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有一个经典片段: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为了帮助他,不浪费他的数学天赋,麻省理工的老师请了很多心理学专家为威尔做辅导,但是威尔十分抗拒,专家们都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的时候,心理学教授尚恩用他独特的方式打开了威尔的心房。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被心理学教授那句“孩子,这不是你的错”深深打动, 我开始怀疑: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

教授那句语调轻柔的“我知道的不多”,当头棒喝,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懂很多,比孩子更了解这个世界,更懂得如何生活,但真的是这样吗?

看着我的女儿一天天成长,她的视角常常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我看到汽车,她却喜欢去研究车轮和车牌;我看到了澡盆,她却去抠我一直没发现的隐藏标签。

“孩子,这不是你的错”------教授的真诚和耐心,他的语言、表情等都能让人感觉到真诚,正是因为这份真诚和耐心,才有机会等到威尔的心理发生转变,最后获得信任被全然接纳,打开心扉。也许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太着急了,没有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有时候甚至太过重视某个问题,太把一些生活小事当做大问题发作在孩子身上,这种焦虑反而给孩子施加了不必要的压力。

屏幕前的你呢,你懂你的孩子吗?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认可孩子的感受

我常常思考:如何通过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的?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如果你站在我的鞋子里。

意思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父母不但要用心听,而且还要站在孩子的鞋子里,去听不加任何评判的剧情,这才是“认可”。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无数研究表明,如果你跟对方的互动和反馈是有爱的,有同情心的,他们就会感到持久的愉悦,同时以更加开放和真诚的态度对待你和你们的关系。

当我们去共情(我的上一篇文章讲过)“看到'孩子感受的时候,不是为了让孩子的感受好起来,而是让孩子知道:我和你站在一起,我们一起面对这个不好的感受。

假设一个关于孩子的情景,大家设身处地的自己去体会,假设是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案例1】

我今天第一天上幼儿园,老师让我们回答是感到开心、害怕、难过、生气的哪一种情绪。

这个时候有人会选择害怕,有人选择开心,这说明什么?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独特的感受。

在同一个情景里选择害怕和选择开心的人谁对谁错?嗯,是的,没有对错,只有感受。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感受没有对错,都应该被认可,当我们认可孩子的感受时,其实就等于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奠定了安定和信赖的基础,不管孩子是兴奋、欢喜还是伤心、失望,认同孩子的感受就等于是在告诉他:你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我尊重你的感受。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写到过一段对儿子安德烈说的话,深深打动过我。

当时18岁的安德烈失恋了,而且在学校还与老师相处得不愉快,他给妈妈写信,描述完自己糟糕的现状后,马上改口说其实也不是什么真正严重的事情,而且半嘲讽地说:“我的这些倾诉会不会让你觉得像是好莱坞的巨星们在抱怨钱太多,太有名,所以生活很惨。”

龙应台是怎么回应的呢?

她说:“我们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更大或者更多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但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的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的,很痛。”

你看,多么棒的回应。我相信龙应台在那个时候是完完全全跟孩子站在一起的,她从心里认可了孩子的感受。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认可”的意思就是:是的,你的感受是独特的,正常的反应,是没有错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如果龙应台这样跟安德烈说:“你很难过吧,但是那些真的没什么好难过的,你多出去走走就好了。”对安德烈来说,应该会觉得更加难过和不被理解吧。

孩子的感受被否认会让孩子觉得困惑和愤怒,觉得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进而形成一些模式:我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我不要去相信自己的感受。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做的事情就是要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我们总是想着赶紧把这些所谓的不好的念头和情绪给消灭掉,让孩子站起来、好起来,成年人常常会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啊。

我不否认说这些话的时候父母的心意,他们是想要孩子好,说这些话是以自己的目标为中心的,典型的“我都是为你好”,可是对方要的是什么呢?

就像你想让孩子吃苹果,这个想法是可以继续坚持的,但前提是你承认:孩子不喜欢苹果的味道。他觉得不喜欢,真的就是不喜欢。这个态度特别重要。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实,这种态度是促进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态度,尤其在心理咨询中,被认为是咨询产生效果的核心要素。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亲子沟通里最大的误区

【案例2】

我和女儿小海螺的真实场景:

妈妈:海螺,你怎么啦,怎么哭了?

小海螺(哭):刚刚摔了一跤,脚脚痛痛······

妈妈:让妈妈看看……好了好了,妈妈呼呼就不痛了。

摔在孩子身上,痛在自己心里。我说“不痛了”,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点。但是光我自己好受了,孩子还是痛啊。我后来反思才意识到这其实是安慰。

【案例3】

孩子在家玩玩具突然大哭起来,你发现原来他自己把玩具弄坏了,你安抚说没事,明天再买一个新的就好啦,结果他的感受并没有更好,反而哭得更伤心。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还反应不过来,为什么啊?其实这就是我在【案例2】中踩过的误区,它不是真正的共情,而是安慰。这种方式是我们最常用的方式,有一些感受,一时半会儿在现实当中是没有办法解除的,那安慰就是在尝试否认这种感受。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我们去看望一个病人,如果他生的是小病,他感觉到痛,我们会比较容易共情。但如果是得了绝症的人,我们反而会手足无措。


对方说:“我现在看着是不是很虚弱。”

你说:“没有啊,我看你今天气色还不错。”

对方说:“我觉得我好不了了。”

你就会说:“哎呀不会,不要胡思乱想。好好休息,过几天就好了。”

这就是安慰。这些话说出来,你自己都不信,但你很难不那么说。

记住,这种方式只会让你自己好受一点,是帮不了对方的。对方只会觉得没有人理解他,但是那些痛苦还在他身上,他只能自己一个人消化。

如果有一个人陪着他,听他讲,理解他处在痛苦绝望的感受中,虽然并不能直接帮他解决问题,但多少会起到一点支持和陪伴的作用,让他觉得没有那么孤独,这就是共情

共情很难,你必须眼睁睁地跟对方的不舒服在一起。

就像刚才的【案例2】,共情的说法是这样的:

妈妈:海螺,你怎么啦,怎么哭了?

小海螺(哭):刚刚摔了一跤,脚脚痛痛······

妈妈:让妈妈看看……摔到这里了是不是?一定很痛。

我发现,这么说完以后,女儿哭得就没那么厉害了。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痛苦被看到了。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有一些家长可能还会有顾虑,觉得这种说话方式,会不会是强化孩子的负面感受,让孩子变得更敏感,更娇气?有一些负面感受是不是直接忽略更好?

【案例4】

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孩子: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好紧张啊。

爸爸:这有什么好紧张的?他们又不会吃了你。勇敢一点!

孩子:我知道,但我就是很紧张啊。

父母也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强大。在成年人看来,也许孩子现在的感受真的不值得小题大做。

但是你毕竟没办法替代孩子。他自己的路,只能靠自己来走。

他现在感觉到的困扰,不会因为大人说“没必要”就消失。孩子需要自己去寻找办法。

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让他学会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自我负责”的前提,也是共情。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们先共情,承认他的感受很不舒服。在此基础上问他:不舒服,你打算怎么办?

这就变成了一种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跟直接否认负面感受相比,它反而会促使孩子变得更独立。

就像刚才的【案例4】

孩子: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好紧张啊。

爸爸:每个人第一次都会紧张的。不如,想一想紧张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

孩子:我会对自己说,怕什么,他们又不会吃了你!

爸爸:好办法!来,大声对自己说一遍

你看,原本听不进去的建议,现在孩子自己反而想到了。

沟通并不是承认感受就好了,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思考,接下来我们怎么去应对这个感受,跟直接否认相比反而我们去承认它,然后去应对它,在这样的传递中,孩子得以体验自己的情绪,并确认自己被理解。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一旦知道自己已被“看见”,情绪就会慢慢地淌走了。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我们推着他往前走。我们“看到”他,他自己就愿意往前走了。

从小,听到爸妈最多的话就是:“别怕”、“勇敢点”、“没事啦”,当时隐隐觉得挫败,但却不知这挫败来自于感受被否认。

你是否也脱口而出这些不是很恰当的回答呢?这些并没有让孩子更加外向、勇敢和专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口而出十几次的话,其实就是亲子沟通中最大的误区。

在亲子沟通中,最大的问题是:你不觉得它们是问题!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一个儿童教育专家小巫,在她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里提到和儿子的一次沟通:

【案例5】

她的儿子叫Sam。有一天出去玩,买回来三条漂亮的金鱼,特别宝贝,不脱外衣,不喝水就嚷嚷着要给鱼吃饭。妈妈已经提前提醒过他,金鱼不知道饱,会把自己撑死,Sam还是很兴奋地一个劲儿地喂,还用手去抓他们。果不其然,有只红金鱼死了,Sam伤心得撕心裂肺地哭。


爸爸走过来说:“谁让你使劲玩,妈妈不是告诉你这样鱼会死吗?”听到爸爸的话,Sam哭得更伤心了。


看看妈妈是怎么做的:她先把Sam抱在怀里,对爸爸说:“不要说他了,这么漂亮的鱼死了多令人难过啊,允许他伤心一会儿吧。”


后来Sam好好哭了一场后,自己又想到了给阿姨打电话的方式,让自己的感受好一点。

你看,在妈妈的帮助下,弄清自我的情绪之后,他开始能够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了。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Sam爸爸的反应可能就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会忍不住批判,有点儿“说了你不听,现在自食其果了吧”这样的感觉。Sam听到这样的话会觉得自己被批判了,自己犯了错,所以Sam听到后哭的更伤心了。

还记得妈妈是怎么说的吗?她先是说“这么漂亮的鱼死了”,这是在描述发生的事情,第二句“多令人难过啊”,这是在描述孩子的感受“让他好好伤心一会儿吧”,这是在承认孩子的感受

这就是共情式沟通的方式:

描述对方的问题+给对方的情绪命名+确认对方的感受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温馨小贴士:

有些妈妈会说:“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对方的情绪,而且孩子还小,不会说也说不清楚……”

其实这样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大胆的承认自己不知道他的情绪,主动询问对方是不是可以告诉自己。

比如“我不知道你怎么了,但是我很关心你,你可以说说吗?”哪怕不能在第一时间很准确地判断孩子的感受,至少让他知道他的任何情绪在你这里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不会让孩子独自面对,而是同他站在一起。

也有人问我,海螺才两岁,跟她聊这些,她懂吗?

我并不确定她有没有完全懂,我唯一知道的是,由于从来没有人跟我聊这些,我有过漫长而艰难的日子,那些日子表面上看上去并无异样。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曾惊心动魄,翻山越岭,而世界一无所知,幽影无声。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承认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