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產業扶貧這個“源頭活水”

抓好產業扶貧這個“源頭活水”

——大幹四個月實現“雙過半”系列評論之五

□鶴壁日報評論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脫貧攻堅要攻克“最後的堡壘”,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就必須抓好產業扶貧這個“源頭活水”,統籌發力、精準施策,切實增強內生動力,確保脫貧摘帽人口“真脫貧、脫真貧、不返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我市始終將產業扶貧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第一場硬仗,培育形成了“特色種植產業、特色養殖產業、特色加工產業、鄉村旅遊產業、電商流通產業、光伏扶貧產業”等六大主導產業,做到了以產業扶貧惠農,為決勝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撐。截至目前,我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18130戶54156人降到1324戶2866人。剩下的貧困人口少了,但都是難中之難、困中之困、貧中之貧,是經過多輪攻堅沒有啃下的“硬骨頭”。讓這些人實現持續脫貧,就必須總結經驗,抓住產業扶貧這個“源頭活水”,讓貧困戶靠產業摘掉貧困帽子,進而致富奔小康。

抓好產業扶貧,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可以避免發展產業盲目跟風,導致產品因同質化而滯銷。同時,立足市場導向和貧困村鎮資源稟賦選擇發展潛力大、競爭力強、貧困戶增收可持續的特色產業,更容易打造“爆款產品”,形成“戶有致富項目、村有特色產業、鄉有主導產業、縣有支柱產業”的良好產業格局。只有產業發展起來,脫貧攻堅才有“源頭活水”,才可以真正變“輸血”為“造血”,徹底拔除“窮根”。

抓好產業扶貧,還要繼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聯結機制的實質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要整合村裡的資源、村民的資金,積極探索建立貧困村、貧困群眾與公司、企業等主體結成利益聯合體,變個體作戰為集體作戰,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抵禦能力,確保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抓好產業扶貧,更要做好保障工作。對扶貧企業所需的原材料、資金等要素,開闢綠色通道,優先予以供給;對因疫情影響造成生產經營困難的扶貧龍頭企業、帶貧企業、扶貧車間,要用好產業幫扶資金、扶貧小額貸款等各項優惠政策,幫其渡過難關;做好農資供應、田間管理等春耕備耕工作,確保農業生產不受影響;開展消費扶貧活動,積極組織產銷對接,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有效解決產品銷售難問題。同時,要探索建立產業扶貧強有力的支撐保障體系,真正讓特色產業自己立得住、扶貧見成效。

打贏脫貧攻堅戰,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讓我們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不停頓、不放鬆,久久為功,徹底拔“窮根”、栽“富根”、開“富路”,打贏打好這場硬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