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强大的世族,可以影响到王朝的更替?

幻海尘封


这是个很大的命题,我们不可能以论文的形式来阐述,笔者尽可能言简意赅说明问题!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做一个拆分:

1、何为士族(也可以叫做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就是士族,他们垄断了国家的重要官职,出身对仕途的影响远远大于个人才能。最典型的描述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只要生在上等人家,无论才能德行多么差,也必然是做大官;只要生在下等人家,无论才能德行多么的优秀,也只能做很小的官。

2、士族的兴衰?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得经学大兴,大家族垄断了学术,诗礼传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局面,农业社会当官赚的钱基本都用来买地,累世公卿积累的财富和土地让这些家族逐渐成为了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而东汉王朝也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尽管光武帝刘秀尝试过打压豪强地主,但收效甚微,最后不了了之。

到了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演变为士族,他们的力量已经遍布朝野,他们不仅把持朝政,还掌握着大量的财富、人口(奴仆、佃户)甚至武装力量(世家大族几乎都有私兵)。而我们熟知的三国名人很多都是出自世家大族,这个后面会举例说明。魏蜀吴三家都是在各大士族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和巩固政权。

曹丕篡汉称帝后,一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想缓解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曹操唯才是举严重侵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拉拢士族为其所用,于是在陈群的建议下设立九品中正制,自此士族的政治地位得以确定和稳固,绵延数百年的门阀政治正式形成,在东晋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士族与皇族势均力敌,共治天下。

隋唐两代,科举制度大兴,寒门子弟终于有了出头之日,门阀政治开始走向末路,直到唐末随着政权的瓦解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3、有哪些著名士族?

三国时期

颍阴荀氏:荀氏八龙(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旉)、荀彧(八龙的子侄辈)、荀攸(荀彧侄子)、荀谌(荀彧兄弟,辅佐袁绍);

长社钟氏:钟繇(曹操时的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钟会(钟繇之子,督关中,没蜀汉);

颍川陈氏:陈群(魏国司空,定九品中正制)、陈泰(曹魏后期重要将领);

弘农杨氏:杨彪(献帝时太尉)、杨修(杨彪之子);

汝南袁氏:袁绍、袁术;

河内司马氏:司马防、司马八达(司马防八个儿子: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

荆州四姓:蔡(蔡瑁)、蒯(蒯良、蒯越)、黄(黄祖、黄承彦)、庞(庞山民、庞统);

吴之四姓:顾(顾雍)、陆(陆逊、陆抗)、朱(朱然)、张(张昭、张纮)。

东晋时期

琅琊王氏(书法传家):王敦(王导堂兄)、王导(东晋政权奠基人)、王戎(竹林七贤)、王羲之(书圣,王敦王导的族侄)、王献之(王羲之长子)、王凝之(王羲之次子);

颍川庾氏:庾亮(东晋权臣)、庾冰(庾亮之弟,东晋权臣);

龙亢桓氏:桓温(东晋的大权臣,桓温不死谢安无法出头);桓玄(桓温之子,东晋权臣,篡位自立被灭);

陈郡谢氏:谢安(挫败桓温,坐镇后方,指挥淝水之战)、谢石(谢安弟弟,东晋大将,淝水之战前线总指挥)、谢玄(谢安侄子,淝水之战前锋都督)、谢琰(谢安次子,东晋大将,参与淝水之战)、谢道韫(谢安侄女,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著名才女“咏絮之才”)、谢灵运(谢玄之孙,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世称大谢)、谢朓(谢灵运族弟,山水诗代表人物,创“永明体”诗风);

隋唐关中四姓

京兆韦氏:韦应物(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韦庄(韦应物四世孙,花间词派代表作家);

河东薛氏:薛仁贵(唐代名将,大破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云州大捷)

河东裴氏: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

河东柳氏:柳宗元(唐宋八大家)、柳公权(唐中期著名书法家,“颜体”楷书);

隋唐时期七宗五姓

陇西李氏:李渊、李世民;

赵郡李氏:李德裕(唐中后期宰相,牛李党争)、李龟年(唐著名音乐家);

清河崔氏:崔神基(武则天时宰相)、崔龟从(唐宣宗宰相);

博陵崔氏:崔颢(《黄鹤楼》唐人七言律诗之首)、崔元翰(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文状元);

范阳卢氏:卢植(始祖,东汉大儒)、卢照邻(初唐四杰)、卢纶(边塞诗人,大历十才子)、六祖慧能(禅宗六祖);

太原王氏:王勃(初唐四杰)、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七绝圣手,边塞诗人)、王维(诗佛);

荥阳郑氏:郑冠(唐朝书法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郑虔(唐朝文学艺术家,诗、书、画俱佳,被唐玄宗誉为“三绝”)。

4、能影响王朝更替的士族有哪些?

士族存在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这些朝代的更替有哪些是士族的影响呢,我们不妨逐一说明。

1、三国被河内司马氏终结;

2、东晋由琅琊王氏联合南北士族共同建立,这时士族与皇族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共治天下,士族权利达到顶峰。王、庾、桓、谢四大家相继把持朝政。

3、刘裕寒门出身,通过军功升迁,最后把持朝政,篡位自立;

4、兰陵萧氏出身的萧道成代宋立齐;

5、兰陵萧氏出身的萧衍代齐立梁;

6、颍川陈氏出身的陈霸先代梁立陈;

7、弘农杨氏出身的杨坚建立隋朝;

8、陇西李氏出身的李渊建立唐朝。

从上述事实可知,自三国到唐这数百年间,每一次的朝代更替几乎都是士族的一次大洗牌,成者为王,败者忍着。这期间影响历史进程的士族太多,我们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此题无解,因为答案太多了。


聊聊过去的人和事


我是一般冶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题主所问的世家,而且是能够影响王朝更替的世家,大多出自唐代以前。

这样的世家,一般被称作“门阀”。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

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

而阀阅一词,则出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而所谓的“世族”,在汉代以前大多是门第上的称呼,即便是地方上的乡绅贵族也可以如此称呼;而到了自汉代之后大多要有累世功勋(世代为官),才能够被称为阀阅。

当然,在科举选材制度推广之前,累世为官大多也都是高门子弟的特权。

所以用“门阀”合称,并无不可。

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及夏朝帝胄(该支夏朝后裔一直以诸侯国君的地位绵延至春秋):六卿即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夏朝帝胄即廖氏(蓼国)。

魏晋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的前身。

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

题主所说的影响王朝更替的世家,司马氏就是实证。司马懿能够篡夺曹魏政权,与其本身出身司马氏不无关系,可是由于司马家造成了“五胡乱华”,有罪于华夏,所以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许多后世子孙也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改变了姓氏。

与司马家同期的“山东贵族”:崔、卢、王、郑。

这些家族都是汉族大地主的代表,一直延续到了唐代都是世家大族,发展成了所谓的“七姓十家”: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 、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

到了隋唐时期,胡人逐渐汉化,汉人也有一定的胡化,催生出了有名的“关陇贵族”集团。韦、裴、柳、薛、宇文、独孤、长孙家族,在隋唐时期出现了许多世家大族。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对题主有些帮助,欢迎读者点赞/转发/评论。


一般冶行


中国古代那些强大的世族:

一、陇西李氏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而这期间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赵郡李氏。

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关于李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史学界都已经承认。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为两支: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

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不过由于是曾孙辈,作假几率比较小。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二、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汉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是的的确确的不假。

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注意,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

三、陈郡谢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历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这位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东晋时,谢尚,谢万使陈郡谢氏逐渐崛起。而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四人所导演的淝水之战,更是让华夏数千年历史永远见证了这一传奇时刻。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成为远比皇族还高贵的士族领袖。这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谢灵运、谢眺。还有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

然盛极必衰,一场飞来横祸——侯景之乱横扫江南,加之历朝皇帝对谢氏的猜忌,陈郡谢氏急剧没落。陈朝末年,当谢贞去世后,这位昔日华丽豪门,伴随着乌衣巷一道,无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沈约)。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个“之”字。除王羲之外,还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辈兄弟,还有徽之、献之、恢之、陋之等等儿孙辈,名字带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绝了。

由于与陈郡谢氏同样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开始衰弱,这时候,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时,琅琊王氏的一个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孙王潮与王审知,进军闽地,建立了十国中的闽,成了如今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六、范阳卢氏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

七、 荥阳郑氏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从燕太子詹事郑温开,温生四子;涛(西祖)、晔(北祖)、简(南祖)、恬(中祖)。

从北朝入随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宰相接连不断的诞生。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浑。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

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著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

九、弘农杨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三国中的著名将领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把这个家族推到极致的,则是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十、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大明人


陇西李氏

最早是秦代陇西郡守李崇,其次子封狄道侯,其孙封陇西侯。汉代其后代最出名的是飞将军李广。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后李氏代隋,正式问鼎天下第一族。

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至太尉,号称“关西孔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即杨震)。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以及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等均是弘农杨氏中名人。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都说过期衰败,何以居第一,我堂堂李姓,贵为天子,难道比不上崔氏”于是修订为皇族李氏第一,皇后长孙氏第二,崔氏与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


象牙30889060


世族注重的是世代传承和宗族势力,门第观念相当严重,他们在政治上享有世袭罔替的特权。世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彼时正逢乱世,没有豪门世族的支持根本无法掌握政权。作为一个特权阶级,豪门世族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依托背后的宗族势力,逐渐取得了对国家政权的支配地位,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他们服务,确保世族在官员选拔上实现垄断。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豪门世族可以影响到皇权更替。正是因为这些世族强大的影响力,让当权者不得不忌惮,隋唐实现大一统后,很快就对豪门世族下手,采取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选人权和用人权收归中央,剥夺了豪门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隋唐后期,豪门世族逐渐走向没落。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豪门世族。

一、陇西李氏。代表人物:李信、李广、李虎和李渊家族、李密、李靖、李白。

二、沛县刘氏。代表人物:刘邦家族、刘禹锡等。

三、陈郡谢氏。代表人物:谢安、谢石、谢玄、谢琰、谢灵运、谢眺、谢道韫。

四、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王羲之、王肃。

五、清河崔氏。代表人物:崔琰、崔浩、崔护。

六、范阳卢氏。代表人物:卢绾、卢植、卢照邻。

七、荥阳郑氏。代表人物:郑荣、郑泰、郑玄。

八、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昶、王浑、王坦之、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王玄谟。

九、弘农杨氏。代表人物:杨震、杨奉、杨素、杨玄感、杨修、杨炯、杨万里。

十、兰陵萧氏。代表人物:萧望之、萧道成,萧子良,萧子云、萧子显、萧统。





湘野狂客


大家好,我是魏若厉。

要说颠覆王朝的家族,那司马懿的家族肯定算上,这个大家都比较清楚。

要说强大的家族,裴氏家族一定算一个。

裴氏家族。

裴氏家族发源于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这一带位处山西境内黄河之东,故古代称之为河东。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裴氏家族,也以“河东裴氏”闻名于世,是中古时代的世家大族之一。

中国的历史很长,出一流人物的家族不少。但是,像裴氏家族这样,绵延两千年,兴盛八百年。

要说绵延时间长的世族。

江湾江氏。

元末明初战乱,江湾江氏甚至有一支远渡东瀛,最后落户尾张中岛郡祖父江村,祖父江村在一条名为祖父江的河流旁边,遂以江为苗字,改叫祖父江氏。到了战国时期,为岩仓织田氏家老山内家的重臣。织田信长统一织田家之后,侍奉山内一丰,成为土佐藩的重臣,家族一直延续至今。名人有天文学家、日本天文学会理事长祖父江义明,著名设计师祖父江慎,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祖父江孝男,著名棒球明星祖父江大辅,共产党员祖父江元希和祖父江石溪



魏若厉


【史为镜知兴替】,我是史知今!

士族权力最大的时候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八大家族,权力极大,每一个士族都能够影响王朝的兴替。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只有被评为上品等级的人才才能当官,能够被评为上品的,大多出自士族门阀。大姓家族的子弟,世代都可被评为上品,最出名的大姓家族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所说的王氏和谢氏。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一绝,因为家族的原因,生来便是将军,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也被称作王右军。

作为士族子弟,生来便可为官,高人一等。同时士族与庶族间也禁止通婚,不仅不通婚,连吃饭也不能共坐一席,能够通婚的只有“王谢袁萧顾陆朱张”这八个士族大姓。

刘宋时期,皇帝的舅舅想去见识一下世族大家王氏,于是前往王氏府邸拜访。结果王氏根本不搭理,国舅爷脾气也够倔强,就在正门干等,几个时辰后,王府下人打开偏门将其带进府邸。入府之后,主人并没有在正堂接待,而是被下人带到卧室,国舅爷进了卧室之后,主人背对着他躺在床榻上,也不言语,连杯茶都没有递上。又是一个时辰之后,王氏才起身,抬头见到国舅爷便说:这是谁,怎么在这。下人这才搬来一个凳子让其坐下,国舅爷报上姓名,并言明王府以前养马的人是其爷爷。王氏一听愤怒不已,说养马的后代怎能前来,让下人将其轰出府邸,并将其方才坐过的凳子烧了。

国舅爷受到莫大的屈辱,回去便向皇帝哭诉,但是皇帝也没法,只因王氏是士族,家族人员均在朝中担任要职,政治、经济地位极高,皇帝也要借助他们的实力才能稳固统治。


史知今


以西安为例。

影响周王朝更替的,主要有三方力量:犬戎、申候、甘肃(秦公)。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用户67724358697


家族强大多重要?后人直接当皇帝!!!

杨坚。弘农杨氏即话音阴阳士,弘农氏阳性菌,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自杨炳。孙杨赐重分扬镳,四世三公羊阵子,阳凤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波兄弟无不显赫,隋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越、国公、杨、素、菊、子、杨玄感等。

说起,杨坚起家Jay,又不得不说他的父亲杨中。

杨忠是北周重臣,早年追随北周太祖,弟在乖析其一北周王朝建立后,举国疯刺杨忠、因公资讯、普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死后被追封为太保是好还,其后杨娟子承父位,顺利拥有了官爵和人脉。在北周王朝已经是地位极高,仅次于皇帝,这遍世洋中留给他的最大财富。

南北朝末期,各国经过征战杀伐,互相兼并融合,许多汉人已经渗透进来,在少数民族政权内身居高位,阳间便是汉人,在当时动乱时期,湖人专政,汉人急切夺回统治权,而杨娟的出现则令这些汉人有了拥护的对象。他们摆害人虫、夺江山的希望放在了杨坚身上,北周皇帝宇文玥死后,年幼的周静帝继位,已经不足以成为威胁杨轩,便夺取皇权,建立隋朝,进而统一天下。

杨坚小明为罗袁、弘农、华阴人因其富贵,为北周重臣,阳间出生。时便为贵族世家,其父为扬州。早年随未向武帝征战四方,又辅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因此在朝内拥有极高声望。杨坚因其父亲的缘故,身份自然高人一等,鲜卑贵族孤独性,将女儿孤独是嫁给杨家两家联姻,孤独信的另一个女儿则嫁给了李文玉当皇后。杨氏家族女仙杯贵族拍照联系,其后杨坚女儿嫁给了兄李文斌,成为皇后,由此阳间又成了黄金国。

语文式的联姻使得杨氏家族势力如日中天,周宣帝。此后年仅8岁的宇文阐吉伟是为周静帝杨坚作为朝内声望极高的重臣,再加上自己的社会地位、外祖父的身份等,对周俊地辅助执政。控制北周黄世阳兼执掌大权后,将自己手下大将引入宫中,包括善于谋略的高颖以及将军苏威、李德林,同时他还把朝内汉族关辰拉拢一块商业正式,与此同时对汉人衣服比较明显的鲜卑贵族园鞋,元胄与文新等人杨坚也采取了同盟策略,将其拉入仕立内。

随后在杨坚等人的计划下,众人对一些北周重臣以莫须有罪名进行威胁,使得还在观望的大臣们,这在他们一方,杨坚如此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使那些氏族选择站队,为最后夺权做充分准备。

当然这自然引发了北周周王的不满,对于一些顽固不服者,杨坚采取血腥镇压,先以寄特除掉赵王、宇文,招来后避,往语文选帅,武王谋反,反被杨娟派军镇压,随后被杀死不久,其于北周周王街被杨先用计策除掉,整个宇文氏家族陷入孤立,虽说皇室内的反抗势力消除了,但是拥护皇室的各地势力却在蠢蠢欲动。

公元581年6月,象州纵观尉迟迥,首先编便随后各地北周拥护者相聚响应,趁此北周老对手南尘也突然发难,进攻北州城,时,将凌志、寿、阳等得的城镇相继沦陷,如此险峻局面,阳间倒没有慌乱,好似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一边令大将粕若毙率军,抗菌南陈军队,一边集中兵力镇压国内叛乱势力兽杨坚之命,韦孝宽,率领大军围剿一匙酒,王懿子对父司马消难、梁、瑞引兵、镇压王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之后仅用了68天,象州叛军被灭,为此囧自杀,其他各镇势力闻风后迅速土崩瓦解,至此三周判断正式评定。

而杨坚则在此事推动下,索性直接夺取北周皇泉。公元581年,周静帝被迫禅让帝位,杨娟登基,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是为隋朝杨坚,则为中国历史上著名明君随文帝,古人重视善让,在于重视年节,任何帝王都不愿背上篡权者的罪名,讲究师出有名,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只让出帝位,而杨坚。若想夺取北周只能令。

皇帝禅瑞银它虽隋朝取代北周之名为禅让,但是都是行假善让之名,行谋反之时,皇权是威,权臣当道,身为角逐有时候迫不得已只能单让其伟,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权臣倒逼他们,所谓的天子身份已经不重要,并且也改变不了什么,如弱食食物禅为他人,还能落得个荣华富贵,然而周静帝宇文阐之禅让并没有太好的下场,或许是其尚处年幼,对于杨坚来说很容易掌控,让其退为周静帝禅让的童年,也就是开皇元年581年5月9日,杨坚暗中派人害死建工公,宇文阐终年九。

所以但是在未晚期的隋文帝逐渐多疑他,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长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人寿4年也就是公元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64岁。

号高祖师、号、文、皇帝、藏云太灵、参考资料、灵湖、得分周、书卷八、第七、第八、弘农杨氏、随书。



姑凉爱旅游


大家好,我是读史如品茶,欢迎大家听我解说【中国古代有哪些强大的世族,可以影响到王朝的更替?】

我们经常说的世族,是指世代显贵的家族,历史上有名的世族很多,但能真正影响到王朝更替的应该是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和隋唐时期的陇西李氏。

  • 晋国六卿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以上三军的将和佐合称晋国六卿。六卿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到了公元前550年栾氏被灭族后,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故后来晋国六卿又被用来特指此六大家族。到了公元前453年,六卿仅剩下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后来他们三家瓜分了晋国,之后晋国灭亡,韩、赵、魏成为新的诸侯国。

  •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的始祖是秦国的陇西郡郡守李崇(司徒李昙长子),他的后代中有许多名人,比如秦国大将军李信、西汉飞将军李广、西凉王李暠(陇西李氏的第一位国君),最著名的还应该属李渊,他灭隋朝建立唐朝,使陇西李氏成为皇族,值得一提的是,陇西李氏在唐朝连续出现了10位宰相,不得不让人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