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源於《論語》“學而篇”中的成語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浩若煙海,燦若星辰。

而《論語》作為國學儒家經典之作,一直被奉為圭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主要內容講述瞭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怎樣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實現安邦立國的偉大使命。

《論語》這部不朽之作,影響了中華文明。書中也產生了很多流傳至今的警句格言,廣為流傳,從今天開始我們每天分享部分出自論語的成語,今天分享的成語全部出自《論語》學而篇。


那些源於《論語》“學而篇”中的成語

(一)不亦樂乎

【成語釋義】意思是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到知識後按時溫習並實踐練習,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二)犯上作亂

【成語釋義】意思是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反抗、起義。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三)巧言令色

【成語釋義】意思是好聽的語言,美好的臉色。形容用花言巧語和諂媚的態度討好於人。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四)一日三省

【成語釋義】意思是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五、六)入孝出悌、行有餘力

【成語釋義】意思是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成語釋義】意思是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七、八)賢賢易色、言而有信

【成語釋義】賢賢的第一個賢是動詞,指德行和學問修養較高,第二個賢是指賢者,是名詞,易色的色不是女色,而是指態度,看法,賢賢易色是指遇到學問和道德修養較高的賢者,就會肅然起敬,認真的待他。

【成語釋義】意思是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那些源於《論語》“學而篇”中的成語

(九)慎終追遠

【成語釋義】慎終追遠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

【原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十)小大由之

【成語釋義】意思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十一、十二)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成語釋義】飲食不必要求飽。衍生意指飲食要節制。

【成語釋義】意思是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適舒服的居所。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十三、十四)貧而樂道、告往知來

【成語釋義】意思是雖貧窮卻樂於道,演繹為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

【成語釋義】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瞭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係,據此知彼。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那些源於《論語》“學而篇”中的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