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的書,總是忘記了,怎麼辦?

黃乃林


讀完書容易忘,這是正常的。人的大腦如果把所有見過、聽過的信息全部記住,不到5分鐘大腦就會崩潰,就像內存不足的電腦崩盤一樣。讀完書想要記住,需要以下三個步驟。


一、有層次地閱讀

首先,瀏覽全書。大致瞭解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是歷史,還是小說?在15分鐘時間內,用最快的速度略讀。

其次,帶著問題去讀書。比如:我們想從這本書中得到什麼信息?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什麼?有目的地去讀書,我們的大腦才會去思考,閱讀才有針對性。

再次,提煉重點,做好標記。一本書的內容,不是每個字都有價值。經濟學上有個帕累托法則,20%的人佔有80%的財富。這個法則同樣適用於讀書,一本書中20%的文字,就佔有80%的重點內容。

所以,在仔細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只要提煉出大致20%的重點內容,做好標記就可以了。


二、讀後整理筆記

整理筆記是一個理解、思考的過程,根據書中的章節或者自己提出是問題,記錄和總結。

讀書筆記分為兩種:線性筆記和視覺筆記。這兩種筆記相互補充,不可以相互取代。

線性筆記就是詳細記錄書中的重點內容,可以是書中的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轉述出來。此外,還要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視覺筆記就是思維導圖,用關鍵詞彙在橫放的紙張上,按照書中的章節或者自己的邏輯,畫出彩色的結構圖。

視覺筆記就像一張地圖,便於日後複習。我們只要看見關鍵詞,就能夠展開記憶。

三、定期複習

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正常狀態不是在記憶信息,而是在刪除信息。

根據艾兵豪斯記憶曲線,人記憶的信息,1小時後忘記56%,一天後忘記74%,一週後頑疾77%,一個月後忘記79%。

所以,根據遺忘規律,我們要在第二天回顧一遍,一週後回顧一遍,一個月後回顧一遍,半年之內再鞏固一遍。


回顧時,我們只需要找出筆記,用很短的時間複習重點內容就可以了。


結語:

我們讀書是為了將書中的精華,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只有將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我們才會成為知識豐富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遠樹花開


遺忘是正常的。


如果不是特別重要,具體的內容忘了就忘了吧。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會讀一些書,不見得讀過的每一本書裡面的每一個內容都記得。但是,從書中感受到的智情意理趣,收穫的精神養分,得到的啟迪、教誨,都會內化於心,一生伴隨。這是“忘”不了的。


如果是特別重要的內容,那就只好找來書本再查閱,該記憶的運用一些方法把它記得深刻些。


我在實際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教給過學員一些具體的方法,大家認為還蠻有效果的。我自己在寫作拆解書稿的過程中,也偶有收穫到新的方法,與您分享交流一下。


1、圈點勾畫法

在讀書的時候,同時拿一支筆,邊讀,邊將不好理解記憶的地方或者需要深刻記憶的地方,打上圈點或是加上勾畫,用來加深記憶。

另外還可以在有感想的地方做上自己的批註,通過深入思考理解來強化記憶。

回讀的時候也方便找重點,記憶更深刻。


2、一二三一法

這個方法是根據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記憶遺忘曲線的原理,結合我的工作實際,方便記憶的簡化運用。當你讀過某一內容,要達到記憶相對持久的目的,可以在一小時候後馬上覆習一下,然後第二天覆習,第三天覆習,一週後複習,效果比較好。


3、放電影法

這個方法也非常有效果。當天讀過的書,晚上臨睡前,可以將所有內容在腦海中進行回顧。一幕一幕內容就像放電影似的過一遍。如果非常清晰的內容,那就可以暫時放下,不用再花什麼時間去記憶。如果很模糊的內容甚至都想不起來的內容,那麼第二天就第一時間去找到書,刻意記憶一下。如此反覆,記憶會變得很牢固,而且因為不需要在已經記憶很清晰的內容上多花時間,記憶效率也高。


4、寫讀後感或拆書稿

讀過的書,要想記憶特別深刻,那就需要做更細緻的工作。沒有認真的就書的內容進行思考理解分析,得到一些體會生髮一些感想,那畢竟是如走馬觀花,難得有深刻的記憶的。所以,讀完一本書後,可以在此基礎上輸出一些什麼,讓這樣的刻意練習加深自己對書的記憶和理解。比如,寫讀後感或者拆書稿。在寫讀後感或者拆書稿前,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工具,將整本書的要點畫出來,注意一定多用圖畫和色彩的方式,有利於左右腦同時參與而印象深刻。寫讀後感簡短一些,基本上是簡要概括一下書的主要內容,或書中某一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印證書中所講和自己的觀點。因為涉及的內容不多,對記憶有幫助,但是相比拆書稿來說,其作用弱很多。拆書稿一般是對一本書就章節或內容,拆分為多篇類似讀後感的文章,這種輸出更深入,所以會倒逼著自己將書讀到位。當然,做這個工作,需讀值得的書,不然很浪費時間。因為要有這樣的輸出,需要參考運用一下我總結的五步讀書法(簡要的說,就是第一步,粗讀;第二步,細讀;第三步,精讀;第四步,圈點勾畫批註讀;第五步,邊拆邊讀。)


另外還有一些,比如記憶書裡面的詩詞一類,我用到過比如“首字法”(即膽小精悍的詩句,快速記憶每句開頭的第一個字,由此串聯起後面的內容),“畫面法”(即將詩詞中每句裡面提及到的“物”把它連起來,形式完整的畫面記憶)等等。


經驗之談,希望於你有幫助!更期待大家參與這個話題,給出更多好的建議!


丁玥


古今中外論讀書,大致都不外專精和博覽兩途。

“專精”是指對古代經典之作必須下基礎工夫。餘嘉錫在他的《四庫提要辯證》的序錄中說:“董遇謂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固是不易之論。百遍縱或未能,三複必不可少。”

“博覽”指配合著自己專業去逐步擴大知識的範圍。

勤學苦讀是唯一的路徑。

一、精讀一本書,讀通讀透。

一本書沒有讀完,就不要讀另外一本。把一本書精讀,反覆讀,讀懂讀透,就能記得住。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宋 · 朱熹

對於讀書,精讀一本書,勝過走馬觀花的瀏覽10本書。一本好書,需要我們反覆研讀,才會讓自身的受益最大化,精讀更重要的是邊讀變思考,有意識地帶著問題去閱讀。

那麼,怎麼樣讓自己讀書時,有意識的進行思考呢?方法是:提問題和記筆記,做歸納總結。

二、精讀還需要深入瞭解文章中的時代背景和重要的文化主題。

偉大的文學經典往往是時代的縮影。例如悲慘世界通過冉阿讓展示19世紀初期法國革命期間的社會現實,紅樓夢通過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折射出中國清代社會的現實生態。平凡的世界、圍城、美麗新世界,都是折射出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三、精讀還需要品味反思作者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和觀點。


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都會有一個核心的訴求或觀點。小說中的主人公很可能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或者代表了他們所欣賞的一些核心的特質。所以,精讀要讀懂作者的核心思想和觀點。

四、自己邊讀邊寫作。

邊讀書邊寫作,最能加深理解和記憶。自己從書中得到的啟示和學到的智慧、思想、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這是真智慧,也是讀書的意思和價值所在。


打漁讀書


看書這玩意吧,有時候確實挺奇怪。碰到了自己不喜歡的書,看不了幾分鐘就會犯困,感覺味如嚼蠟且心神難定,根本就無法看下去。

而一旦遇見了自己感興趣的書,往往又立即就一心完全的沉浸於其中,看的津津有味還孜孜不倦,常常是一口氣把它全都看完,一讀為快。

只顧著書中的熱鬧情節,一目十行,看完了也只是留下個模糊的印象,時間久了也遺忘了。這種現象,我估計在很多人身上也都發生過。

碰到了這種困惑其實也沒什麼的,《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教育我們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看書第一遍囫圇吞棗不解其味,其實這也沒啥,再看一遍就是了。兩遍不行再來三遍四遍,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何況看的是自己感興趣的書,又何樂而不為呢?

看自己感興趣的書,當再看第二遍時,自然就會放慢閱讀的速度,開始逐字、逐句、逐段、逐頁的去細看慢品。一邊看一邊還會用心琢磨著,作者為什麼會這樣寫呢?他想要傳遞的思想又是什麼?等等…

當自己一旦從書中琢磨或感悟出了一些什麼,那種由心的快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正如古人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看書它就是一場修行,讀者在修行中體道、悟道,但其目的並不全是為了“得道”,有時僅僅是為了多一些“知道”。

魚有魚的樂,你可知道?


牛哥談人生


首先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讀書之後總是會忘記書中的一些內容,這本身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人類大腦的記憶存在著遺忘的規律。

一、人類大腦的記憶是有規律的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對遺忘現象做了系統的研究,他用無意義的音節作為記憶的材料,把實驗數據繪製成一條曲線,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橫座標代表的是時間,縱座標代表記憶的數量。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遺忘很快,以後逐漸緩慢,到了相當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也就是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後慢”。

既然我們知道了人類的記憶是可規律可循的,那麼我們就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這種遺忘。

1、可以帶著目標去讀書,採用SMART法則設定目標。

S(specific具體的):清楚詳細的能想像出來的;

M(measurable可預見的):用數據等方式預測可達成的程度

A(achieveble可達到的):有實現的可能性

R(realistic實際的):具有一定現實性

T(time-bound有期限):定下具體的時限

2、抓住書中的核心部分

我們不需要記住書中的所有內容,根據二八法則,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這20%的重要內容裡面,最最重要的內容可能只佔到5%。如果是100頁的書,那麼只有5頁的內容是最核心的部分。 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最核心的這5頁內容,把最多的精力用來學習這最核心的部分,其他的內容可以略讀甚至完全丟棄,這樣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學會果斷捨棄書中的非核心內容,是高效率閱讀的有效方法。

3、不僅有輸入,還要有輸出

通過寫讀書筆記等形式進行輸出,在寫作的過程中,大腦有意識地組織語言,形成完整的邏輯關係,這樣更加有助於記憶,這就是為什麼自己主動寫出來的東西比僅僅依靠閱讀獲得的東西要更多,而且記憶得更長久。

4、製作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 ,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因為形象化,更加有助於記憶。

二、不同的學習方式產生不同的效果

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而閱讀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已。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什麼是”“學習金字塔”?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能記住內容的多少。

最早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的。

第一種學習方式,位於金字塔的塔尖,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週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記住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記住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記住20%。

第四種,是“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後一種是在金字塔的基座位置,這種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學習方法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三、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講到“教是最好的學“,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費曼學習法”了。這種學習方法被稱為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理查德·費曼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納米技術之父。因其對量子電動物理學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根據費曼學習法,複述知識其實是強化記憶神經鏈的過程。我們的短期記憶能夠轉化成為長期記憶的關鍵就是不斷重複。而教別人,是一個很好的建立長期記憶的過程。不僅是因為複述,還因為教學的環境讓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增添了新的場景,回憶起來更容易。教別人之後,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更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有個故事,是說有一位農民父親,他的女兒和兒子分別考上了清華和北大。有人就好奇的問他:你把兩個孩子都送進了全國一流的大學,是不是有什麼絕招啊?

農民憨厚地說:“你看我這人沒什麼文化,哪有什麼絕招啊? 我只是覺得孩子上學花了那麼多錢,不能白花了,就讓孩子每天放學回家,把老師在學校講的內容跟我再講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我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問老師。這樣一來,花一份的錢,教了兩個人。”

“奇怪的是,孩子學習的勁頭特別強,哪怕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熱火朝天,他們也不為所動,就這樣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清華北大……”

其實這位父親要求孩子所做的行為就是費曼學習法,只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

費曼學習法,就是以教的方式,逼迫自己自覺,甚至是開心的完成有意識的主動學習。

第一步:選擇目標。就是確定要學什麼。比如學習一門技術、學習一個科學領域、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個概念等,都可以稱作目標。

第二步:教學。創造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講授給“別人”。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不清楚,講不明白,自己也模稜兩可等,那就說明這些知識點並沒有熟練掌握。

第三步:糾錯學習。當你覺得不明白時,再返回去。還再不明白時,再返回去,反覆查詢資料、學習、強化記憶,然後再重複第二步進行驗證,直到可以順利的教授相應的知識。

第四步:簡化。這一步是對上面學習的內容進行提煉、簡化,去掉非必要的,多餘的信息,並且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通俗易懂的表達出來,而不是照本宣科。想象著如何能把一個概念講給8歲的小孩子聽,並讓他聽明白。

知道了人類大腦記憶是有規律可循的,懂得了學習金字塔,並且學會了最高效的費曼學習法。那麼接下來我們要做什麼呢?

Take action now. 立刻行動。


特若壹Troy


讀完那麼多書卻無法存留在記憶裡,沒有產生什麼實際效果,這和沒讀過是一樣的。即使只讀一本書,如果一個人能將這本書所寫的內容轉化為實際行動,也能稱之為真正的讀書家。

我以前讀書的時候也這樣,讀完便了事,還特別驕傲,覺得自己讀了那麼多書,每年花了那麼多錢去買書,投資自己,很有優越感。但是別人一問起來,你都讀了哪些書?書上說了什麼?印象深刻一點的還能記得書名,但書中的內容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什麼都沒有留下,這樣有什麼用?

成年人的世界裡,閱讀本來就是帶著一些“功利性”的,要麼為了學習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知識領域,要麼是想盡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如果不帶著目的去閱讀,就算你讀了很多的書,積累了很多的知識,但是實際上還是沒有徹底掌握書中的內容。

不帶著目的的讀書,可能留在你記憶裡的就只剩下你當時看書時那個閒適的下午和咖啡了。看似獲得了大量的知識,看似讀了很多的書,卻並沒有為自己讀書設定一個目標,一個可以將書中的內容付諸行動的目標,這樣只不過是“空讀書”罷了。

怎麼樣改變這種狀況呢?我推薦你看幾本關於閱讀類的書。我最近剛好在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也是一本通俗易懂又容易操作的書。一個小時不到就能看完了,你看過之後,一定會有觸動。

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就非常詳細地說清楚了要如何記住所讀過的書。

當然了,怎麼樣看書其實也是有講究的。不是隨手拿起一本身邊的書就開始閱讀,而是想好,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打發時間,消遣,還是為了獲得信息,得到知識?這個搞清楚之後再開始讀書。首先先瀏覽序言,目錄和後記,掌握整本書的概要和大致情況,然後再根據你的目的去挑選你需要的信息。

其次要做讀書筆記。推薦使用思維導圖,思維導圖能夠很清楚地把我們頭腦中正在思考的內容,以可視化的圖形呈現出來,對於我們理解書本內容非常的有用。手繪也可以,用app也可以,看自己喜好。

然後你要重讀。讀書也可以,筆記也可以,或者書上你標記的重點也可以。這樣是為了更好的記憶書中的內容。根據二八定律,選擇自己想要的信息內容反覆閱讀。主要抓住重點就可以來。

最後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更好的記住書中的內容。1⃣️記憶法。市面上有很多關於記憶法的方法,比如利用身體部位,空間位置,創建聯想,聯繫記憶,首字速記,編成故事等等來輔助記憶。

2⃣️有意識地輸出。說出來和寫出來。想象你要向他人複述你所閱讀的內容,或者在博客,公眾號,知乎,豆瓣等平臺上總結書的內容介紹給別人。這個方法很好用,能促使我們更好的吸收和記住所讀過的內容。

3⃣️實際行動。看完書之後,你能想到能馬上做出的改變是什麼,把書上的內容聯繫實際,用起來,這樣也能讓印象更深刻。比如說你剛看了一本學習做ppt的書,那你馬上就動手去做一個ppt;或者你像我一樣看了一些閱讀類的書,那你馬上就把這些建議用起來,去時間,去驗證。

如果你都能按照上面的這幾條建議去做,我想信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看到改變的。以後朋友問你看過什麼書,主要說了什麼,你就可以自信滿滿說出個一二三來了。

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去看我寫的文章,或者直接把這本書買來看看。


黃藝釗


我現在就“怎麼辦”三個字來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你要知道,遺忘是必然的,這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

其次,如果是自己的書,就可以讀到哪把感受寫到書上。一兩句話就可以了。

第三, 寫讀後感。總之就是把自己讀這本書的整體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在筆記本上寫,也可以在網絡平臺記錄。

第四,可以嘗試說給別人聽。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費曼學習法。

漸漸的,你自己把學到的東西,在腦子裡複習了好幾遍。很久之後,翻看自己的讀書筆記,好像又回憶起當時的感受了。

這樣,記憶就被反覆加固,也就不容易忘記了。



安安靜靜13141221


好書是要經常讀的,而非只讀一遍。總是這樣的,比如四大名著,每一次讀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對於文學的認識也一點點深刻起來。所以,你所謂的讀書怕忘記,只有兩種解釋:

第一☝️你對讀書並不是很感興趣。造成這種局面可能是因為你沒找到興趣所在,讀書漫無目的,沒有方向,不能和作者的情緒產生共鳴,從而容易迷失在你讀過的書裡。你被迫讀書或者只為附庸風雅,所以讀起書來不疼不癢,寡淡無味。

第二✌️你沒找到正確的讀書方法。你可能追求了讀書的速度,而忽略了質量。建議你採用多種方式讀書,一邊讀一遍批註,讀完做心得體會。隔段時間再讀可能又有新的體會。多結合你的生活實際將讀書體會寫成隨筆或散文形式。這樣才是深度的有效的閱讀。

總之,我們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那樣就成了書呆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找到喜歡的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才是一個真正會讀書的人。


焦點1號


讀過的書會忘記,這基本上是所有人的共性。背得再熟的古詩文,英語單詞等,一旦不用了,就會忘掉,這是很正常的。

既然讀過的書會忘記,那麼讀書會給我帶來什麼呢?

首先,讀書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在學習知識。很多年後,我們不記得某一階段學習了什麼知識,但是每一階段的學習,都是我們能獲得更多知識的基礎。

然後,讀書可以解決我們的困惑。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惑。對於難解的問題,讀書可以幫助我們答案。書籍,浩瀚如煙海,你所碰到的很多問題,書裡都可以找到答案。

最後,讀書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腹有詩書氣自華,你不記得你讀過的書裡的具體內容,但是你讀過的書會體現在你的舉手投足和一言一語中。讀書,也是最高級的化妝,一個讀過很多書的女人,自帶優雅。





慢拾光談教育


我覺得讀過的書肯定會忘記的,因為我們的記憶力是有限,我們是人又不是電腦。

對於這件事首先要明確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那麼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呢?肯定是想通過這本書獲得什麼是吧?我覺得讀書的重點是不是記住書中的內容,而是你是否能從書中獲得你想要的收穫,這點明確了,你就不在糾結是否能記住書中內容。

所以讀書如何從書中獲得自己想要的?

1.精華記錄,根據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把書中的精華部分擇錄下來,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多記精華是非常幫助記憶的,想要記住某一類內容,一定要多做重複多次,所以把精華記錄下來,以後複習多次,加深記憶,所以複習不是書本而是筆記精華。

2.我說下我的讀書習慣

我自己也是一個記憶力特別不好的人,很多事情都很重要,記得要做的重要事,我轉眼就忘記了,而且我也不習慣記筆記,我記得記筆記太耗時間,我是如何做的呢?

我是喜歡拍照,什麼意思?我就是在讀書過程中讀到精華部分,我就把這部分拍照下來,以後我就經常重複看拍照的照片,重複看這些內容,加深記憶,然後能下來,用出來。

總結下:就是明確自己讀這本書的意義,就是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還有就是用些技巧輔助自己記憶精華內容,不糾結是否能全部記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