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傳奇一生給我們啟示是什麼?


楊絳先生傳奇一生給我們啟示是什麼?


楊絳先生何許人也?跨越一個世紀,活到105歲的女先生。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有著名作品《洗澡》、《我們仨》、《走在人生邊上》等等。著名文學家錢鍾書的夫人。不知道前幾年《圍城》電視連續劇大家是否看過,就是錢鍾書的長篇小說,並且楊絳寫了非常有名的序言。”婚姻就像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

今天來聊一聊這位百歲女先生傳奇的一生。

1、原生家庭的滋養

楊絳出生於無錫的書香世家。她本名楊季康,筆名楊絳。她的父親楊蔭杭是一位優秀的律師,一生都在為了司法獨立不畏強權而孜孜不倦的努力,早年還曾留學日本,後因避難前往美國留學,就讀的是赫赫有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這樣的父親可謂是見多識廣,尤其是把楊絳以及家中的姐妹都送到當時上海最好的女子學校讀書。

10餘歲的楊絳就開始了住校生活,後來不管是家境富裕或是落難時,楊絳父母始終都堅持給孩子提供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教育。對於這樣的名望家族,也許你會以為投入瞭如此高昂的教育經費,是想讓孩子們延續家族的榮耀?但恰恰相反,楊絳的父親這個洋派的開明人士,他和妻子對子女的要求反而比普通家庭還低。更多的時候是鼓勵孩子去探索,自己主動地去認識和了解世界,並不是由父母親告訴你該怎樣去做。

記得楊絳小時候因為各科比較平均,並不屬於各門功課都出類拔萃的孩子,一樣會遇到背誦困難或者是學業上的困惑。她的爸爸甚至經常會和她開玩笑,有時也會抽揹她的古詩詞,不管楊絳是否能夠清晰背得出來,楊絳的爸爸都是哈哈大笑,並無表揚和批評之分。對孩子的教育,他更多的是一種讚賞和鼓勵,而不是給予壓力讓孩子不堪重負。她的母親唐須嫈是與丈夫同齡的無錫人,母親絕對算得上是一位賢淑文靜的知識女性,也是當時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學校的畢業生。儘管她頗有才華但從不願拋頭露面,與楊蔭杭結婚後,甘願在家做一名賢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務。楊絳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民主、開放、有趣、溫暖的家庭中走出來。

楊絳先生傳奇一生給我們啟示是什麼?

2、愛情婚姻的互懂

1932年,楊絳和錢鍾書在清華園初見。錢鍾書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渾身儒雅氣質,“蔚然而深秀”。楊絳更有一番神韻,個頭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據稱,當年“楊絳才貌冠群芳,男生求為偶者70餘人,謔者戲稱楊為72煞”,最知名的追求者之一可能就是費孝通。

初遇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但倆人一見如故,彼此都念念不忘。然而,錢鍾書聽說楊絳已經有男友,楊絳也聽說錢鍾書已經訂婚。後來再見面,兩人都著急忙慌地解釋了。錢鍾書說:“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楊絳亦說:“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說費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水到渠成一般,開始了戀愛。戀愛期間,兩人經常互通信件。

1935年7月13日,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

婚後沒多久,錢鍾書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獎學金。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卻出奇地笨手笨腳,放心不下的楊絳決定中斷清華的學業,陪丈夫遠赴英法遊學。楊絳本也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大姐,為了照顧錢鍾書,幾乎攬下生活裡的一切雜事,做飯製衣,翻牆爬窗,無所不能。

楊絳在牛津“坐月子”時,錢鍾書在家不時闖“禍”。檯燈弄壞了,“不要緊”。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緊”。顴骨生疔了,“不要緊”。事後確都一一妙手解難,楊絳的“不要緊”伴隨了錢鍾書的一生。

錢鍾書對這樣妻子,誇起來也是毫無保留。“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這是錢鍾書曾寫給楊絳的“贈語”。

世上不乏賢妻,才女也並不是找不到,但這樣才情俱佳,還甘作一個“灶下婢”的妻子卻是難覓。

愛往往是相互的,錢鍾書雖然笨手笨腳,但也是盡其所能地做出了改變。錢鍾書第一次劃火柴,就是為了給楊絳做早餐。楊絳懷孕的時候,可把錢鍾書給高興壞了,他雖潛心研讀,卻並未影響到對楊絳的格外關心和體貼,他開始學著做家務,為的是能多分擔一些勞動讓楊絳好好養身體。他的歡喜,亦時刻流露著,一日他還痴人一般地對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就像你這樣的。”疼愛女兒的同時,錢鍾書還不忘教導女兒在他不在家的時候要疼愛和照顧楊絳。

除了生活,在事業上,兩個人也是好伴侶。

1942年底,楊絳創作的《稱心如意》話劇登上舞臺,一鳴驚人,迅速而紅。錢鍾書有了些小落差,某天,他對楊絳說道:“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你支持嗎?”楊絳聽後,不但支持,還催促他趕緊寫。

為了讓他可以減少授課時間,專心寫作,她把家裡的女傭辭退了,幷包攬了所有家務。不負所望,兩年後,那部驚豔世人的《圍城》成功問世。他的名氣,亦是世人皆知,然而,他在《圍城》中的序中只是說:“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地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他們的愛情,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彼此成全。

楊絳說過:“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和雙方相互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錢鍾書和她的感情,也是因為這份理解,所以才能長久。

《圍城》改編的電視劇,每集片頭都有一句話: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

這是楊絳寫在《圍城》扉頁的話。

可以說,楊絳是最懂《圍城》的人,也是最懂錢鍾書的人。

曾經,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於是把它念給錢鍾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

人生有聚散終有時,錢鍾書還是走在了楊絳的前面。

1998年,八十八歲的錢鍾書逝去。望著未合好眼皮的丈夫和他尚且溫熱的身體,楊絳伏在丈夫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吶”。當時已87歲的楊絳說,“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聖經》有言:“有的時候,人和人的緣分,一面就足夠了.因為,他就是你前世的愛人.”錢鍾書和楊絳就是這樣,茫茫人海中,他們一眼便認定了彼此,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一見鍾情,怦然心動.初次相見,是偶遇也是緣分.1932年春...

世上最好的愛情,就是我叫楊絳,你叫錢鍾書。

楊絳先生傳奇一生給我們啟示是什麼?


3、獨立人格的支撐

楊絳的女兒錢瑗,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並留校任教,1997年3月4日,因肺癌併發骨轉移於北京病逝,享年59歲。錢鍾書1998年12月19日去世。按理說相繼兩個至親的人離開,楊絳先生餘生不知道如何活吧!就是楊先生對錢鍾書的承諾與思念,對女兒的思念與疼惜,自身人格的獨立支撐她活到105歲高壽!

這責任一擔,就是餘生。

楊絳獨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錢鍾書留下的4麻袋天書般的中外文書稿,有7萬頁之多。

在這之間,她還寫了《我們仨》,紀念最愛最愛的兩個人。

《我們仨》的開篇,她就說她做了一個夢。

她夢見“我和鍾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麼地方。太陽已經下山,黃昏薄幕,蒼蒼茫茫中,忽然鍾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影蹤。我喊他,沒人應。”後來她把夢告訴錢鍾書,埋怨錢鍾書不等她讓她惶急和孤悽,錢鍾書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可見,她對他是有多不捨。

她在書中寫:“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

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這是楊先生給錢老寫下的最催人淚流的情話。

楊絳先生傳奇一生給我們啟示是什麼?


4、內心的淡定從容

養生

據楊絳的親戚講述,楊先生嚴格控制飲食,少吃油膩,喜歡買了大棒骨敲碎煮湯,再將湯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還習慣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時常徘徊樹下,低吟淺詠,呼吸新鮮空氣。高齡後,改為每天在家裡慢走7000步,直到百歲時還能彎腰手碰到地面,腿腳也很靈活。

楊絳習慣早上散步、做體操,慢慢做各種動作,時常徘徊樹下,低吟淺詠,流連忘返,呼吸清爽怡人的新鮮空氣。

記得1989年,他們的女兒錢瑗第二次去英國倫敦作訪問學者,回國時為二老買了一輛腳踏的健身車,於是兩人每日各踩15分鐘健身車權作鍛鍊。若遇到晴好的天氣,再雙雙散步一二十分鐘。這些活動都給頤養天年的老人帶來恬適和愜意。

住在楊絳家對門的鄒家華,是鄒韜奮的長子,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他與楊絳相處得很好,教會了她做大雁功。之後,楊絳再教給錢鍾書,兩人一起做大雁功健身。

楊絳的食量很小,這與她本人胃口有關。或許是錢鍾書喜歡喝牛奶紅茶,所以她家的早餐多是牛奶紅茶、雞蛋、麵包配黃油或果醬。豆漿也是他們家經常吃到的東西。“每天給他們親手做豆漿。要打得非常非常細,我還會做杏仁醬,那個杏仁醬好吃著呢,我自己做豆漿,我還發現花生可以擱在裡頭,核桃也可以做……”楊絳曾在採訪中說。

養性

可以說讀書對楊絳先生的長壽有著很大的幫助。讀書有益身心,書要讀進去,必須心先靜。只有心靜,才能拋卻雜念,潛心鑽研。靜心讀書時,忘卻煩惱,心靜如水,物我兩忘,身體各個系統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人體遠離疾病的侵襲。“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五臟六腑則搖”,心理失衡導致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疾病就上身了。

書要讀進去,還須腦要動。俗話說,人老腦先衰。而經常讀書思考,腦子就不易老化。書要讀進去,更可轉移不良情緒。讀到妙處,會意一笑,煩惱頓消,憂慮立除,心情大好。儘管楊絳先生瘦弱,但是並沒有大病,頭腦還很清晰,腿腳也靈活。如今,百歲的楊絳先生還堅持著每天讀書、整理丈夫的筆記,或是翻譯作品等。她往往到凌晨一點了才睡覺,六點多起來,吃完午飯後再睡個午覺,每天都寫小楷。

晚年,楊絳先生和丈夫錢鍾書用所有稿費成立了“好讀書”獎學金。兩老所提倡的“好讀書”中的“好”字大有深意存焉:即讀書首先應成為一種“愛好”,或曰“嗜好”。讀書治學就是他們的生命本身,就是他們選擇的生命存在方式與價值所在。《論語》說:“學為己”,讀人文之書首先是精神上的需要,而不是功利上的需要。讀書已經不僅僅是職業而是他們的精神支點。書中的知識和智慧已經通過深刻的感悟內化為個人的精神信念,引導他們走向完美的人生。

赤誠之心

楊絳先生的長壽,更來自內心的安寧與淡泊。楊絳對名利沒有任何追求,不擅也不喜愛交際應酬,她就想安安靜靜地寫作,平平淡淡地度日。

人們讚譽她是著名作家,她說自己“沒有這份野心”;人們說她的作品暢銷,她說“那只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

《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大張旗鼓籌劃其作品研討會,楊絳打了個比方風趣回絕:“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說她最大的渴望,是人們把她忘記。

楊絳先生素來低調,開始時連其訃聞都希望暫緩發佈,在2012年已對社科院院長提出三要求:一、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二、不受奠儀;三、至多七八至親送送。至於她前幾年,每年生日幾乎都是躲出去的。

有報道說,楊絳先生最喜歡的名言是:“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許多朋友眼裡,楊絳生活儉樸、為人低調。她的寓所沒有進行過任何裝修,沒有昂貴的擺設,只有舊式的櫃子、桌子,以及濃濃的書香。楊絳先生說:“我家沒有書房,只有一間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廳,但每間屋子裡都有書櫃、有書桌,所以隨處都是書房。”她非常滿足於這樣的簡樸生活方式。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這是楊絳先生留給自己,世界的話!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離世,享年105歲。

他們仨終於,團聚了。

#心理成長戰線# #暖心戰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