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珍妃真的就被慈禧厌恶吗?原因是什么?

函谷关青牛


劝君留一步,小影有话说。

引言:珍妃从选秀入宫那天起,就注定了其命运和傀儡皇帝光绪牢牢绑在了一起。从后宫争宠到变法争权,珍妃成为了孤独的光绪皇帝在政治失意时的慰藉和支持者,自然也就成了专权的慈禧的眼中钉。所以慈禧对珍妃的厌恶已经从苛责上升到仇恨的地步,活泼前卫的珍妃,不幸成为了慈禧擅权的牺牲品。

皇帝大婚,训政专权的太后不甘心。

光绪的登极是辛酉政变的产物,光绪皇帝的命运也就牢牢的攥在了垂帘听政的慈禧手里。从四岁登极到十八岁亲政,少年天子的光绪已经习惯了皇太后慈禧的淫威。这也为日后珍妃的悲惨命运奠定了基调。

摄于积威,见太后辄战栗。《四朝佚文》

按清朝皇室祖制,皇帝大婚的年龄一般为十四岁到十六岁,当然也不乏顺治、康熙等早婚的。但十八岁的光绪却是清朝皇帝中少有的晚婚者。光绪早在十六岁时就该亲政,但慈禧以众大臣的"意愿"为由改撤帘归政为训政,硬生生地将光绪实际亲政推迟到了他十八岁适婚的年龄。为此,光绪在上书房终日闷闷不乐,他的老师翁同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得屡次劝导。

力陈时事艰难,总以精神气力为生,反复数百语,至于流涕,上颇为之动容。《翁同龢日记》

但这次,慈禧再不甘心,也不得不为光绪操持大婚了。所以当慈禧一反常态又毫无预兆的宣布为光绪大婚并取消训政的时候,满朝官员皆愕然,而光绪的反应却异常积极,这也难怪,光绪等这天已经十四年了。

对于此事,慈禧的懿旨并无新奇,冠冕而又违心。

两年以来,皇帝几余典学,益臻精进,于军国大小事务,均能随时剖决,措置合宜,深宫甚为欣慰。明年正月,大婚礼成,应即亲载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清德宗实录》

而光绪帝反应积极,诚挚而又恳切。

圣母为天下忧劳交瘁,几无晷刻可以稍资休息,抚衷循省,感悚交深。于一切机务,兢兢业业,尽心经理,以冀仰酬我圣母抚育,教诲有加无以之深恩。《清德宗实录》

但年轻的皇帝终究不是老辣的太后的对手。在权力的贪欲面前,慈禧连慈爱的伪善都无需表演,对待跃跃欲试的光绪和后来支持他的珍妃,是心狠又决然的。

大婚=归政,皇帝大婚却成了"拉郎配"。

慈禧掌权时期,违反了许多清朝的祖制,也犯了许多忌讳。但光绪是自己选择的皇帝,眼下又到了不得不结婚的年龄,所以皇帝年幼,太后训政这条借口确实站不住脚了。既然大婚在即,慈禧又不甘心把皇权政治拱手相让,所以在选秀上又打起了主意。慈禧出生官宦世家,虽然祖上官阶不高,但慈禧以选秀的机会嫁入皇室,成为咸丰帝的福晋也就是十年前的事。大婚选秀对于慈禧来说驾轻就熟,她在皇后候选人的身上动起了心思。

经过是这样的:候选人五人,慈禧的内侄女,亲弟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静芬(隆裕皇后)排在第一排独自站立,江西巡抚德馨的一对女儿分站后排左右,侍郎长叙的一对女儿(瑾嫔和珍嫔)分站三排左右。选秀现场备有如意一只,荷包一对。接到如意的就是将来的皇后,接到荷包的就是将来的嫔。需要注意的是,除宣统帝溥仪以外,光绪是清朝帝王历史上唯一一个只有一后二嫔的皇帝,这与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后宫的概念是大相径庭的。选秀开始,刚开始的气氛还是比较融洽的。光绪和"皇爸爸"慈禧有这样一段对话。

先是慈禧开口了:

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予如意即可。《花随人圣庵摭忆》

光绪很惊喜,这是他亲政后要做的第一件自行决断的大事,但他还是很"懂事"的谦让于慈禧:

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花随人圣庵摭忆》

此刻的慈禧应该是高兴的,事情的发展表明看来正向她预期的发展下去,最终她执意让光绪自己选择。

但光绪帝自幼由慈禧带大,对慈禧的侄女、自己的表姐不可谓不熟悉,又因为这位表姐的外貌长相实在与美不沾边,所以他手攥如意绕开了她静芬,走向他一眼看上的中排两位美丽女子中的一位。就在这时,慈禧以一种近乎愤怒的语气咆哮了,她大声的呼喊皇帝,又朝第一排使了个颜色。这时的光绪是矛盾的,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终归把如意交到了静芬手上。之后的选秀再也没有了开始时的融洽与和谐,慈禧"代劳",将荷包给了第三排的两个女子。选秀草草收场,光绪心仪的两位女子毫无悬念的落选了。

照例,光绪大婚要发布上谕昭告天下。先是关于册封皇后的上逾:

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清德宗实录》

接着是关于两位嫔的上逾:

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五岁女他他喇氏着封为瑾嫔,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三岁女他他喇氏着封为珍嫔。《清德宗实录》

两封上逾,明眼人不难看出,对于皇后是没有标明年龄的,因为隆裕皇后静芬生于同治七年,到此已二十二岁。而清宫选秀女年龄控制在十三到十七岁之间。如果说光绪是晚婚,那么静芬可以说是大龄剩女了,对于这点慈禧是门清的,所以也就有了叶赫那拉静芬的顺利当选和光绪谕旨中对皇后年龄的"疏漏"。

从廷杖到赐死,珍妃赢得了爱情,却付出了生命。

伏笔继续埋,主线继续铺。大婚后的光绪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失败。对变法的积极主变,又失败。光绪被囚禁于瀛台,而早就降为贵人的珍妃也因戊戌政变被打入了冷宫,即当时的北三所。光绪过着近乎囚徒的生活,而珍贵人的生活连囚徒都不如,衣食起居自不必说,每逢朔望,都由看守太监对其训斥,生活闭塞而又清苦。其实刚进宫的珍嫔聪明活泼,是受到慈禧的喜爱的,在慈禧过寿时将其姐妹俩晋升为妃。但时间一长,珍妃奔放而又前卫的性格,一方面让光绪愈加宠幸,加剧了对皇后的冷落,一方面又与清宫戒律格格不入,引起了慈禧的不满。珍妃喜欢穿奇装异服,摆弄相机拍照,又时常男扮女装,和光绪帝的恩爱超出了古代夫妻举案齐眉的礼念范畴,许多看似出格的举止言行虽然让从小闭塞保守的光绪疼爱有加,但却积攒了慈禧对她的怨恨。直到珍妃被牵扯进福州将军裕宽和上海道台鲁伯阳的买官案中。慈禧第一次向珍妃下了黑手,先是训斥光绪管教不严,又亲自派人对珍妃褫衣廷杖

,同时降为贵人。这在清朝后宫史上是少有的,珍妃也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

抽搐气闭,牙关紧急,周身静脉颤动。《珍贵人用药底薄》

这是慈禧第一次对珍妃露出凶相,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珍妃是后宫除慈禧外少有的懂政治的女人,在戊戌变法最艰难的时刻,珍妃义无反顾的站在了丈夫的身后,做他的精神支柱。而戊戌变法,威胁最大的自然是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权力和利益。所以慈禧对珍妃的情感转变,一开始只是她的言行出格,又排挤了皇后,但这次,珍妃染指变法,后宫又冒出来个懂政治的女人,这对于慈禧来说无论如何是不能允许的。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珍妃又一次被廷杖,并被投到了冷宫。

直到慈禧对世界宣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珍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八国联军打破北京城防,慈禧又一次选择了出逃。而光绪想留下来处理对外事宜,这对于慈禧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慈禧无论对变法还是对洋人始终持敌视态度,但维新派和光绪本人,却深得西方势力的信任。北京陷落,光绪要求留下来,以慈禧的老谋深算,是绝对不可以的。既然慈禧执意要带光绪走,那么珍妃的去留就成了慈禧的心病。最终,慈禧还是要亲自提审珍妃,劝其自尽。这时的珍妃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神采,却苦苦哀求能让皇帝留下来。对于珍妃的反应,避免为洋人侮辱而自尽等回应都是慈禧预想好的,但唯独珍妃恳求让皇帝留下来却又一次激怒了慈禧。终于,慈禧命贴身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进了井里。直到第二年慈禧携光绪回銮,才又将珍妃尸体捞出安葬,并颁懿旨狡辩。

上年京师之变,仓促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闱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著追赠贵妃,以示褒恤。《光绪朝东华录》

结语:从第一次珍妃被廷杖到最终被赐死,软弱的光绪始终敢怒不敢言,后来的光绪成为囚帝更是对珍妃的不幸遭遇保持缄默,这不得不说是珍妃的悲剧,也是光绪的悲剧。光绪的一生,珍妃的婚姻都成了慈禧这个把持朝政四十八年之久的女人专权的牺牲品,而清王朝也最终因慈禧的存在而丧失了变革的最后一次机会,直到辛亥革命,统治中国二百九十九年的清朝覆灭。



小影观史


历史上的珍妃真的被慈禧厌恶,而且不是一般的讨厌,是恨不得除之而快的痛恨。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八日,珍妃遭到了“褫衣廷杖”,这是指脱掉犯人的衣服当众责打,从肉体和精神上折磨受刑者。

在明朝,这通常是针对于朝中大臣,到了清朝一般是针对太监或宫女、仆役等下层阶级,皇妃遭此惩处极为罕见,心理素质差一点的,从此就没脸见人了。如果不是极度厌恶珍妃,慈禧不会这么对待她。

但这还不是珍妃遭受过的最残酷的待遇。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初,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惊慌失措,挟持光绪帝仓皇西逃,逃走前还不忘弄死珍妃,命太监崔玉贵和宫女王德环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毙。

慈禧为什么这么恨珍妃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光绪过于宠爱珍妃,冷落了慈禧的侄女隆裕,让慈禧通过侄女进一步控制光绪的计划受挫

众所周知,光绪不是慈禧的亲儿子,他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慈禧之子同治帝驾崩后,慈禧过继他继承大统。

那时光绪只有四岁,慈禧垂帘听政。但小孩子总会长大,按照清朝的习惯,皇帝大婚后就要亲政,而慈禧尝过手握大权的滋味,并不想退回内宫,心腹们在她的暗示下想出了“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的招式,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太后训政”,实质上和垂帘听政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漂亮的隆裕)

但光这样还不保险,为了进一步监视、控制光绪,慈禧将自己的内侄女静芬嫁给光绪做皇后,也就是后来的隆裕。

可光绪不傻,他有心改革变法振兴大清,早对慈禧不满,又怎么会不明白她的用心?哪怕隆裕是个天仙,他也得敬而远之。何况隆裕长得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丑陋。

同期进宫的珍妃则聪明机敏,美丽活泼,而且她之前生活在较为开放的广州,接触过更为先进的思想,崇尚西学,精神上和光绪较为契合。所以极得光绪的欢心。

慈禧一恨自家侄女没本事,对隆裕百般看不顺眼;二恨珍妃是个狐媚子,迷惑君心。

二、珍妃仗着光绪的宠爱,插手朝政,犯了慈禧的忌讳

如果说珍妃和隆裕争宠只是后宫的事,那么她仗着光绪的宠爱插手朝政,就犯了慈禧的忌讳。虽然慈禧主政,但她并不希望出现另一个自己,对于胆敢干政的珍妃起了杀心。

很多小说或影视剧里,珍妃都是个楚楚可怜而又坚定坚强的正面角色,她深明大义,千方百计的支持光绪变法,可敬可佩。

这是真的。但她还有另一面,晚清的《宫女谈往录》中,有位老宫女这么评价珍妃:“提起珍妃来,她并不是块美玉,更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她也弄过权,卖过官。”

珍妃卖官鬻爵是事实,在慈禧看来,她就是想模仿自己,走自己的路子,和自己争权夺利,自然大怒,逃走前都要致她于死地。

总之,慈禧真的很厌恶珍妃,既因为光绪冷落隆裕,也因为珍妃有干政的迹象。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珍妃人长得很是美丽,眉清目秀,仪态端庄,是光绪皇帝最爱的妃子。可这样的女子,却被慈禧厌恶,这是为什么呢?

珍妃,她思想新潮,喜欢洋人的新鲜事物,讨厌墨守成规,因此她敢在后宫照相、穿男装,然后这只是导致让慈禧厌恶她的开始。


珍妃出生在镶红旗人家庭中,她的父亲长叙是户部右侍郎,虽然自己是的母亲是长叙的妾,但是作为旗人,一出生就比普通的家的孩子就高贵许多,再加上自己父亲是高官,也算的上是高干子女,按照一般的逻辑,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会有娇生惯养等诸多毛病,珍妃自然也是这样。


珍妃小时候是在广州长大,光绪年间的广州已经成为当时清朝重要的口岸之一,这里贸易繁荣,人来人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这里能接触到许多西洋的新鲜事物。


再加上赡养她的伯父长善就喜欢结交文人墨客,他的两位哥哥也都是思想开明的人,就连母亲也是个开明的人,珍妃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熏陶出了一种开放、独立、喜欢新鲜事物,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完全抛弃了古代大小姐那种大家闺秀的样子。性格决定命运,珍妃这种性格也给她日后在宫里带来了不少麻烦。


进入后宫虽然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但同时也要遵守宫内的各种繁文缛节的制度,以及各种礼仪,这对于思想开放的珍妃来说,无疑是一种禁锢,她不喜欢过这样的生活。

她来自广州这种比较开放的城市,到了宫里,她在北京紫禁城内竟然公然地照相,珍妃显然就是一个自拍狂,她不仅在自己的宫里拍照,还跑到光绪皇帝的养心殿内拍照,不仅自拍还给身边的人拍,比如给身边的太监拍照,甚至怂恿太监在皇宫外开了一家照相馆,这件事情被慈禧知道后,慈禧下令封了照相馆,还处死了负责管理照相馆的太监。


照相技术在清朝晚期传到中国,本来这是一种科学技术,但是却被因循守旧的顽固派视为“西洋淫巧之物”,有的人认为照相能摄去人的魂魄,折损人的寿命,然而慈禧太后也是这么认为的,就算慈禧太后不反对珍妃在皇宫之内照相,但是皇宫之内的其他人就不一定能够容忍珍妃这种有悖传统礼教的行为,因而她的这种行为会被慈禧太后嫌弃。


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女扮男装,穿着各种衣服在皇宫内戏耍,甚至还穿起了光绪帝的龙袍,在古代穿皇帝的龙袍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僭越之罪,是要杀头的,可见她是多么的无知与放纵。


然而,真正让慈禧厌恶的还是她参与的卖官鬻爵活动。她一个女人作为皇帝的妃子,吃穿不愁,为什么要参与卖官的活动呢?


因为缺钱。光绪的妃子会缺钱吗?按照清朝的宫内规矩,她每年的例银是300两,那这是些钱是有多少呢?


光绪年间,一两白银能买大米38斤,大约是人民币150元,300两相当于人民币45000元,这些钱对于现在普通的上班族来说是差不多一年的薪资,而对于珍妃来说,这些钱根本不够花,他大手大脚挥霍已经成为习惯。


据《宫女谈往录》记载,一位宫女就说道,除了慈禧专权、弄权之外,珍妃也参与弄权,那就是卖官。


清朝的晚期由于旗人的经济收入微薄,地位开始下降,卖官已经成为常态,可以说被合法化,在当时被叫做纳捐,实质上就是卖官鬻爵。他仗着光绪皇帝的宠爱,再加上手头比较紧,于是他学着慈禧和李连英开始干起卖官的买卖。


比如,她为一个叫耿九的人谋取了广东海关道的肥缺,为鲁伯阳谋取了上海道的肥缺等,然而他参与的卖官活动却被慈禧发现,并把把柄牢牢地抓在了手上,成为日后处死珍妃的主要罪名。

珍妃虽然只活了25岁,但是她却是清末皇宫内唯一一个愿意接受西方思想并敢于和封建礼教相抗衡的女人,她敢于和慈禧太后面对面地硬碰硬,不喜欢皇宫内的各种繁文缛节的规矩,喜欢去做自己的事情,这种表现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对于古代的妇女来说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她不在于依附男人而活。



另外,光绪皇帝对珍妃的宠爱,却得到了隆裕皇后的嫉妒,她与皇后以及慈禧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于是渐渐地成为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也为珍妃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南山居史


历史上珍妃真的就被慈禧厌恶吗?原因是什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珍妃是光绪皇帝的妃子,是光绪最深爱的女人,其生性乖巧柔弱、善解人意,也没有什么党羽,可以说对慈禧丝毫没有威胁。不过即使如此,她还是逼死了珍妃,让光绪肝肠寸断,伤心欲绝。那么慈禧为何要把善良可爱的儿媳珍妃投井?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权势争夺,利益纷争。作为权力欲极强的女人,慈禧一直想要掌控晚清政局。她不仅干涉光绪帝的一言一行,连儿子娶妻谈恋爱也要管。本来慈禧在光绪身边安插了自己的亲侄女隆裕,希望拢住光绪,让光绪乖乖就范,不过隆裕这颗棋子不好用。隆裕天生马脸,再加上与慈禧的关系,光绪帝自然爱不起来。这时,聪明伶俐、长相清秀的珍妃出现了。

她是大家闺秀,才华横溢,尤其是好西学,喜欢新鲜事物,不被繁文缛节所束缚,她的开朗感染了死气沉沉的光绪,给光绪沉闷的生活带来色彩。就这样,珍妃霸占了光绪帝全部的宠爱,让隆裕一点翻身的机会都没有。隆裕无法得到光绪帝的宠幸,失掉了光绪的“福泽恩惠”。这种情况下,慈禧当然不爽,对珍妃心生厌恶。

如果此时的珍妃能安分一点,也不至于发生日后的惨剧。珍妃完全没有察觉到危险,她的“触角”竟从后宫伸到了前庭,她多次为光绪帝出谋划策,力促维新变法,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帮助光绪掌握权力。珍妃为帮助自己的爱人,卖官鬻爵、大量敛财、笼络人才,这些事严重危及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也触碰了慈禧的逆鳞。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所以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幽禁了光绪帝,同时将珍妃打入北三所的冷宫。

慈禧做事杀伐决断,珍妃犯了慈禧的大忌,杀死珍妃是早晚的事,只不过慈禧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欲带光绪帝西逃,临走前想到了她漂亮的儿媳珍妃,便找了个冠冕堂皇理由,大抵是“儿媳呀,你美貌尚存,恐被那洋人欺辱,为保我皇家颜面,你只能以死明志了。”说罢,便差遣下人将珍妃投入贞顺门的水井中。


史海闲聊


慈禧,作为清朝同治、光绪时期的实际操纵者,皇权政要都处理不完,内忧外患都顾之不及,像珍妃这样的后宫嫔妃,慈禧平日里根本无暇顾及。她真正关心的是如何能继续巩固她的地位。

所以一开始,慈禧并不讨厌珍妃。

有三个原因,让珍妃逐渐成为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

因隆裕和瑾妃嫉妒珍妃 联手向慈禧告密

珍妃,不仅长相秀气,而且聪明伶俐,深得光绪的喜爱。光绪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慈禧囚禁着,不得自由,就连选皇后都是慈禧说了算,隆裕和光绪大婚过后,便再没得到过宠幸。没想到新进宫的珍妃却日日陪皇上身边,这叫隆裕一个恨啊,心想自己又是慈禧近亲,又是皇后,怎么皇上对待珍妃和她,好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她正愁着怎么才能扳倒珍妃,这时候珍妃的亲姐姐瑾妃找上门来了。原来瑾妃也和她一样,对自己的亲妹妹嫉妒得不得了。于是二人一有时间就给慈禧吹耳旁风。慈禧一开始也没当回事,可时间久了,耳旁风就起作用了,珍妃开始逐渐成为慈禧“关注”的对象。

独得皇上恩宠的珍妃 穿珍珠披肩引慈禧大怒

刚才说到珍妃被老佛爷盯上了,在宫里谁要是被慈禧盯上了,那准没好事。但珍妃却不知道这件事,她依旧天天陪伴在光绪身边,甚至一连好几天都不出来。光绪因为太爱珍妃,就会处处护着她,有什么小事,也都替她挡了。可是,太过宠溺也会害了她。珍妃仗着光绪宠爱她,就穿了一件很华丽的披肩,上面绣满了价值不菲的珍珠。可是在宫中,无论是谁,都不能穿着比太后更精美的衣服,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敬。一天,珍妃穿着那件珍珠披肩和光绪散步时,披老佛爷撞见。慈禧大怒,没想到珍妃的这身行头打扮,都快赶上她自己了,再不管的话简直没王法了。随即命人把珍妃的珍珠披肩扒了下来,因不能解恨,还赏赐了她三十大板。

为获取更多钱财 珍妃打起了“卖官”的歪主意

皇宫内是按着级别、地位给主子们分发银两的,皇后和嫔妃们的银两也是相差甚远。珍妃一直花大钱习惯了,觉得宫里给的钱不够她开销,于是便动起了“发财”的小心思,向外卖官受贿以得到更大的利益。自古以来,靠权利收取贿赂的官员就没有过好下场,更何况是宫中的嫔妃。


一骑红尘如我妃


光绪这个皇帝可以说过得非常惨了。太监寇连材的日记中说,光绪每天只能吃几个冷菜,桌子上一堆菜全都是发臭的。有的时候光绪想换一换口味,慈禧还要骂他铺张浪费。有的大臣时不时进献一些好吃的,全让慈禧给造了。连她身边的婢女都有机会分到一些,光绪却吃不到。

如果光是物质上的折磨也就罢了。在精神上慈禧也不让光绪好过。光绪的父亲是醇贤王奕譞,他的坟上有一棵大的白果树。慈禧嫌上面一个“白”,下面一个“王”要出问题,竟然带着人把这棵树给砍了;光绪有一个爱妃叫做珍妃,慈禧不喜欢她,把她囚禁在三所。等到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在逃跑前还特意把珍妃拽出来,推到井里溺死。

当时情况危急,慈禧马上就要带着人逃跑。不过她却留下珍妃,对她说:“外面兵荒马乱,你还年轻,要是被玷污了,那就不如死了。”一个姓崔的太监(应该是崔玉贵)明白慈禧的意思,拉着珍妃到一口井旁边,裹上毛毡就给她推下去了。等到慈禧再回到皇宫的时候,还装出一副伤心的样子说:“我以前说她不如死了,只是一时之言,又没让她真的去死。我现在每次看到这个崔玉贵,心里面就不好受。”然后把崔玉贵贬下去,把李莲英弄上来。

这当然是胡说八道,慈禧要是真想放过珍妃,大可以带她一起走,崔玉贵就是一个太监,也不敢私自动手吧。不过珍妃之所以被慈禧这么厌恶,还真就和太监这个群体有一点关系。她有一次去见慈禧,说宫里面的花费太严重,就提到了太监,说他们吃拿卡要。于是这些太监就记恨上珍妃。

珍妃自己也不干净。她仗着光绪对她的宠爱,给自己的老师文廷式求官;文廷式联合群臣,请求起用恭亲王奕。慈禧和奕不对付,但是光绪一再坚持,最后慈禧也只能同意。

这些太监抓住了把柄,跟慈禧告状,说珍妃干预朝政。慈禧大怒之下,把她打了一顿,关在三所里,只是给她吃的喝的维持生命。珍妃的哥哥,换句话说也就是外戚也受到了打击。总之,珍妃确实是参与到政治,染指权力。而且她还有卖官鬻爵、收受贿赂的行为,死得并不冤。只不过慈禧的形象更加恶劣,作为慈禧的对手的珍妃,看上去就有些“冰清玉洁”了。


月夜luck


历史上的珍妃不单单是被慈禧厌恶,而是欲除之而后快地!

珍妃生于1876年,是侍郎长叙的女儿,自小随伯父长善(广州将军)在广州长大,聪明伶俐。因广州是通商口岸,所以接触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较多,性格开朗,行为新潮。生的皮肤白皙无瑕,清秀俊美,且善书画棋弈。

1889年,十三岁时同姐姐一起被选入宫,封为光绪的珍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珍嫔升珍妃。光绪的皇后隆裕面黑背驼,又是慈禧的侄女,从大婚时光绪对她相当反感。光绪帝十分不喜欢隆裕皇后,而专宠珍妃,隆裕便经常向慈禧打小报告,光绪常和珍妃腻在一起,感情甚笃。慈禧本想通过隆裕控制光绪,由于珍妃的受宠,隆裕被光绪晾在了一边。慈禧对珍妃憎恨与日剧增。

一次光绪帝给珍妃一条串有珍珠的旗袍,珍妃穿上十分高兴,正在得意时被慈禧撞见,慈禧大怒:“好哇!连我都不敢穿串了这么多珍珠的珠袍,你一个妃子竟敢如此。”下令太监对珍妃施行“搋衣挺杖“(扒光衣服打竹杖),这种极具污辱性的惩罚在后宫的嫔妃中是极其少有的。并降珍妃为贵人。

由于珍妃思想新潮,和光绪锐意进取的改良思想不谋而合,两人情投意合,清史载:“日伺皇帝左右,与帝共饮食,德宗犹宠爱之。与后不甚亲睦。

这等于无意中坏了慈禧控制光绪的如意算盘,慈禧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再次“搋衣梃杖"了珍妃,并把珍妃囚于北三所药房里

1900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临出逃时,把珍妃拉出来,说:“珍妃年轻貌美,恐怕被洋兵所辱,坏了皇家脸面,又不能带走“。命珍妃投井自尽,珍妃不肯,跪拜哭求,慈禧命太监崔玉贵抱起珍妃投入井中,又往井里投下大石头。

第二年,卖国合约达成,慈禧回鸾,捞出珍妃遗体,葬在西郊宫女陵园内,对外宣称珍妃是“殉节“而死。

珍妃的悲哀在于,即不是慈禧的人,又年轻不懂讨好慈禧,关健是光绪帝的维新变法,捅了老佛爷的肺管子,做为光绪最宠爱的人,慈禧是绝对容不下珍妃的。


沧州老夫子


我是小房,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愚见。

先来回答第一点,珍妃确实被慈禧所厌恶而且是厌恶到想要除掉她,那么为什么妃子出身的慈禧会这么厌恶同是妃子的珍妃呢?原因如下:

珍妃自小就随叔父生活在广州,广州作为口岸城市所以很久就是通商之地,大量的外国是新鲜事物和故事从小就影响着年幼的珍妃,慢慢的改变着珍妃的思想。

在珍妃十三岁入宫后,其新潮的思想,开放的眼界深得想要学习西方改革而进行强国的光绪皇帝的喜欢。得到了皇上恩宠的珍妃对于宫中的繁文缛节就开始慢慢的放松下来,在宫中

女扮男装,穿西式礼服,随意姿势拍照,甚至穿着龙袍进行玩耍等等,这样的作为在几百年的深宫中就是一种大不敬,有损女德的行为。自然保持传统的慈禧对此是十分看不过去的。

而且光绪和珍妃恩爱有加,行影不离的行为也招来了东宫之主隆裕皇后的不满和嫉妒,后宫之争古来有之,所以珍妃也逃不过去。隆裕常常去慈禧太后耳边吹风,并且联合宫中的一些太监宫女做局陷害珍妃,在《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我的祖父小德张》两本传记中就有所记载,使得慈禧对珍妃的态度愈加恶略。但是这些只是慈禧厌恶珍妃的一些细枝末节,还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珍妃参与“卖官鬻爵“这应该是令慈禧最为恼怒的原因之一,宫中规定妃子的例银是300两,但这根本不够珍妃的开销。于是为了弥补自己零花钱的亏空,珍妃走上了最错误的道路——联合自己的兄弟和一些小太监开始卖官。

事情败露后慈禧十分恼火,认为珍妃此举是干涉朝政,而清朝有祖制“后宫禁干政”,同时慈禧也认为珍妃这样做是在挑衅自己还有篡位夺权的意思,于是将珍妃贬为贵人并且赐“一丈红”,在清史中记载珍妃是唯一受过此刑法的妃子。

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珍妃的表现也十分的积极,帮助光绪皇帝出谋划策,并且发展了很多变法可用之材,这次变法行动严重影响了慈禧的地位。在变法因为慈禧的干扰结束后,光绪被囚禁,珍妃遭打入冷宫。

而此时的慈禧就已经动了除掉珍妃的心思,这个思想前卫,放眼世界的妃子不能再留了。只是一直没有什么直接的借口,再有因为皇帝的面子所以一直迟迟没有动手。

八国联军进北京刚还让慈禧找到了苦寻已久的借口,而年仅25岁的珍妃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小房谈史


珍妃其人

珍妃,即光绪的宠妃他他拉氏,为礼部侍郎长叙的女儿。光绪十四年(1889)与异母姐姐一同入宫做了光绪的妃子,其异母姐姐就是瑾妃,与她们一同进宫的还有慈禧太后弟弟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珍妃“幼时读书家中,江西文廷式为师”。据晚清宫中太监和宫女回忆,珍妃貌美而贤惠,刚入宫的时候,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她,知道她喜爱书画,还专门找人教过她。而且,在光绪帝的众妃子中,她也是最受宠爱的,常常与光绪帝同居养心殿。这就引起隆裕皇后叶赫纳拉氏的嫉妒,经常在慈禧太后面前讲她的坏话,离间她也慈禧太后的关系。

珍妃之死

而珍妃让慈禧太后厌恶的原因还是和她“干预朝政”有关。这还得从她的老师文廷式说起,光绪十六年,文廷式以会试第二名考中进士,珍妃便屡次在光绪面前提起自己的老师。光绪二十年,翰林院大考,光绪挑出文廷式的卷子亲手交给阅卷大臣,将他提拔为第一名。随后,文廷式升任侍读学士、日讲官,成为了光绪的老师之一。甲午战争爆发后,文廷式联合朝臣上凑,请求启用恭亲王奕䜣主持军国大事。而慈禧太后素来讨厌恭亲王奕䜣,但是在光绪的坚决请求下便只得同意。这时候,宫中的太监便编造谣言,说是珍妃“干预朝政”。慈禧知道后,非常愤怒,下令将珍妃打入冷宫,并用家法惩治她。

而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进入北京城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在出逃前,她把珍妃招到井前,对她说:“洋人进京了,皇帝的妃子只有死才能保持贞洁,咱们一起跳井吧!”珍妃不想跳,哭求慈禧放过她。最后慈禧便让总管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了井里。

学士恽毓鼎曾赋诗记述此事:“金井一叶堕,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


小虫读史


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珍妃吧,她长得非常漂亮,因为当时在那个年代,长得非常漂亮的女人也不多,也就有数的那么几个,所以他顺利的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关于珍妃的死法,说法真的是有很多,有人说,慈禧不喜欢他,所以就借此机会把它给除掉了,那么珍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说法有特别的多,那时候亲眼看到珍妃死的那些人们,也早已经进入了土里,不过幸好,当时有一个小太监,把他所看到的全部写了下来,根据这个小太监的说法。

因为当时八国联军侵入了那个朝代,已经离皇宫很近了,慈禧告诉光绪帝,对他说,儿啊,我们必须要逃走了,如果不逃走的话,我们都要死在这里,或许会被玷污,光绪帝夜当时也没有什么办法。

慈禧当时告诉所有的妃子,换好衣服,准备好逃难的东西,准备要逃走,但是珍妃也没有换好衣服,也没有收拾好东西,他认为自己的身体非常虚弱,所以不能逃走,宁愿去自己的娘家,慈禧当时大发雷霆,就让那些小太监们把珍妃给扔下了井里。

当时慈禧说,一个大清朝的妃子,如果被外国人玷污了,那么会有损国家的声誉,他不得不这么做,其实这才是他杀死珍妃的真实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