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家庭教育指導師效率提升100倍的學習方法

文|花姐姐

家庭教育行業是需要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行業,學會學習也是其核心技能之一。

有小夥伴問,花姐,你只學了一年家庭教育指導師,感覺像學了好久,知道那麼多,還能記住,你是怎麼學習的?

這次,我們就來探討,如何提升學習效率這個問題。

在開始之前,請大家先看一下這張圖:


結構:家庭教育指導師效率提升100倍的學習方法

這滿天繁星,你能分辨出他們嗎?

除非是專業人士,相信普通人很難分辨出它們,是不是?

再看一下這張:


結構:家庭教育指導師效率提升100倍的學習方法

你能分辨出他們嗎?

是不是就容易得多,如果還不知道也不要緊,找一個懂這種圖的老師,相信不出一天,你就知道怎麼識別漫天繁星。

同樣漫天繁星,為什麼第二幅圖就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識別天上的星星呢?

答案是結構。

事物有了結構,就有了意義,有了意義就能方便我們學習。

而在思維的世界裡,人們也是同樣通過結構來認識事物、認識其中的規律和美。

舉個例子,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同行看門道”,同行與外行的差別就在於是否具備這個行的業的思維結構。

一般來說,結構有兩種,一種是人們為了方便學習,賦予事物的結構,讓學習變得容易,就如這星空圖;

另一種則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結構,比如細胞的結構就分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器,細胞核,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結構。

家庭教育要學習的內容就如這滿天繁星,如果你不能給它一個結構,那麼,你的大腦裡的家庭教育知識就是這樣的:


結構:家庭教育指導師效率提升100倍的學習方法

出了問題,你知道要從哪個角度思考問題嗎?

很難,對不對?

但如果按照某種結構組織一下呢?


結構:家庭教育指導師效率提升100倍的學習方法

像這樣,從認識自己,到認識孩子,到認識關係,再到家庭管理結構化一下呢,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如果遇到問題,我們就可以層層剝繭,一步步找到孩子的問題。

比如說,孩子有網隱,那就是在認識孩子的框架之下,那為什麼孩子網隱呢?

是不是學習的內驅力不足呢,那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不足,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樣層層發問,追根溯源,是不是就可以通過一個問題而學會大片的內容。

當然,以上框架只是簡單的舉例,並不能窮盡所有的家庭教育的知識,大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搭建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識結構。

一般來說,最基礎的結構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考慮,一個是時間維度,另外一個是空間維度。

下面就以這兩個基礎結構來聊聊如何用結構化的學習家庭教育:

時間維度就是怎麼處理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關係。

事實上,很多家庭教育的問題都是因為時間維度的問題沒有處理好而導致的。

最典型的就是你要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有好的生活,否則,孩子的未來就沒有希望。

還有諸如,過去,我深受應試教育的苦,所以,現在我只想我的孩子快樂,學習好不好不重要等等觀念,都是基於時間維度考慮的。

關於時間維度,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曾提出過用“時間視角“這一概念表示人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同態度,他發現,根據不同的時間視角可以劃分出五種人:

第一種是積極過去視角,具有這種視角的人總以積極的心態往回看,他們是懷舊的,經常懷念過去美好的事情,珍視親情和友情,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懷有感恩之心。但這樣的人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

第二種是消極的過去視角,具有這種視角的人總以消極心態往回看,他們經常回快人生中的負面經歷,沉浸在以前的傷害中無法自拔,因而出現心理的風險比較大。

第三種是享樂主義視角,具有此種視角的人總以享樂的心態看待當下,他們認為及時行樂是第一要務,回首過去和展望未來都無太大必要,盡情享受當下便好了,他們的幸福感比較感,但出現成癮行為如吸菸,酗酒或暴飲暴食的風險比較大。

第四種是以宿命的觀點看待當下的人,即具有宿命論視角,他們對現時發生的事情感到無能為力,認為一切都是命註定,自己只能順從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種是習慣往前看、為未來謀劃的人,這種視角補稱為未來視角,他們具有前瞻性,更關注有待完成的目標和任務。為了完成未來的目標,他們願意捨棄當下的享樂,時間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較高的成就。但是由於一直為未來擔心,所以幸福感並不強。

如果仔細閱讀上面的特點的話,你會發現都不太完美。

所以津巴多建議不要維持單一的時間視角,而是採用混全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並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採納負面作用明顯的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並且,在採納前三種視角時還要隨需而變,根據不同的現實場景加以靈活選擇。

所以,你看只要理解這一個概念,是不是就能更好的理解上面兩個關於時間的問題。

像第一個總擔心未來是不是就屬於第五種,這種父母總會為了將來而要孩子捨棄現在的快樂,但孩子不是父母,所以,親子關係就出現了問題。

而關係是空間維度的問題。

而家庭教育在空間維度主要如何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關於關係理論也有很多,如依戀關係,馬斯洛關係理論,還有儒家的“孝悌”等等,但是我認為一切關係最終還是歸結到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外界的一切關係都是自己與自己關係的投射,精神分析學派將其稱之為“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根據好與不好,主要有四種模式,這也是一種簡單的關係結構:


結構:家庭教育指導師效率提升100倍的學習方法

1.內在父母好,內在小孩不好;

2.內在父母不好,內在小孩好;

3.內在父母不好,內在小孩不好;

4.內在父母好,內在小孩子也好。

投射到親子關係上就是:

1.批評指責型:我好,你不好,我是對的,你不對,這種在家庭教育中常見的例子就是給孩子講道理,結果孩子不聽,導致衝突的產生;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我是對的,你不對,其實是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對話,並不是說這種父母就真的好,一個總是指責孩子的家長內在一定也是匱乏的,只是因為指責別人比指責自己更容易一些,所以,他們選擇指責別人。

好的父母應該如佛家所說,只論因果,不論對錯,而孩子做什麼事都有因,做為父母不能用對錯的眼光去評論,講道理,理解了,也就不會怪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2.溺愛型:我不好,你好,我沒有能力,沒能給你最好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就是溺愛,毫無節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我曾接待過這樣一個叛逆女孩的案例,那位爸爸痛苦流悌的對我說,都怪我,從小我對女兒的要求百般順從,總怕虧待了她,結果導致她現在這樣的叛逆,是我的錯。

3.打罵型:我不好,你也不好,這種常見那種暴力家庭,嚴重會導致孩子犯罪。

4.健康型:我好,你也好,關於這種關係,最動人的一句話就是媽媽要先活成自己的太陽,然後成為孩子的光,照亮孩子成長。

通過這樣的一個關係組合,我們基本可以讀懂90%的關係問題。

然後再通過這樣的一個關係,就可以再展開很多的問題:

例如,批評指責型的關係是怎麼形成的?如何改變這種關係模式,家長做哪些可以防止這類關係的產生。

健康型的關係是怎麼來的,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係模式,怎麼讓孩子也擁有這種健康的關係模式。

這是從知識的深度來解構這種關係。

那麼還可以從維度來解構,例如,發展心理學是怎麼解釋關係的形成的,精神分析是怎麼解釋關係的形成的,應該如何做等等。

再搜索相應的書,讀一讀,那關於關係的問題是不是就理順了呢,書的內容是不是也就記住了?

所以,找到知識的結構,再從結構中找到知識點,一點點累積,學習效率自然就能提高。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一點時間,你需要一點耐心。

以上是我讀書學習的一些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