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因为疫情而感到焦虑,身体稍微有点不适就会紧张?

阿念念ii


你好呀,我是熊猫君刘女士。

我坦诚的告诉你,

有段时间我状态特别不好。

由于经常盯着手机刷疫情的消息,每天神经都相当紧绷。我很少失眠,但疫情开始爆发的那段时间我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胃口不好不说,还真的是一把把的掉头发。有些时候会突然哭泣。这都让我很不安。

更糟糕的是,老是无缘无故的胃疼。

看着手机消息,知道看了也无济于事,打开小视频听到那种背景音乐心都揪起来了。我也知道老是盯着手机看不好,我们普通人只能选择居家不外出,但是就是忍不住的想要去知道最新消息。

害怕自己被感染,害怕家人被感染。

直到最近这段时间,这种情况才随着我们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我们地区全部清零,我才慢慢的恢复了过来,开始调整自己心态。

原来,我是因为疫情过度焦虑而导致的一系列生理性紧张。

我的把我的感受和想法分享给你,希望现在的你,能够认真的享受生活,调节心理压力,把小日子过的精彩起来!

————————————————

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冷漠的人,国家受难之际,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定的安危意识。我们会想去了解现在疫情发展情况,医院的建设情况,患病者的恢复情况,医护人员的物资供给情况。

大多数的人,是拥有赤子之心的人。

大家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基层公务人员的奔走宣传,社区工作人员努力的在维护社区,医院的建设工人正在和时间赛跑,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日以继夜地在不辞辛劳的工作。

而我们这些老百姓也坚持勤洗手开窗通风出门戴口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力的在和病毒博弈,我们都渴望这场无声的战役能够有胜利的一天。

但作为普通的一个居民,我们也会深感焦虑和无力。

家里蹲其实也是挺折磨人的事儿。

过去心情不好还能出去撸串喝酒一起和朋友们唱歌玩耍。有点小钱还可以去购购物出门逛个街。晚上无聊可以出门去电影院抱着爆米花看个小电影。

有时间的时候,还可以买长飞机票去欣赏没有阅览过的山河湖海。而现在,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只能窝在家里盯着手机屏幕……

无事可做也会引发巨大的焦虑情绪。

当然,比起正在流血流汗付出巨大的一线人员来说,我们实在是过于“幸运”。所以我们潜意识里依旧会惴惴不安。

我们会感觉到无所适从,因为疫情让我们原有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这种生活节奏上的不适应是难免的。甚至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一个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都会感觉到心理不平衡性。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来不停的给自己的大脑输入信息,来让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内心不是那么散乱。

我们会跟着有关疫情的信息一起焦虑,我们会被感动,也会愤怒。

如果你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好像在疫情之前,我们对于这种刷手机的执念似乎没有那么强烈。因为过去我们除了刷手机我们还有其他注意力的点。

但我们除了拿着手机刷几个小时以外真的无事可做了么?

其实并不是那样,我认识一个原本在备考的朋友,她家里面有很多学习资料还没有看完,按照道理说,过去要上班,每天都很忙碌,中午和下午还要挤时间出来学习和做题。现在有了那么多空白时间。这简直比过去有了很多的准备和学习积累的机会。

可是,我的那位朋友也和很多人包括我一样,疫情爆发后,所有过去的那些要紧事都不在关注了。

我问为什么不趁这个阶段把之前一直想挤时间出来做的题看的书拿出来呢?

她回答:不能出门,没有这个心思了……

焦虑就是这样支配我们的。

疫情来临,每一个人都会把这个事件当作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事件,这当然是有必要的,所以每一个人都会出现焦虑和恐惧,大脑就会不断的分泌焦虑的物质。我们就很难平复心绪去做别的事情。

我们会感觉到眼睛干涩眼部疲劳、四肢酸痛无力、头疼、失眠、脾胃不和……

这又进一步的加重了焦虑感。

我们原本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就很容易被打乱。

这不仅不利于我们生理健康,也不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现在是特殊时期。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在这种情况之下认真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直沉迷于过度的放纵。

——————————————————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看到各家医院物资告急,看到无数人在求救。看到确诊人数。

谁都会跟着一丝叹息会心疼。

我们也会因为那些志愿者们风雨兼程的捐助而被感动的热泪盈眶,看着钟南山老先生疲倦的沧桑而难受。看着一线医护人员要忍着疲倦不停的工作而揪心,看着工作的工人辛辛苦苦的在抢修而为他们不停的加油。

我们都是普通人,会哭会笑。

这当然是人情所在。

但我相信,祖国是强大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之内做好分内之事,再大的风浪也终究会有平复的一天。

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关注疫情,我们也要在疫情之下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我们要对自己负责,而且永远不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

我的建议是:

一、哪怕疫情让我们不安,我们也要合理的规划时间和生活,不让自己总是被情绪所支配。

一天有24个小时,在没有过多外力来规范我们行为的时候,我们自己就要学会提高自己自控能力,让自己的生活有自律感。

手机不能一直刷,每天规定看抖音头条微博微信的时间,不要过度的投入。

调整好作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早上起来自己在家做冥想和一些简单的运动。

给自己一点充电和学习的空间,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其他事情上,比如看看自己一直来不及看的书,学习一些网络课程,把自己一直想复习的资料拿出来,背背单词,给自己一点提高能力的空间。

把这段特殊的时间,珍惜好利用好,多和家人沟通交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二、把凌乱的信息集中化,多关注官方的信息发布,不能让手机占据生活的全部。

关注信息,是必要的。

但是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太多,铺天盖地,人脑怎么能接收的过来呢?

所以建议你每天订好规矩,认真的看一些有效信息的报道,了解当前的形势就可以了。

让自己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让自己保持身心健康,不要让自己宅出毛病。

比如做做家务,自己做做饭。做个广播体操,等等……

三、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的情绪起伏激动,多给自己一些平静的心理体验。

给自己的家人做好防护疫情的宣传工作,保护好自己的家人朋友。

甚至你可以在抖音或微博上找到那些正在一线工人医生的账号,一些正在基层服务的人员的账号,坚持给他们加油,他们看到一定会了解到你的热心和关切,你的一句加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意义重大的鼓舞!

但无论如何,自己的心绪一定要理性。

人总是被感情带着跑的,这种时期,人必须要先照顾好自己。

如果你总是因此而焦虑恐惧,那么你也没有办法去安慰和鼓舞那些人。

————————————————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分析和建议。

疫情之下,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各种信息所影响情绪,会因为各种压力而感到不安。

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弊无利。

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做一个力所能及的事情,认真的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做好防护保护好家人,就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负责。

天佑中华!


熊猫君刘女士


去年十二月份,我在湖北晃荡了半个多月。军运期间也去过武汉,也在湖北呆过,12月底听到荆州沙洋的客户说过,我就直接由天门坐大巴去了黄石,然后在黄石坐高铁去了景德镇,在江西呆了一个星期,元旦附近回来的,一直没出过方圆五公里地界。周边一公里内出现过疑似(具体就是武汉接触史),也有几例确诊(大约离我家两公里多点)。

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不要让自己感冒发烧就好。冬天,那几天温度不稳定,冷的时候零下几度,暖和的时候十几多度,羽绒服穿着,太阳晒着多多少少会感觉有点热。别脱了就没事了。年三十上午聚集聊天,年初一放完鞭炮,家家闭门闭户(村子里有武汉小年24前一天回来的一家三口)一直到正月初七左右才开始封村封路。不出去,在家憋着,憋了半个多月,出去放放风。回来继续憋着。憋到现在,还是没有出去。在村子里逛逛就好。至于信用卡逾期、网贷逾期。都没有我老命重要。疫情之下,什么都是虚的,生存下去才是王道。有的人这个春节都怀上二胎三胎了,也有的胖了十几斤。更有的发了大财。

春季,流行性感冒特别多,今年好像并没有多少,都在家,都很少接触外面的人,天天刷着微信群,谣言满天飞。自己躲在被窝里感到庆幸。

不管发生什么,不要怕,越怕越容易受情绪感染。


希望在每一天


有一点不舒服,就往新冠上想,疫情期间一直有咽部不适,偶尔腹泻,体温37.2左右的情况!已经快两个月了!我看自己是有神经官能症了!疫情不结束,这个情况是好不了了!昨晚第一次带孩子出去,想着去空旷的地方锻炼一下身体。结果有个不带口罩的人跟孩子擦肩而过,我想着擦肩而过的细节,一直到现在都焦虑不安!后悔带孩子出去,后悔当时没绕着那个人走,我肯定是有点神经质了!这种感觉很痛苦,总是开心不起来,放松不了!哎!


你好的人和


是的本来身体欠佳,疫情的降临,村霸的几十年欺压,本来十几午的高血突然变得更不稳定,焦虑,恐惶,恐怖,内忧外患,一齐压来,心情如寒流骤降,有一种牢笼蒸笼的感觉和压抑,气息憋闷异常。


栋梁151


没有太多紧张,只是有一天体温升高了一点(还在正常范围内),反复量了好几次,确认了真发烧。

好的心态是对抗疫情的良药,其实我们平常也会偶尔身体不适,但是在疫情期间,这些身体不适会被放大。这种放大一方面有益于我们发现病灶及时治疗,另一方面却因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一般的病情变得比平时严重。

其实新冠的病症有它的特点,是呼吸科的传染疾病。一般情况下,我们做好防范,少聚集,就会降低传染性。我们都隔离在家,接触到传染源的概率本来就降低了,如果不是呼吸系统上出现的不适,那么感染上新冠的概率就更低了。

做好防护,摆正心态,提高免疫力,就没有什么大问题。


活性多糖


在春节那几天是有的,后来很快就适应下来了。

如果你仍处于那个状态,自己慢慢调整也行,找咨询师协助适应也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