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思——學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論語》學思——學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了為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

別人不瞭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


《論語》學思——學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學思疑問:

孔子把本來應該的感受,單另拿出來教育弟子,幾個意思?

(1)在弟子學思的過程中,充滿了痛苦嗎?孔子辦的是私學,沒有九年義務教育。那時候普通人受教育的機會本來就不多,難道幸運擁有了受教育機會的哥們們,會厭學嗎?會對研學學問、研學生活技能、研學做人之道,感到很麻煩和苦惱嗎?如果不是,本來學思論踐都是充滿感悟與獲得感的呀。孔先生有毛病嗎,要再勸人家:你們應該意識到呀,“學思學識、學踐技能、學踐做人”這玩意兒它可是個有樂趣的事呀!

(2)有同學、同修、同門師兄弟來跟你 丫的說學情、談體悟、辯名析象、講經論道、敘情抒懷,是一件讓你丫很難堪,很煩惱,很不開心的事嗎?

就是個山林隱士,還有個鳥獸相伴呢。有人來正當的、正常的撩騷你,搞點出世入世的人生感悟的交流,多的說吃你點喝你點,你丫應該很知足、很滿意、很高興才對呀。你咋還能“不樂”?還要讓老師勸你:有同門、同修、別來的友人,來跟你探討交流。你不能煩惱呀!應該開心點才對嘛!

(3)有本事,不被賞識,就“光火大發”嗎?

你是個搞學問的、學技能、修生命的、悟生活的,不管是幹嘛的吧,你慢慢兌現自己的天賦,有些學問、能力和技能了。天賦高的,又肯下功夫的,又到了開智慧時間的那些人,就成就了擁有經天緯地的人才。就是小成的也可以是成為在某一領域翹楚。那麼這些個“人才”,都是出來智慧的,都是有基本修養的人。人家不知道你有那麼大的本事,你沒有辦法揚名立萬,你丫就“慍”了?就得你老師苦口婆心的來勸你:有本事,沒人賞識,別惱呀!不惱才是君子之度呀!孔先生這都是教了些什麼弟子呀?本事到手,就憤天怨地,嫌棄天地沒有給予關注、關懷嗎?就“慍”了嗎?而且自艾自怨到一定的程度,以至於惹的孔老師要單獨談談這個事?


《論語》學思——學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各位,這合理不?你們沒有疑問嗎?

我自己的學思結論:

這段話,三個意思放在一段來說。是因為他們背後都是在講同一個問題。第一句話是鋪開,第二句話是墊好,第三句話才是點解正題。

什麼問題呢?

我沒有研究過大段的歷史,只是知道歷史裡的道。所以關於歷史背景我沒法作為分析問題的依賴。只能僅就這段話,來尋找它背後的問題。


《論語》學思——學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扔個大磚啊,砸哪算哪:

孔子的學生中,充滿懷才不遇的人。其中不乏學問、道德、技能、能量都上乘的大才。這些人空有經天緯地之能,但卻無人啟用。不啟大用,甚至小平臺的任用也很少。

這段話,孔子並不僅僅是在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安於“退而求其次”的“快樂和不慍”!而是開篇名義,炮打上層社會:不用人才,浪費人才,可恥可恨。

他這個味兒裡,有沒有他自己的際遇的折射出的能量,難說。

他沒有辦法改變社會現實,但他真的很“中庸”。他可沒有屈原那個勁勁兒,跟現實較勁那是實力的傻。他也沒有老子那般的灑脫,管不了就“遁了”。他的意思就是努力的拓展自己和學生的生存空間,儘量的“圓滑”各種關係。跟學生統一思想:外面暫時沒有適合咱們的舞臺,不要消極,也不要太積極。等一等,緩一緩,看一看,忍一忍,再說。把心思放到研學交流上來,去充分體味研學交流中的樂趣,也就算了。同時注意不要讓別人抓住我們的把柄,說我們懷才不遇,抱怨朝政啥的。


《論語》學思——學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所以我說,老子、釋迦牟尼佛、孔子,這三位道、釋、儒的開門大咖中,佛是福報最大的。生於王家,父母妻兒俱全,當世成就,身邊菩薩羅漢成群,人間信眾無量無邊。涅槃榮光,涅槃後不亂不滅。相對來說,道儒初始困苦,老子都沒有當世授徒的機緣,孔子也是育才而不被時代重用。

這樣看來,最不容易的就是孔老師,他的“中庸”雖然不合乎道,但是也是沿著道邊在劃,也是個不得已的辦法了。

包括現在,學道的,難找。學佛的,難尋真味,學儒的卻可以保全身命,很多活的還很好。還有,普通人裡,凡奉持“中庸之道”的,都能取得不錯的成功。要是這麼看的話,在人間,到今天為止:孔子那一套,在人間,最成功!


《論語》學思——學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