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文學之大家,然仕途坎坷矣

說起歐陽修,我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的便是他的《醉翁亭記》吧,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一代儒宗,歐陽修,廬陵人,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我們今天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講他這個人,一個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另一方面就是他入仕途官路不暢這兩件事。

歐陽修,文學之大家,然仕途坎坷矣

一、幼時好學,奠定基礎。從後人給他的評價來看,他在文學上有很大的造詣,且對後世影響頗深。歐陽修的才華是真的讓人欽佩,每一部作品都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然而世上沒有天生的天才,所有耀眼的背後都是伴隨著辛苦的付出,歐陽修也是這樣的。景德四年六月,歐陽修出生於綿州,他的父親歐陽觀當時擔任州軍事推官。而當歐陽修三歲時(即大中祥符三年)他的父親去世,歐陽修便跟著他的母親去隨州,投奔他的叔父歐陽曄,從此歐陽修便在隨州生活。

歐陽修,文學之大家,然仕途坎坷矣

父親去世,投奔親人,畢竟是寄人籬下,所以歐陽修自小生活便清苦。因無錢買紙筆學習,他的母親便用蘆葦杆教他在灰土上認字。"畫荻教子"的故事便說得他們母子倆。歐陽修不負母親厚望,自小便聰明伶俐,喜愛讀書。常常從別家借書來看,借來的書不僅要看還要在抄寫一遍,而書不待抄完便以能夠背誦下來。少年時便開始學習作詩賦文章,文筆優美且顯老成。在他十歲時無意中得到《昌黎先生文集》,並對此愛不釋手,這也為他以後在文學上的詩文運動埋下了種子。

二、詩歌風格自成一派,創文賦新體裁,推動古文運動。

接下來我們便來詳細說一說歐陽修在文學上的斐然成就。唐宋八大家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而歐陽修在這八大家之中位居第六,並且在宋大家之中居首位,他的作品有其獨特的風格,平易自然且韻味深長。清代同光詩派陳衍和桐城派古文家給予他"六一風神"的美譽。他的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朝詩文奠定了基礎。就拿他最出名的《醉翁亭記》來說,作此篇時他被貶至滁州,內心抑鬱,但是依舊寫出了流芳千古的名作。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則是過渡的十分巧,句句銜接不著痕跡。全文不僅抑揚頓挫,音韻諧美,在寫作語言上也極富特色,遣詞造句亦富有格調。其中對醉翁亭周圍的景色描寫以及對流水聲、觥籌聲、歡鬧聲的刻畫,既寫出了圖畫美又寫出了音樂美,自然天成不矯飾做作。而不如《醉翁亭記》出名的《豐樂亭記》,也是他在滁州做太守時所寫,同樣體現出了他字詞運用自如,風格清新的特點,同時也反映出了他高闊的概括能力和精確的表達能力。

歐陽修,文學之大家,然仕途坎坷矣

而他在辭賦方面的成就則是創立了文賦的新體裁,使我國辭賦有了柳暗花明,更進一步的發展。他修撰的《新唐書》和《五代史記》,即被後世稱為《新五代史》的兩部著作都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中。嘉佑二年,時任禮部貢舉主考官的歐陽修改變科舉取士標準,重視古文體裁與議論內容,起初受到士人猛烈反對,後來士人見被歐陽修提拔的人仕途得意便逐漸接受,從此宋朝文體開始大變,古文風行。他熱心提拔後學,如曾鞏,蘇軾,蘇轍,蘇洵三兄弟和王安石等,包括他在內及他所提拔的五人佔唐宋八大家的六家,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系統便也由此建立。其他的古文風格平易流暢,多為後世繼承發展。歐陽修在文學上有此成就,在其他方面也是成就非凡,這裡便不再一一贅述。總而言之,歐陽修在文學,史學,經學三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學上的造詣對中國文化具有重大貢獻。

三、仕途坎坷,官場沉浮,多遭貶謫。都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但是在歐陽修這裡,上帝為他打開了文學創作上的窗戶,卻為他關上了仕途中的門。

歷經一番坎坷,天聖八年歐陽修科舉高中,同年五月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正式開啟其政治生涯。同時,他與石曼卿、梅堯臣等名士交遊,並與范仲淹有書信往來。

歐陽修,文學之大家,然仕途坎坷矣

而在景佑元年,當歐陽修獲得提拔任館閣校勘,移居汴京後,范仲淹因為總是上書主張選拔賢才,批評宰相只用自己的親屬,得罪了宋仁宗和宰相呂夷簡被貶饒州。當時朝臣紛紛論救,而高若納身為左司諫卻趨炎附勢,不但不施救,反而詆譭范仲淹。歐陽修憤怒寫下《與高司諫書》,"不知人間有羞恥事爾"痛斥其尸位素餐,顛倒是非。高若納惱羞成怒,上書言歐陽修擾亂試聽,是為范仲淹朋黨,被貶夷陵。這是歐陽修仕途上第一次遭受貶謫。

康定元年,歐陽修與宰相呂夷簡和解,被重新啟用,仍任館閣校勘,後來升任著作郎。歐陽修被提拔是因為呂夷簡,而後再遭貶責依舊是因為他。慶曆三年,呂夷簡病告退但依舊干涉政事,當時任諫官的歐陽修加以激烈批評,與其產生嫌隙。後參與范仲淹親自施行的慶曆新政,上書批評當時的科舉,考生只知背誦文章華而不實。慶曆新政推行困難,遭遇政敵打擊,批評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結交朋黨,歐陽修雖作《朋黨論》加以反擊,而宋仁宗不信其辯解之詞,改革派又遭政敵陷害而瓦解。范仲淹、韓琦等人接連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而被貶為滁州太守。《醉翁亭記》便是他時任滁州太守所寫。這是歐陽修政途上的又一磨難。


歐陽修,文學之大家,然仕途坎坷矣

至和元年,歐陽修應召入京,其間雖受政敵陷害,但幸得其他官員施與援手而平安無事,繼續留京。此期間寫下《新唐書》和《新五代史》。嘉祐六年出任副相,與韓琦在中書省輔理朝政。而兩年後,因宋仁宗駕崩引起了"濮議"之爭中,歐陽修被朝中孤立,自請外任,未準。但其從舅薛宗孺與其有私怨,對其汙衊,朝中無人相助,歐陽修雖閉門不出但已聲名受損害,政治上已無領導力量,終使其外放任毫州知州。后王安石變法,歐陽修對其"青苗法"疑義,與王安石結怨。神宗雖有意啟用歐陽修,但因王安石反對和歐陽修本人的推辭,最終改任為蔡州知州。歐陽修改號六一居士,後退隱離京,在過問朝堂政事,晚年隱居穎州遍賞風景。熙寧五年於家中逝世,獲太子太師稱號,諡號文忠。至此,歐陽修的跌宕起伏的仕途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歐陽修,文學之大家,然仕途坎坷矣

歐陽修是一個傳奇的人物,在文學上不喜僵化,努力求新,作為當時文壇的領袖,他不隨波逐流,對於文學有自己的一番見解。而對有才之士也是熱衷於提拔,為大宋文壇選拔了眾多人才,為中國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在政治生涯中,他的仕途起起伏伏,如水行舟,有順流而下的平坦,也有逆流而上的坎坷,終究是被政治磨滅了心中所有的期待,厭倦了官場,選擇隱居不再過問政事。一代文學大家於官場中沉浮,終是有所得,亦有所失。


參考文獻:

《中國文學研究》

《論歐陽修散文的語言美》

《歐公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