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辛酉政變,咸豐皇帝顧命大臣肅順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鰲拜?

穿越歷史君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題主的問題很有想象力,假如沒有辛酉政變,肅順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鰲拜,我認為有這種可能,咱們開看看著八個顧命大臣分別是誰,他們分別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這八人中,四位是宗室貴族,分別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其中載垣是怡親王允祥之後,到咸豐朝權勢滔天,端華和肅順是鄭親王之後,也是權臣,這三人相互勾結,相互依附,其中肅順的個人能力更強一些,而景壽是乾隆時以軍功進封貴族,而其餘的四人是軍機大臣,都是依附於肅順他們的,團體,其中杜翰是咸豐老師杜受田之子。而其他的勢力,也有兩個,一個是帝后實力,就是皇帝同治帝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咸豐定的是兩股勢力聯合執政,當時兩種勢力矛盾很大的,肅順不把兩宮太后放在眼裡,而第三股勢力是道光的親兒子,主要是咸豐的競爭者,恭親王,現在恭親王才三十來歲,年富力強。還有他的弟弟,醇親王,這就形成了皇弟勢力,但是沒有實權,如果沒有辛酉政變,兩宮太后沒有聯合皇弟勢力,很可能肅順發展成鰲拜那樣。不過時間也不會太長,因為慈禧太后和恭親王都不是安分的人,也都是權利慾望極強的人,即使有沒有辛酉政變也會有甲子政變,或者其他年份的政變,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鼎玉軒轅


不會,肅順和鰲拜完全不同,戰績軍功方面鰲拜可以甩肅順好幾條街,而政治抱負方面肅順那比鰲拜又強多了。

鰲拜是完全靠自己的軍功打上來的,鰲拜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均有戰績。之後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正因為如此,其在朝廷中的地位相當穩固,即使是被康熙囚死之後,康熙五十二年(1713),念其舊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時期,賜予祭葬,復一等公,加封號“超武”,世襲罔替。乾隆四十五年(1780),追覆鰲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

肅順呢,能上位更多的是因為咸豐帝的信任,而不是其實際的功績。在咸豐帝即位後,肅順升任內閣學士,兼任副都統、護軍統領、鑾儀使。咸豐三年正月肅順授正黃旗蒙古副都統,二月署理蜜輿使,九月署理正紅旗護軍都統。咸豐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衛,遷工部侍郎,隨後在禮部和戶部也曾有過任職。以後幾月連得升遷,四月署理正紅旗滿洲副都統,授工部右侍郎,六月派充練兵翼長,閏七月調補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十月授禮部左侍郎,十二月署理鑲白旗護軍統領。咸豐七年(1857年),肅順被擢升為左都御史,仍然兼任都統職務,同年七月,肅順授正紅旗漢軍都統,八月晉理藩院尚書,九月遷禮部尚書管理理藩院事務,十月充大考翻譯翰詹閱卷大臣,十二月遷戶部尚書。咸豐八年(1858年),調禮部尚書,仍管理籓院事,隨後又調回戶部任職。這種升遷速度很是罕見。肅順在朝中的地位更多的是依賴於咸豐帝的。

還有一點就是,肅順本人是有政治抱負的,希望可以挽救清朝,肅順認為必須重用有能力的漢族官僚,才有可能度過重重難關。決心重用漢士,暗助曾公(曾國藩)。所以肅順不大可能成為鰲拜那樣的權臣。


楓葉0829


辛酉政變可以說是清朝晚年間最重要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鬥爭,這場政變最終以八位顧命大臣失敗,兩宮垂簾聽政,恭親王輔政告終。當然失敗者以肅順為首的八位大臣下場也十分慘烈,不過有人提出假如沒有發生辛酉政變,顧命大臣肅順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鰲拜,不過這件事情其實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咸豐皇帝留下的政治格局並不完全是八位大臣做出決斷權,而是八位大臣制定政策,兩宮太后做決斷。也就是說八位大臣也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他們來決定,還會有兩宮太后來牽制他們,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八大臣的權力。不過從慈禧那麼急於發動政變來看,二者之間的矛盾想必由來已久,所以咸豐的安排很可能是故意製造矛盾來互相牽制雙方。

第二是八大臣內部互相牽制,為了防止鰲拜那樣的權臣再次出現,他在設置顧命大臣時特意選擇了八個人,其中有自己最親信的肅順,也有宗親貴族加以牽制,八大臣之間也有一定的矛盾與分歧,從而達到互相制衡的目的,防止肅順一人獨大出現總攬朝政的局面。

第三是個人覺得肅順的野心並沒有那麼大,並且政治能力並不是分突出,所以說其實此人總攬朝政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他與兩宮太后的矛盾的確很大,這也導致了他後來的悲慘命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了。


湖南小夥小唐


辛酉政變可以說是清朝晚年間最重要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鬥爭,這場政變最終以八位顧命大臣失敗,兩宮垂簾聽政,恭親王輔政告終。當然失敗者以肅順為首的八位大臣下場也十分慘烈,不過有人提出如果辛酉政變沒有發生,肅順也會謀權篡位,不過這件事情其實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咸豐皇帝留下的政治格局並不完全是八位大臣做出決斷權,而是八位大臣制定政策,兩宮太后做決斷。也就是說八位大臣也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他們來決定,還會有兩宮太后來牽制他們,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八大臣的權力。不過從慈禧那麼急於發動政變來看,二者之間的矛盾想必由來已久,所以咸豐的安排很可能是故意製造矛盾來互相牽制雙方。、

第二是八大臣內部互相牽制,

為了防止多爾袞、鰲拜那樣的權臣再次出現,他在設置顧命大臣時特意選擇了八個人,其中有自己最親信的肅順,也有宗親貴族加以牽制,八大臣之間也有一定的矛盾與分歧,從而達到互相制衡的目的,防止肅順一人獨大出現總攬朝政的局面。

第三是個人覺得肅順的野心並沒有那麼大,並且政治能力並不是分突出,所以說其實此人總攬朝政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他與兩宮太后的矛盾的確很大,這也導致了他後來的悲慘命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了。


老李頭有話說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兩點:

一、咸豐帝留下的政治格局有效預防了大臣專權或篡位:咸豐帝臨終前對日後的政治佈局是進行了深思熟慮的,他唯一活下來繼承皇位的兒子實在太弱小了。首先他既要預防出現多爾袞、鰲拜那樣欺凌幼主的權臣專權的情況,其次他還要預防出現呂后臨朝,廢立幼主的現象,所以他制定了八大臣輔政、兩宮太后裁決政治格局,讓其相互鬥爭、相互制衡,從而達到政治上的平衡,確保皇帝的最大利益化。但他確實失算了,因為鬥爭的結果一定不會是和平共處,而註定是你死我活。而不論哪一方勝利,皇帝的權利都會受影響。

二、咸豐帝對顧命八大臣的人選安排頗為巧妙:當年順治帝即位後,肅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不久多爾袞就排擠掉了濟爾哈朗,獨自專權。而康熙即位後,輔政的四大臣在資歷最高的索尼去世後,鰲拜處理了蘇克沙哈,拉攏了遏必隆,從而專權秉政。咸豐帝對此是深有考慮的,他既讓他寵信的肅順進去輔政八大臣中,但為了防止肅順一人獨大,又選擇了近枝宗室親王載垣和遠枝宗室端華,同時還有額駙景壽,讓八大臣內部既有合作又盤枝錯節,相互鬥爭,互不統屬,從而都效忠皇帝。這樣就杜絕了肅順的不臣之心。

以上的兩點可以有效的杜絕了肅順企圖架空皇帝、獨裁專權的可能,但是事情的最終發展卻實是咸豐皇帝始料不及的,皇權沒有落在權臣的手裡,反而落到了母后手中,清朝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女主臨朝,垂簾聽政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