要问,汉宣帝既然认为“乱我家者太子也”,认为淮阳王刘钦比太子刘奭更适合做皇位的继承人,他后来为何不把太子刘奭废了,立刘钦为太子呢?如果汉宣帝当时能够一咬牙、一跺脚,废长立幼,西汉或许就不会那么快地走向衰败,甚至还可能从此在中兴之路上走得更远。

史书说,汉宣帝之所以没有下狠心废了刘奭的太子之位,主要是因为刘奭是生于汉宣帝微贱之时,那时的汉宣帝,曾得到刘奭的母亲许氏娘家的诸多照顾;而在汉宣帝即位后,刘奭的母亲许皇后又惨遭毒害而死,所以汉宣帝不忍心。

这是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明汉宣帝没有废掉刘奭太子之位的原因,我以为史书中的这种说法“合情”但“不合理”。

汉宣帝顾念许家及许皇后恩情,所以不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这是“合情”;但汉宣帝毕竟是一代很有作为的中兴之主,为了巩固西汉政权,他不仅提出了王霸并用的“汉家制度”,还不惜背负骂名,铲除霍氏集团、扫除前任昌邑王余孽、斩杀赵广汉、韩延寿、杨恽等妨碍政权的人,在实践中不断地践行着这样的思想。可见,汉宣帝十分在意西汉政权,在意西汉政权的稳固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一方面,汉宣帝很在意西汉政权的稳固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汉宣帝明知刘奭将会是汉家的败家子,却仍然让他当太子。这岂不是很矛盾?所以说,史书从个人情感上分析汉宣帝为何不废除刘奭的太子之位的说法是合情却不合理。







来电视频秀


汉宣帝刘询登基为帝时期朝政清明,国力空前,西汉王朝在刘询的治理下出现了盛世景象,其历史功绩也甚至超过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堪称西汉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然后,再伟大的君主也会遇到棘手的难题,犯下致命的错误。

刘询的难题与太子刘奭有关,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为刘询与许平君所生。而许平君则是汉宣帝发迹史上不可或缺的坚实后盾,刘奭天生性格柔仁好儒,举手投足都显示出一副儒生模样。刘奭见父亲喜欢用严酷刑法来维护政治稳定,便劝谏父亲多用儒生,刘询十分不悦。呵斥太子说:“汉家制度本就是霸道与王道并用,怎么能只用儒教呢?”这也是第一次汉宣帝与自己的儿子在治国理念上产生分歧。而刘奭不能领会自己的治国方针这也让汉宣帝有了“废除太子”的想法。甚至发出了“乱我家着,太子也”的预言。

可每当看到刘奭,重情重义的刘询便会想到故剑深情的许平君。另外,刘奭还有一子深受宣帝喜爱,从而无法下定决心。最终刘询还是保留了刘奭的太子之位。由此上述,可以总结出三点刘奭没有被废的原因:

  1. 刘奭是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废除嫡长子的太子之位,按照宗法是于理不合的,同时也会遭到群臣的反对。再加上太子为立国之本,一旦太子被废,很有可能会导致朝纲不稳,国家大乱

  2. 刘奭是汉宣帝与正妻许平君所生。(在汉宣帝还流落民间的时候就和许平君结为夫妻,忘不了与许平君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

  3. 刘奭的儿子刘骜深受汉宣帝喜爱。


小不点历史


汉宣帝一生英武,却没能选好太子。他的太子刘奭上台后,由于自身能力有限,魄力不够,无法驾驭群臣,造成朝中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之间激烈争斗。最终,西汉在这种争斗和内耗中走向了衰落。以至于后来皇权旁落,王莽窃夺皇位,灭亡西汉,建立新朝。

其实,汉宣帝在位的时候,就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认为太子上台后,必然使汉家天下走向混乱和衰落。

但是,刘奭是许平君的儿子!

许平君对于汉宣帝的一生来说,是意义重大的。由于受“巫蛊事件”的影响,汉宣帝从小就是一个囚徒的身份,遭人白眼,受尽欺凌。而且还有一次,差点就被汉武帝给杀掉。

也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许平君不嫌弃他的出身,嫁给了他,并且鼓励他积极努力,勤学文化,广泛交友。汉宣帝也正是这样,才为他后来当皇帝后,成熟地处理政务事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于对爱妻许平君的感激和愧疚,汉宣帝无论如何舍不得废掉许平君儿子的太子之位。这也是汉宣帝不愿意废黜刘奭最重要的理由。

汉宣帝虽然并不太满意他的太子,但是换太子所产生的风险则更大。就算不考虑许平君,刘奭也是自己的嫡长子。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深入人心。如果选择嫡长子继承皇位,则不会出什么问题。不选择嫡长子,则朝中势必将围绕立储的问题,引发一场腥风血雨。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到汉武帝,无不是如此。汉宣帝自然不愿意这样的悲剧发生。



掌上历史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他是汉武帝的废太子刘据的亲孙子。在霍光废了刘贺之后,还流落民间的刘病已在丙吉的推荐下,被霍光拥立为大汉皇帝。

汉宣帝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却又功勋卓著的。他在霍光死后亲自执政,不但对内采取了一系列善政,令西汉实现了中兴,而且对外又采取强硬政策,让四夷俯首。

然而英明神武的汉宣帝,却在选择接班人这件事情上让人诟病,因为在他之后,汉元帝信任宦官与外戚,导致西汉王朝迅速走向了覆灭之路。

诚如题主所言,汉宣帝曾经是想过要换掉太子刘奭的,只是最终他却没能下定决心。而这其中的波折与原因如下:

汉宣帝与太子刘奭理念不同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按理说汉宣帝如此沉稳、干练的一代雄主,其儿子应该也是类似的性格。

但太子刘奭,却是一个柔弱的烂好人。这种性格,让汉宣帝很不喜欢。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太子刘奭在治国理念方面,与汉宣帝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汉宣帝的一生,执政思路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外儒内法。但是太子刘奭,从里到外却是彻头彻尾地儒家至上。这种执政理念上的巨大差异,让汉宣帝对于是否要将大汉江山交给太子刘奭,产生了犹豫。

这种犹豫,就像是埋藏于汉宣帝心中的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在刘奭指责汉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之后,瞬间就变得枝繁叶茂。

于是,汉宣帝动了要换掉太子的念头。因为,按照汉宣帝自己的说法,将来祸乱天下的必定会是刘奭这个亲儿子。

皇帝之位,是天下重器。以汉宣帝的英明,自然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所以,太子个性柔弱又只认儒家的执政理念,是汉宣帝不想将天下重器交给刘奭的根本原因。

刘奭不行,汉宣帝要立谁。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太子刘奭虽然入不了汉宣帝的法眼,但是还是有能让汉宣帝心里满意的太子人选的。而这个人就是张婕妤的儿子——淮阳王刘钦。

原本在汉宣帝废掉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的皇后封号之后,汉宣帝是要立张婕妤为皇后的。只是由于之前霍显等人曾谋杀了太子刘奭的母亲——皇后许平君。汉宣帝因此不忍太子刘奭缺失母爱,所以他放弃了册立已经有了淮阳王的张婕妤为皇后,而选择了没有子嗣的王婕妤为皇后,为的就是能让皇后一心一意地抚养太子刘奭长大成材。

而张婕妤虽然与皇后之位失之交臂,但是淮阳王刘钦却深得汉宣帝宠爱。因为刘钦不仅聪明有干才,而且他还对法律、和各种名家经典极为推崇。而这,则很合汉宣帝的胃口。

再加上刘钦的母亲张婕妤,是前皇后许平君之后,汉宣帝最为宠爱的妃子。所以汉宣帝对于淮南王刘钦,更是有一种别样的赏识。以至于汉宣帝曾多次说过刘钦这样子的才是他真正的儿子的话。

所以,在当汉宣帝动了要换太子的念头之后,淮阳王刘钦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汉宣帝心目中,太子之位的第一人选。

汉宣帝最终为什么没换太子

太子不让人满意,而淮阳王深得宠溺,汉宣帝本身又产生了更换太子的想法。所以,淮阳王刘钦当新太子似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是,世间之事变幻无常,汉宣帝虽然一心想要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但最终还是决定继续让刘奭当大汉未来的主人。

为何会如此,大体上是有三个原因的:

其一,于情不忍。

太子刘奭的母亲许平君,是汉宣帝还流落民间之时的结发妻子。而且,许平君本身是一个善解人意且温柔贤惠的人,所以汉宣帝对许平君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这从“南园遗梦”、“故剑情深”的典故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而在许平君被霍显谋害之后,汉宣帝对太子刘奭其实是有愧疚的。所以,念及与许平君相交于微末之中的感情,有有愧于让太子刘奭失去了母爱的原因,汉宣帝不忍心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

其二,政治考量。

当初霍光死后,太子刘奭的舅家许氏在汉宣帝清剿霍光家族时是立了大功的。所以,在那之后,许家的势力逐渐庞大,很多人都身处要职。

而太子刘奭,身为许家女人之后,自然会得到许家的鼎力支持。汉宣帝如果想要强行废黜刘奭,对于朝局来讲,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汉宣帝对于更换太子一事会有犹豫。

其三,历史惯例。

太子之位事关天下,中国古代历来是立长不立贤。想当初汉高祖刘邦想要废掉汉惠帝刘盈的太子之位时,尚且遭遇到了一干大臣的极力反对,那么汉宣帝想要废掉刘奭,也必然是困难重重。

况且,太子刘奭虽然在政见方面与汉宣帝有分歧,但是他本身却从未犯过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过的。而一个没有大过错的太子,轻易被废黜,会造成社稷不稳的隐患。

所以,结合以上这几方面原因,汉宣帝想废太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汉宣帝本身是一个比较重情的人,故而换太子一事最终不了了之了。

不知我的回答题主满意与否,大家有什么看法也欢迎交流!


青灯拂史


汉宣帝没有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除了个人情感上的原因外,我认为他可能还有以下两点考虑。

  其一、害怕废长立幼引发政权不稳。

  古代帝王的更替,十分重视立嫡立长,然而废长立幼的事,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只是废长立幼大都没有什么好结果罢了。远的不说,单说近的。秦始皇废扶苏立胡亥,结果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想要废刘盈立刘如意,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惨案;汉武帝废刘据立刘弗陵,同样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汉宣帝对废长立幼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有充分认识,希望西汉的政权能够平稳过度,所以才没有冒然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改立刘钦。

  其二、过于宠信外戚,造成尾大不掉。

  大家都知道,西汉的外戚之所以能够得势,实际上汉宣帝一手造成的。因为汉宣帝继承帝位的合法性一直倍受士大夫阶层质疑,所以他即位以后,只好依靠扶持外戚势力来制衡士大夫势力。于是,外戚许氏、史氏、王氏三族的势力便得以迅速膨胀,尤其是许家,一门三侯,掌控着西汉的军政大权,实力更盛,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汉宣帝自作自受,却又无可奈何。而刘奭是许皇后的儿子,许家当然要力挺他。所以,汉宣帝若要废掉刘奭的太子之位,就不得不考虑许家人的反应。汉武帝废掉太子刘据,前后斩杀了数万人,汉宣帝似乎还缺乏这样的魄力。

  正因为以上两点原因,所以汉宣帝投鼠忌器,没有冒然废掉太子刘奭,另立其他人为太子。但事与愿违,由于汉宣帝在废立太子这一决策上的优柔寡断,缺乏魄力,终于把西汉推向了衰败。



老陈家的汪


下面依次对上述进行分析

1.对皇后许氏的疼爱 皇后许氏是刘询的嫡妻,汉宣帝因巫蛊之祸流落民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义无反顾的嫁给汉宣帝,鼓励他积极努力,后来许皇后被霍光妻子毒死,出于对爱妻许平君的感激和愧疚,所以汉宣帝无论如何也舍不得废掉许皇后儿子的太子之位

2.废长立幼引发朝局动荡 历朝历代废长立幼都是王朝动荡的根源,如秦始皇废太子扶苏,立幼子胡亥,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周幽王废太子姬宜臼,导致西周被灭,汉宣帝刘询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希望西汉政权平稳过度

3.受外戚影响 汉宣帝为制衡霍氏集团,即位之初,便重用外戚许氏,史氏,王氏,使得这三股势力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牢牢掌控西汉军政大权

4.汉元帝本人并无过错 汉元帝是典型的中庸之才,为人柔仁好儒。当太子期间也没有过失之处

总结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汉宣帝对太子所言“乱我家者,太子也”,汉元帝之位之后,便重用儒臣萧望之,后期又重用宦官石显等人,导致外戚,儒臣以及宦官争权夺利,致使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