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明心见性?看到想到未必是真,又如何去确定?

ERBInmsl


明心见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什么是“性”,什么是心?心是念头 想法 思想 观念,念头 想法 思想 观念是怎么产生的?根尘相接就生心,如眼睛看见花,眼睛是眼根,花是色尘,这是牡丹花,真好看,这就是心,好看的心,看见大便,真恶心,这也是心,恶心;耳根触声尘也生心,耳朵听到好听的音乐,真好听,这也是心,好听的心,耳朵听到骂自己的声,就生烦恼 生气,这是烦恼的心 生气的心;六根接触六尘时时生心,生无量无边的心;意根触法尘也生心,有时我们独处 或夜深人静时,想着过去的人事物,也在生无量无边的心 内心在翻腾。

这是大概说一下心,明心见性,首先明白了什么是心,再来见性,见性比明心更深,也更难。怎么来见性?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性,性是真正的自己,自性不是六根 ,不是六尘, 也不是六识,也不在第七识里,也不在第八识上,也就是我们看不见它,听不着它,鼻子闻不到它,舌头也尝不到它,身体也感触不到它,意根也思维想象不到它,第八识也不是它,那他在哪?自性又无处不在 无处不是,看的是它,听声音的是它,闻香臭味的是它,尝苦辣酸甜味的是它,感知冷暖的是它,能起种种的想念 能思考 思维的是它,处处是又处处不是,因为自性无形无相,所以只能悟,无法言说 文字也无法阐述,思维想象也无法捕捉。






慈航11


“明心见性”,“心”是能见的智慧,“性”是所见的万物本质,这个“见”不是用眼睛看,是一种智慧上的体验,所以“明心见性”说白了就是找到真正的智慧,彻察万物的本质,我们平时见到的并不是万物之“性”,而是万物的表相,所以常常被自己欺骗,而“明心见性”就是对这种情况的根本改观,从迷惑中醒悟,不再受骗,所以在禅宗,“明心见性”也叫“开悟”。

不明真心,亲见也未必是真。

我们为什么要“明心”?因为现在这个“心”不是真心,而是虚妄心,所以真遇上事未必管用,看事也未必准。其实这事大家早就知道,所以科学上才产生了什么“模糊学”、“概率学”等学科,来弥补“心”的不足。


遇到什么情况,如果凭经验断不出来,那就用概率学算一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事大概齐是怎么回事,失误率有多少,准确率是多少,往那一摆,少数服从多数,就这么定了,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大家承担,因为尽了人事,剩下的就是各安天命了,这就是我们目前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来决策断事,所以也没感觉出有什么不方便,用一句俗话来讲,就是“要干事就要付出代价”,或者说“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等等等等,为什么我们习惯于默许这些“代价”和“风险”呢?说白了就是“心”不够用嘛。

如果我们的“心”够用,一件事摆过来,有多少阻碍,能不能成功?我们心里清清楚楚的话,那就不存在失败,百分百的都会成功,这样的话,什么这个“学”那个“学”的,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相反,如果“心”没有改观,那么即使亲眼所见,也未必是真,失误照样存在。

真心一明,万物本性自然见。

那什么是“真心”?它和我们这个虚妄心又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两个心是同一个东西,并不是说在虚妄心之外还另外有一个叫做真心的心,不是这样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好比是一面镜子,上面落满了灰尘,我们却无动于衷,从来不去擦拭,所以灰尘越积越厚,最后照出来的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真切了。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把镜子上的灰尘擦掉,那么镜子的照物功能就恢复如初了。

所以有位禅师就曾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这个说法就是这样来的,他后面讲要“勤勤来拂拭,莫让惹尘埃。”这和我们上面讲的是一样的。

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应该怎么办呢?介绍到这里,相信答案已经有了,就是要想办法擦去心中的尘埃,把它光洁明亮的原貌呈现出来,这个就叫“明心”,心镜明了,照出来的物当然就会非常逼真,我们再也不用去计算概率了,也永远不会再有失误了,这就叫“见性”。

只是我们的内心蒙尘时间太长,尘埃积的太厚,擦拭起来确实不容易,这些尘埃,其实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各种烦恼,这些烦恼牵动着我们的诸多情绪,它就象是孙悟空的金箍棒,一直在我们内心不停的搅动,把我们的心搅的象一锅浑浊的开水,一刻也不得安宁。

参禅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擦试心镜的过程,想办法让心安静下来,不再被搅动,当然这里也需要一定的方法,而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方法上也需要调整,这就象是医生看病一样,不同的病人,需要开出不同的药方,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痊愈。

总之

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确的认知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才能完成对世界正确的改造,认知世界的是人,改造世界的也是人,所以人是第一因素,而主导人们思想的是心,而引发各种行为的也是心,这样看来,心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明白了这个,我们也就找到了着力点,只要由这个点切进去,一切问题的圆满解决,也就指日可待了。


澡雪堂主谈国学


明心,就好比你通过学习光学物理,明白了你所见到的周围物体都有光的存在,但你却看不到光的存在,只是根据光学原理,而断定有光的存在。

见性,就好比借助光学仪器,让你看到周围物体反射的光线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借助光学仪器只能短暂的看到光线的存在,而明心见性后如果能不断的觉受到心性的存在而不会退失,这也就是标准意义上的明心见性。

如果没有明心,既是你偶尔见到心性的存在,你也不会认识,比如你偶尔见到太阳、镜子、水面上的光线,你也不认识这个亮点就是光,更不会认为只要看见的物体都有光,更不会在见到周围物体的同时也能一直看到这些物体的光。

如果没有见性,既是你明白心性一直存在,你也不会“见到”,好比你虽然明白所看到的一切物体都有反射的光,但你也无法看到周围一切物体的光,更无法一直看到周围物体的光。

所以,明心见性也就是让你推断出必定有心性的存在,而且达到不断的觉受到心性的存在而不会退转的状态。


万法辉舞现心照


答题:

(1)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说:當一个修行人悟得、了知自心本性時,自心本性便会自然的显现。

明心见性是指开悟,即悟道;但虽悟得还没有证得,即证道。

明心与见性是一,心与性是一,即心性。是一不是二。

明心见性:见(xi an )读四声(现音),對于字的认知不同,则谬之毫厘,差之千里。

(2)实修实证

明心见性是通过修行悟道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证道。例如: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悟道(即明心见性),後听五祖大师所嘱,一路南逃;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在岭南的猎人队里,修行了15年并证道,即证悟了空性。明心见性即心性即空性。禅宗讲不立文字,即在师父指导下注重实修。

(3)看到想到的未必是真,又如何去确定?

眼睛看到的是有局限的,比如说只能看见白天看不见黑夜;一元硬币,看见前面的同時则看不到背面。當看东西時就动了眼根了,當想问题時便动了意根,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悟道要到心死時,即所谓狂心歇息,六根清净心清净。明心见性是靠修行得来的,唯有实修实证才能得到,所谓得到是不得而得。

所以说看到想到未必是真,也不需要你确定什么。开悟的人不会告诉你他开悟了,如果谁说他自己开悟了,大多是在骗人。修行是自己的事,冷暖自知。

总结

如果不去实修实证,仅依靠语言文字去解释明心见性;即以有爲的心,想要了解無爲的法是不可能的,是与明心见性背道而驰的。

一切有爲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以上个人观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互帮互學。


南山有仙


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但随着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历史的演进,儒释道的融合进一步加剧,原先的大乘佛教的教义受到了本土化冲击和温良改造,形成新的宗教方式,就是禅宗!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对国人的三观塑造、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禅宗有其个性化的属性,在日常交流中,不立文字,全凭顿悟,这是禅师和弟子们与世界对接,内心关照的方式。
当然,明心见性,只是修道者一种认识自然,体悟自身的一种机制模式,内含禅机,惟寥寥数语难解,与我而言,只是谈谈个人浅见。

“见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常人观察万物的直接方式,以眼见为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我们的生活似乎都是契合规律,以为就此观察到真相,其实未必。凭借肉眼和感官去体观周遭,得到的是事物的“像”,这显然是初级的认知,以物证物,但从未来鉴赏力的提升,这是识别的基础,首先获得有了最初的印象,这是人生格物致知第一层境界,因此才有后来的内心返照!


“见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个人的成长,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审美和鉴定力,他(她)的看法有了个人意识,于是便有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感慨,和山河大地的对照里,有了相互拟人的人格化,将人的气质和意志,以托物咏志来表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皆有此路数。山水寄怀,花鸟幽情,直至物我两忘之境地!这是人生认识力进阶,属提拔气局的第二层境界!


“见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诚然,人生到了第二节节点的认知,实属不易!当然,世上总有高人,洞察万象,泰然处之。能腾挪,能释怀,能舍得,能放下。不纠结,不嗔痴,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见山仍然是山,观水依旧为水,事物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一切生灭,浮沉,顺逆,都已通透。无为而有为,一派天真。此时心已澄澈,月华光满,圆融无迹!

人一生都在修行,都在寻找更好的自己。多读书,看古籍,自然为镜,先哲为师,不忘初心,勇于精进,个人的思辨力和见地都会提升。以上陋见和诸君共勉!欢迎多提意见,共同提高!

(#泛文化写作营#)


老胡看视界


仁清法师:明心见性是见的什么性?

空性!空性有两种:第一种是人空。第二种是法空。

刚才讲到心嘛,我们先讲人,人是怎么组成的?人是五蕴色身加心。我们说人不太恰当,狗也有啊。叫‘补特伽罗’也叫有情众生。

补特伽罗有情众生是个什么?有情众生是五蕴色身加心,色、受、想、行、识,加心,五蕴色身加心识,这是个补特伽罗,也叫有情众生的完整的组成。这是讲的人我们以人为代表。

那么法呢?人空法空,人我法我。人空法空,人也空法也空,明心见性是见的什么性?见的法的空性,见的人的空性,见的空性!所以它叫开悟。

开悟就是见真。真是个什么东西?本来面目。万事万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性。所以说,法也空,人也空。

——摘自仁清法师《成佛的法华》

更多请搜“仁清法师”


心是莲花开


凡是喜欢讲明心见性的人,都是弥勒的弟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都将在弥勒佛的龙华三会中得度。


国产大推力火箭9908


谢谢敫请!我是个标准凡夫,还没开悟,故不敢妄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一大事,这里只谈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心和性是一体的,见性若从情的份上去理解比较容易懂,我们知道每一位佛菩萨圣号前面都有“大慈大悲"四字,大家称某某人有“菩萨心肠",儒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佛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有称一些人做事“没人性”,比如一些“落井下石"的人。

如果你抚养过子女,你可能更容易体会到什么是佛性,经言:“家有菩萨两尊,懊悔世人不识”。

这是我对如何见性方面的理解。

如何明白自己的心?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大乘百法明门论》,这本书里面讲到人有“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了解了这些知识,对我们明心见性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是位爱好修行的佛子,建议你下功夫去读诵《六祖坛经》丶《金刚经》丶《顿悟入道要门论》。这三本佛书,除《金刚经》比较难懂之外,其它两部是可以看懂的,说不定你看了书中的片言只语触发了宿因之记忆,立可顿悟成佛了呢!

即此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如是云水


明心見性是得大药产黄芽的情景,得姹女見颜如玉的感受,修练者没到这个程度当然不会理解。道家之所以把过程,真实之情景用比喻来传世,只是为了使真正修练到这个结段时做为印证。如果不用比喻而说实情,反被一些人去幻想而成妄,走火入魔。遗害愿修真之士。可見古圣贤真用心良苦。没修练到明心见性的程度是不会理解的。


用户7416400958451


明心见性就是字面意思,不要想复杂了。

可以是名词,“明心”即所显化世间一切相。因为被显化出来了,所以叫“明心”。“心是工画师,能画诸世间”。“见性”就是能显化一切相的生命属性,也叫“觉性”。当下即是。不要试图在概念上理解,应该在生命上通达。

这个词也可以是动词,“明”是明白,有照亮的含义。就像一个故事被文字传达了出来,被语言诵读了出来。而客观现实被我们的生命感应了出来。这就是明心,所以平常心是道。“见”是发现,即能够产生反应。说的通俗点就是我们的大脑可以模拟现实环境的场景。这个模拟态就像书上的文字一样是对现实的抽象化描述。就像数学模型,我们通过数值的变化推断出现实的样子。所以说“所见相变化,能见性不变”。这个“能见”性,就是“见性”。

理智的想想,封闭在头骨里的脑子能被光线照射到吗?所以我们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声音其本质是什么?它们是生命对环境振动频率的反应和模拟。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颜色是不同光波频率被人体器官觉受后的呈现。我们的眼睛就是接受信号的天线,大脑就是解读信息的处理器。虽然最终呈现出来的就像屏幕上的虚拟现实,但这就是生命感知环境的方式,没有例外。所以你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看待世界的方式。透过表象看到实质。还原生命的真实,平等对待每一个心念。包括冷热轻重,软硬涩滑,明暗动静……等等感受,以及苦乐悲喜,烦恼纠结,畅快淋漓……等等认知。这些都是对现实的反应但不是现实本身,虽然所见是虚妄的,但是却是实用的,只看我们怎么用。

24小时后删除,请勿着于文字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