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這麼多的無德皇帝,為何國祚還能綿延近三百年?

明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和其他王朝不同的是,儘管明朝中後期出現了許多不理朝政,奇葩異常的皇帝,也出現過像嚴嵩、劉瑾、魏忠賢這樣的奸邪權臣,然而並沒有發生弒君,篡位的現象,也沒有像漢朝、宋朝那樣出現過分代的情況,而是國祚綿延了276年,成為了有名的長壽王朝。並且明朝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也是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連清代史學家趙翼都感嘆:

"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jù)失,誠不可解也"。

明朝有這麼多的無德皇帝,為何國祚還能綿延近三百年?


要弄明白這一個問題,就必須要贊一下明朝的權力制衡了。所謂平衡是維持穩定的第一要素,正因為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明朝的高層才沒有出現四分五裂,分崩離析的現象,朝政相對穩定,國家就穩定,經濟文化就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制度造成了這種有效制衡的呢?

首先這就不得不說一說朱元璋在這其中起到的關鍵作用了,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經過"胡惟庸案",廢黜了綿延千年的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把持六部,將內政大權一手獨攬了過來,此後,又通過"藍玉案",將軍權也收歸自己所有,從此皇權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明朝有這麼多的無德皇帝,為何國祚還能綿延近三百年?


然而皇權至高無上了就一定是好事嗎?肯定不是的,如果是個有作為的聖明君主還沒問題,可是一旦皇帝是一個荒淫無道之輩,不行正事或者窮兵黷武,這個政權依然是長久不了的。所幸的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因為除了朱元璋,後世的明代皇帝沒有一個像他這樣是個工作狂,能夠有能力有精力把一切的事情處理好,於是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壓力,明成祖朱棣就找來了幫手—大學士(其實朱元璋就找過大學士幫其處理朝政),建立了由大學士組成的內閣制。此時的內閣制度還只是充當皇帝的助手,手裡並沒有實權,幫助皇帝處理朝政,由他們"票擬",提交皇帝后,皇帝進行"批紅",也就是一切依然是皇帝說了算。

明朝有這麼多的無德皇帝,為何國祚還能綿延近三百年?


後來隨著皇帝的能力越來越差,內閣的權力就越來越大,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三楊輔政"(楊士奇、楊榮、楊溥),內閣的權力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再到後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內閣出現了明朝第一個首輔,此時的首輔就有點之前丞相的意思了。隨著內閣權力越來越大,首輔可謂是權傾一時,慢慢的首輔權力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皇權,那麼這時,皇帝為了制衡內閣,又別出心裁的大力培植宦官勢力,以至於內閣要和宦官聯合執政,雖然後來出現了像劉瑾、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一時風頭無倆,但那也只是皇帝手下的工具,他們並沒有完整的權力,而且手裡面沒有兵權,加之內閣的制衡,皇帝一紙詔命就可以輕易的將其打到。

明朝有這麼多的無德皇帝,為何國祚還能綿延近三百年?


另外進入內閣的都是些有才學之人,他們大多不缺乏治國能力,而且他們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講究為人臣之道,不會輕易的觸碰謀逆篡權這條紅線。雖然後來的皇帝多有不肖,但國家政令的實施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

再說地方上,因為建文帝時期就主張削藩,最終削出個"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自省其身,就更不可能讓地方勢力坐大,使用強硬手段收回地方權力,嚴格限制藩王武裝,對地方藩王的一舉一動嚴加監視,雖然後來出現過朱宸濠叛亂,那也不過是疥癬之疾,很快的就被平定了。

明朝有這麼多的無德皇帝,為何國祚還能綿延近三百年?


至於地方將領會不會發動反叛呢?明朝軍制實行的是衛所制度,衛所軍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戰時由朝廷臨時調兵遣將,兵將分離,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所以不會產生將領擁兵自重,對抗朝廷的局面。即便是後來的戚繼光,勢力剛剛坐大,就被中央給盯上了,隨後倭患平息,就立馬被調去守長城了。

所以正是有了皇帝、內閣、軍事各方有效的制衡,才會有了明朝整個政局的相對穩定,即便是在後世飽受批判的嚴嵩、魏忠賢等人,也並不是十惡不赦的大奸臣,他們也是在這種約束下做了一些為國為民的事情的。

明朝有這麼多的無德皇帝,為何國祚還能綿延近三百年?


其實不只是明朝,清朝也是差不多的,皇權的加強,各方制衡的約束,軍事制度上的完善,都使得明清兩代在經過這麼多磨難的情況下,依然屹立不倒,這些都是以前的的王朝所不具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