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态

说起一代大文豪苏轼,相信各位读者不会陌生。纵观历代文人,苏轼都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是文艺全才,精通诗、词、书、画、饮食等多方面;而且其个人精神中的旷达豪放,更是令无数文人为之共鸣。

苏轼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态

谈及苏轼词作,不知众位读者是否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苏轼一生,尽管屡遭波折,几度遭受打压。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却从未停止。不过,在笔者看来,苏轼隐逸情结虽然是一脉相承,但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志趣。

一、牛衣古柳卖黄瓜——人生得意

嘉祐二年(1057年),这是苏轼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他长途跋涉,远赴京城赴考,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最终高中状元第二名。据《东坡事类》记载:苏轼之所以会得第二名,是欧阳修误以为他的考卷为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得将其移至第二。

事后,欧阳修无不感慨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当时,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执牛耳者,苏轼得他一句称颂,便立即身价倍增,好不风光。此时的苏轼,年少气盛,充满锐气,其作品也表明了昂扬的斗志。比如他的史论、文章,皆是合时宜而做,表现出他强烈的报国之志与济世宏愿。

苏轼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态

“牛衣古柳卖黄瓜”、“敲门试问野人家”。这是苏轼早期词作《浣溪沙》中的两句话,不难看出,苏轼已经在向往田园生活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苏轼出生在小地主家庭,从小接受过农耕思想的教育,对回归自然有着天然的好感;而另一方面,则是他官场得意时的即兴而作。

事实上,此时的苏轼谈到田园生活,反倒是有些“自得”与“炫耀”的心理,他是将田园生活当成了一场游戏。在偌大的京都之中,朝气蓬勃的少年苏轼,已经在幻想自己将来的悠闲生活了。

二、何时收拾耦耕身——初遭挫折

没过多久,苏轼回家为母守孝。待三年期满回归后,他才发现这汴京城的天,已经变了。王安石锐意变法,欧阳修等人纷纷隐退。年轻的苏轼不知收敛,直接反对新政,遂被排挤出了中枢,先后调任柳州、杭州等地。

苏轼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态

紧接着,一个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乌台诗案”爆发,所幸苏轼逃得一命,遂被贬谪到黄州。

而这段经历,也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到了黄州之后,苏轼想过抗争,也写过一些诸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般含有抱怨韵味的诗词,排解人生苦闷。

人到中年,苏轼的思想不再局限于儒家,反而更加倾向于佛道之学。在黄州期间,苏轼的偶像是陶渊明。他也亲自参与种地,试图感悟陶谦“悠然见南山”般的恬淡自然。只可惜,此时的苏轼只有其形,而不得其韵。

同样是《浣溪沙》,他这次却这样写道:“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话语间,锋芒已经内敛,语言也不再自得,但却充满了赌气般的诉说。

苏轼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态

正如孔子当年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苏轼此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虽然颇有计划与规模,但还是充满了无可奈何与不得志。言语间,也体现出他对朝堂的失望之情。

三、休将白发唱黄鸡——自我排解

在黄州苦熬了一段时间,苏轼听到了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为此,苏轼便认为自己有了出头之路。却不曾想到,因为他“参用所长”的中庸态度,致使新党与旧党都对其屡屡打压。于是苏轼也一贬再贬,先后远调儋州、惠州等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齐天下。”

在一次次的失望中,苏轼主动接受了佛老之学中的隐逸情结,也开始主动寄情于山水之间。他在《哨遍·为米折腰》这样写道:“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显而易见,苏轼从自己的磨难中走了出来,顺从了生活的“安排”,心境变得沉着,并开始真正向往田园生活。

苏轼一生波折,三首《浣溪沙》,每一首都代表他不同的人生心态

还是那首《浣溪沙》,他这次这样安慰自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此时的作品,不再是清冷、也不再有赌气,话语间充满了自我安慰与排解。在田园生活中,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志趣,精神高度之自由,才是他一生所得。

于是乎,前无古人的旷达词风出现,一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整整影响了数个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