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麼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原因!

你同意一句話嗎?“清官難斷家務事”。如果你同意,我認為這意味著你的家庭和家人在混亂中共存。

  我想給你講個故事。一天,,一個女孩聽說她的前男友訂婚了。當她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時,她感到有點難過,但是當她看到朋友圈裡訂婚場景的照片時,她突然覺得她可以祝福她的前男友和那個女孩了。


這就是為什麼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原因!


  聽起來她真的很善良,對嗎?但是隻有在我和她深入交談之後,我才意識到她是在祝福自己。確切地說,她很高興訂婚的人不是她自己。因為她在朋友圈裡看到的照片讓她害怕。

  她害怕什麼?雙方的重要家庭成員都參加了照片,這使她認為,從那時起,沒有什麼是兩個年輕人自己的事情。他們所有重要的事情,比如結婚、生孩子和買房,都需要得到雙方家庭的一致同意,尤其是父母雙方,否則就不會有和平。

  她這樣想的原因是因為她自己的家庭就是這樣。她的父母的事務從來不是他們的父母和她的小核心家庭的單獨事務,而是兩個家庭的事務,兩個家庭都將參與其中。即使是小矛盾也很容易導致激烈的爭吵。即使他們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他們也像一鍋無法融合在一起的粥。

  她還從這樣一個家庭得出了得到的結論。首先,她的姥姥想控制她相處的每個人。第二個結論是奶奶比姥姥更可怕的控制慾。她不僅想直接控制與她相處的人,還想控制每一段關係。奶奶也必須控制別人如何相處。

  這個女孩害怕的是在這個家裡容易看到的漿糊邏輯。

  我總結出六條漿糊邏輯:

  漿糊邏輯1:

  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

  我的事是每個人的事,每個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假設你是A,你家有四個BCDE成員。按照這種漿糊邏輯,你會干涉四個BCDE成員的事務,反過來他們也會擔心你的事務。

  你也深深知道改變自己有多難,但你會認為改變別人很容易。因此,你特別有動力去管別人事,並希望他們改變這一點。

  漿糊邏輯2:

  所有的關係都是我的事。

  這種邏輯使事情變得更加複雜。最初,你可以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處理與你直接相關的關係。至於BCDE之間的關係,你應該儘量不要干涉。

  漿糊邏輯是,BCDE他們如何相處,也是我的事。我和誰相處是每個人的事。

  當持有這種漿糊邏輯時,人們將沒有隱私感,並且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流言蜚語中,因為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看到他們在所有關係中是好的,我的好和我的錯,你們都應該知道並且應該為我說話。我可以用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明這個邏輯。我的家鄉在河南當我回到家鄉的時候,我習慣了和村裡的人聊天,談論家庭的缺點。但慢慢地,我得出結論,每個人都在談論一件事:我對B好,但B對C實際上比我好。你能告訴我這件事對嗎?

  知道了這一點,我開始避免這種聊天。

  這種漿糊邏輯是漿糊家庭關係的關鍵。誰想接管,誰就會筋疲力盡。最想當家作主的人是各種衝突的根源,因為他捲入了所有的關係,從而製造了許多問題。

  漿糊邏輯3:

  你們等於你,我們等於我。

  這個邏輯是,如果你家裡有人讓我不高興,你有責任。你讓我不開心。我在找你家人的麻煩。

  例如,當兒媳與婆婆發生衝突時,她必須找到她的丈夫。如果丈夫和兒媳之間發生衝突,也應尋求父母的幫助。總是在“告狀”的過程中,事情很容易越來越大。

  事實上,這種簡單的思維並沒有區分“我”和“你”,更不用說“我”和“我們”、“你”和“你們”。

  我認識一位法官,他告訴我,他認為90%的離婚案件是父母強迫孩子離開造成的。我也知道很多類似的事件,其根源是造成麻煩的父母。他們不把夫婦的家庭看作一個獨立的家庭,但仍然把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孩子看作“我們”,把他們的伴侶和父母看作“你們”。

  我的一個男性朋友非常擔心他和他的妻子離婚。他告訴我他和他的妻子來自同一個地方。他們的家庭在這個地方有很大的影響,兩個家庭總體上關係很好。這個地方非常傳統。如果他們離婚,可能會導致兩個家庭成為敵人,甚至斷絕關係。可以說,這對夫婦不能應付“我”和“你”,而必須考慮由兩個家庭組成的“我們”和“你們”。

  這種混亂的邏輯將嚴重影響核心家庭的幸福。

  核心家庭,也稱為再生家庭,指的是我們成年後建立的家庭。與起源家庭的概念相比,起源家庭將影響或決定核心家庭。

  在太多的家庭中,雖然兩個人結婚了,但他們仍然把“我”當作“我們”,也就是說,一個出身家庭的成員,而把他們的伴侶當作“我們”以外的外人。

  例如,如果夫婦因為家庭成員而爭吵,即使家庭成員做了錯事,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辯解:他們是我的家庭成員!可以看出,這裡的意思是他們和我形成“我們”,我們是一體的,其他人是“你”。這種防禦將一個人的伴侶推向相反的方向。

  在這一點上會有性別差異。男人傾向於把他們的母親和家庭視為自己的,把他們的妻子視為外人。然而,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婦女沒有家庭可退,因此很難保持對“我們”及其家庭出身的看法。直到她生下孩子,她和她的孩子才組成了“我們”。


漿糊邏輯4:

  把問題歸咎於另一邊的二元關係,即“你”。

  最常見的形式是:因為你,我做得不好。

  例如,當太多人面臨離婚時,他們會說因為對方不夠好,他們沒有給他們帶來他們想要的生活或幸福。

  事實上,據我所知,這往往是由於責備。很多時候,即使他們改變了理想的完美伴侶,他們仍然感覺不到幸福和滿足。

 漿糊邏輯5:

  他應該為二元關係中的問題讓另外一個他負責。

  這很容易理解,甲和乙之間有一個問題,應該歸咎於丙。這是為了保衛自己和重要的對象,所以“我”和“你”之間關係的問題應該歸於第三方“他”。

  這種情況在三角戀中很常見。我們經常看到女人背叛她們的丈夫。首先想到的不是攻擊他們的丈夫,而是把他們的憤怒發洩到他們關係中的第三方身上。

  漿糊邏輯6:

  a對b不滿意,不直接對b說,而是對c說,讓c告訴b。

  北大學者吳飛,在他的經典社會學著作《浮生取義》中寫了許多這樣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父親想要他的兒子為他修房子,但是他沒有直接對孩子說。相反,他在別人面前指責孩子沒有為自己蓋房子。這樣,他想讓這個人告訴孩子,你父親想讓你修理他的房子。但是兒子厭倦了他父親的方法,並忽略了它。結果,父親自殺了。

  吳飛喜歡用“道德資本”這個術語來解釋這些現象,這意味著如果父親主動告訴孩子他想讓孩子修自己的房子,這會消耗他的道德資本,從而在與孩子的關係中失去一些道德優越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父親這樣做有三個主要原因:

  那些在一種二元關係中表達他們的渴望或不滿的人,他們的緊張感和不成熟的個性通常會表達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和要求。

  當和B直接交談時,a很容易感到無能和羞愧。

  既然“我”沒有直接對“你”說,這件事我不負責。這樣,無論你拒絕還是承諾,我的情感體驗都會變得更加好受。

  

  以上是我對家庭關係中常見的漿糊邏輯的不完整總結。除此之外,家庭成員之間肯定還有很多漿糊邏輯。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漿糊式邏輯會產生這樣一種效果,即把問題的焦點從個人身上移開,而不是把焦點放在我和你之間的二元關係上,而是把它編織成一種複雜的關係,使問題越來越複雜,這樣就真的像“清官難斷家務事”。然而,當我們把事物的焦點還原成二元關係,甚至聚焦於個人,你會發現事情會變得更清晰和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