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浣溪沙》: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

今天来说说姜夔的一首怀人之作。怀的是谁呢?就是合肥的那位女子。姜夔早年羁旅天涯,曾客居合肥,遇到一对善弹琵琶的姐妹,并与其中一位女子相知,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惜当时姜夔生活贫困,忙于生计而游食四方,两人的情缘最终不了了之。但姜夔的内心依然怀念着这位女子,为她作了多首诗词,今天的这首《浣溪沙》,就与这位女子有关。


姜夔《浣溪沙》: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


词序:

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千里,冬寒沙露,衰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置兔,或观鱼簺下;山行野吟,自适其适;凭虚怅望,因赋是阙。

词序告诉了我们创作的背景。女须,指姐姐。姜夔的姐姐住在沔州山阳村,左右环抱太白湖,云梦泽。春天湖水涨时,浸满几千里。冬天湖水退去,衰草连天。丙午年秋天,姜夔到姐姐家小住,和外甥安一起游玩,白天荡舟采菱,夜晚就举火捕兔,有的时候就观看渔民捕鱼,在山野中漫步吟唱,很是悠闲自得其乐。但是,姜夔却对天怅望,游赏的乐趣竟然也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和悲伤,于是他作了这首《浣溪沙》。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销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

我带着微微的酒意在林中漫步,衣袖满是迎面吹来的清风。眼球秋草一片枯黄,苍鹰从晴空飞落在枯黄的原野上。离别的黯然销魂,遍布在夕阳之中。

幽恨陷入离别的思念中,人就会衰老,梦中去到千百个驿站寻觅,心意竟难以相通。当时离别,实在太过急匆匆了。


姜夔《浣溪沙》: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


上片写景,姜夔带着醉意漫步在山野之间,满怀秋风。眼前秋草枯黄,苍鹰从天下飞落在原野上,大地是一片寂寥。这里写天地的开阔,与词序“凭虚怅望”相呼应,“凭虚”是凌空、对天对意思。姜夔对天怅望,触景生情,因而写道“销魂都在夕阳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总是容易引起人的离愁别恨。有夕阳的地方,就有忧伤。夕阳斜照整个原野,姜夔无处可躲,只能任忧恨、惆怅无限生起。

姜夔销魂的是什么?下面来为我们揭晓。“恨入四弦人欲老”,“四弦”指琵琶,合肥的那位女子正擅长弹奏琵琶。满怀的幽恨注入琵琶声中,在声声怨恨中,人也要憔悴老去。“梦中千驿意难通”,分别的人儿隔山海,只能在梦中寻觅,但找过千百个驿站,却依然寻觅不到,不能互诉衷肠。到底是意难平,姜夔不禁恨道“当时何似莫匆匆”,他痛恨当时的离别太过匆忙,追悔不及。最后一句,让人想到晏殊《踏莎行 碧海无波》中的“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同样的“轻别”同样的让人追悔莫及。

据专家考究,姜夔写这首词是32岁,而与合肥女子分别时是37岁。两人还未最后分开,就已经写出如此悲伤的词句,可见姜夔早已有预感,两人最后会是悲剧收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