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這首詩顛覆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

人們提起杜甫,總是腦海中想起一個白髮蒼蒼、憂國憂民的老人印象,人稱“老杜”。這種形象容易讓人忽略杜甫也曾意氣風發過。《望嶽》就是杜甫青年時期的一首代表作。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杜甫自稱這段經歷為“壯遊”。壯遊,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包括三個特質: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特別是經過規劃,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望嶽》描繪了泰山磅礴的氣勢,也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年輕時候的大志胸懷。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詩三百首】這首詩顛覆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

詩人起句就先聲奪人,一個設問句:泰山的風景如何?岱宗,指的是泰山。一個“宗”字,足見泰山在中國的地位。泰山是五嶽之首,位於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夫(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如何:怎麼樣。詩人用後面的五句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首先,從總體上回答:齊魯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後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青:指蒼翠、翠綠的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接著詩人具體解釋為何泰山的山色“青未了”。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第三句寫泰山聚集了天地精華的神奇秀美。陰:山之背陰面。陽:山之向陽面。昏曉:山北背日故曰昏,山南向日故曰曉。第四句寫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這兩句分別從宏觀角度描繪了泰山景色神秀和巍峨。

第五句和第六句則比前兩句更加細節。第五句寫泰山的雲氣吞吐,滌盪胸襟。第六句寫泰山飛鳥,盡收眼底。蕩胸:心胸搖盪。曾:同“層”,重疊。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全詩氣勢起點非常高,層層推進,而尾聯則將整首詩推向了高潮。雄壯的景色激發了詩人遠大的志向,發誓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會當:終當,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一共有三首《望嶽》。青年時詠泰山,中年時詠華山,晚年時詠衡山。這三首詩正是詩人一生心境的變化。青年時期的意氣風發,中年時候的失意彷徨,晚年時候的與人為善。

這首《望嶽》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