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癌症患者更易出現腦膜轉移?哪種治療更有效?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其5年生存率低於20%

。然而,隨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 TKI)治療的引入,肺癌死亡率與細胞毒性化療相比顯著改善。


腦膜轉移(LMC)是一種嚴重的晚期肺癌併發症,EGFR TKI治療會使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長,但這也導致了腦膜轉移發病率的相應增加。


在所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僅有3%-5%會發生腦膜轉移;而在EGFR突變陽性群體中,這一比例卻高達20%。也就是說,擁有EGFR突變的患者,與野生型患者相比,既有了許多靶向藥可以吃,又承擔了一份較高的腦膜轉移風險。


治療腦膜轉移的主要挑戰是化療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穿透性差。因此,腦膜轉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然很低,只有3~6個月。迄今為止,由於腦膜轉移的罕見性和異質性,還沒有建立腦膜轉移的標準治療方案,也沒有對肺癌腦膜轉移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評估。


2020年1月,《Thoracic Cancer》雜誌公佈了一項研究的最新結果,該研究旨在以EGFR突變的肺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腦膜轉移發生的危險因素,並比較不同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


臨床數據


試驗入組對象均為EGFR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入組患者的突變類型有EGFR 18、19、20或21外顯子突變,轉移部位為腦、骨、肝、肺、胸膜和/或腎上腺。


患者接受的治療包括EGFR TKI、細胞毒性化療、鞘內化療和最佳支持治療。研究人員進一步將接受EGFR TKI的患者細分為使用第一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第三代(奧西替尼)EGFR TKI的患者,鞘內化療與其他抗癌治療聯合或獨立進行。


試驗主要觀察終點為接受每種治療患者的總生存期(OS),次要觀察終點為鞘內化療的神經學結果。


神經學結果測量包括兩類:症狀改善和細胞學轉化。神經學症狀包括頭痛、馬尾綜合徵(馬尾綜合徵表現包括單側肢體輕偏癱、下腰部疼痛、感覺異常、步態不穩)、頭暈、癲癇、精神狀態改變和記憶障礙。


研究共入組1189例EGFR突變的肺腺癌患者,117例經細胞學證實為腦膜轉移;中位年齡為56歲;男性佔37.1%,女性佔62.9%。所有患者中,46.1%初診即有遠處轉移疾病,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大腦(34.5%),75.2%的腦膜轉移患者同時發生腦實質轉移。


從肺癌初診到出現腦膜轉移的中位時間為13.5個月。


在單因素迴歸分析中,容易發生腦膜轉的患者特徵有:年輕,低齡患者相比高齡更容易出現腦膜轉移;初診時即有遠端轉移

,確診肺癌時已經發現有轉移灶(腦、肺、肝、骨、腎上腺)的患者更容易發生腦膜轉移。


進一步進行多因素迴歸分析表明,年輕、初診時即有轉移性疾病、腦或肺轉移仍然是與腦膜轉移相關的危險因素。


哪些癌症患者更易出現腦膜轉移?哪種治療更有效?

肺癌腦膜轉移患者的風險因素分析


那麼對於腦膜轉移的患者來說哪種治療究竟最有效呢?在亞組分析中,三組患者(EGFR TKI治療組 VS 細胞毒性化療治療組 VS 最佳支持治療組)的中位OS為7.1個月 VS 3.1個月 VS 1.2個月。


哪些癌症患者更易出現腦膜轉移?哪種治療更有效?


三代EGFR TKI治療組患者的生存期明顯長於其他治療組。


哪些癌症患者更易出現腦膜轉移?哪種治療更有效?


患者接受鞘內化療週期中位數為8,雖然鞘內化療沒有改善患者的總生存期,但是鞘內化療與神經症狀改善及腦脊液轉陰有關


小結


綜上所述,在EGFR突變的肺腺癌患者中,年輕初診時即有轉移性疾病腦轉移或肺內轉移與腦膜轉移相關,如果EGFR陽性的四期肺癌患者具有年輕、腦轉移、肺內轉移等危險因素,一定要警惕腦膜轉移的發生,以便及早接受治療。


相較於細胞毒性化療,用EGFR TKI(尤其是三代EGFR TKI)治療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結局。此外,鞘內化療與改善神經系統預後(包括症狀和體徵)和腦脊液轉陰顯著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