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順治沒有死,鰲拜敢不敢架空順治做權臣?

魏武帝曹公


國賴長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防止皇帝幼小而被權臣掌握國家政權,因而在帝 位的傳承問題之上,將死的皇帝總是會選擇年紀較大的皇子。但是總有意外發生,清朝前期的康熙就是因為即位太小而被架空,主要還是因為順治皇帝的過早去世給了權臣機會,那麼順治不死,鰲拜敢這樣對順治皇帝做嗎?

從鰲拜年輕時候的經歷決定他的前半生是十分忠心愛新覺羅家族的。

鰲拜的出生因為時間久遠不可考察,但是他的出身的的確確是滿洲貴族,好像是瓜爾佳氏。這個姓氏在清朝的前後期都不簡單。前期出了鰲拜這個權臣,後期出了榮祿這個權臣,被慈禧所重視。

  1. 鰲拜的高貴出身決定他的榮華富貴與愛新覺羅家族精密相聯,他是後金五大臣費英東的兒子,憑藉著自己的赫赫功勳被皇太極封為滿洲第一巴圖魯。因為皇太極的知遇之恩使得鰲拜對皇太極忠心無比。
  2. 皇太極死後的清朝整局動盪不安,本來應該是皇太極長子豪格即位,但是多爾袞的加入使得二派勢力打得難解解分,在這種危急關頭是鰲拜帶領軍隊挾持著多爾袞說必須要立皇太極的子嗣為皇帝,不然就立刻起兵。


  3. 本心支持豪格為帝的鰲拜帶領兩黃旗向豪格表忠心,但是後面由於豪格昏招頻出使得帝位失之交臂,後來雙方約定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皇帝。所以說鰲拜對順治皇帝是有擁立之功的。

多爾袞死後的順治皇帝親政對鰲拜非常好,一手培養鰲拜參與政事。

順治皇帝親政穩定政局之後馬上對多爾袞展開了報復行動,恐怖到把多爾袞的屍體挖出來鞭屍,但同時重視當時支持自己的一幫忠臣。

  1. 鰲拜和索尼的忠心事蹟被順治皇帝知道之後十分感動,把鰲拜視為心腹,經常帶著鰲拜在身邊處理各種政事。
  2. 後面順治皇帝死的時候還把鰲拜任命為託孤大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鰲拜是十分被順治皇帝看重的,而鰲拜當時也是十分忠心順治皇帝,因此不可能做出架空順治皇帝想事情。

順治皇帝比鰲拜年輕三十歲左右,註定了鰲拜沒有機會架空年富力強的天子。

順治朝中能人倍出,還輪不到鰲拜出來控制整個朝廷,架空順治就更不用說了。

  1. 清初的政局是十分複雜的,很多前朝老人和明朝降臣充斥著朝廷。
  2. 多爾袞死後的政治格局更多的是以議政王大臣做主的,濟爾哈朗控制著順治早期的主政方向,明朝降臣在當時更多的是順治皇帝不得不使用來控制滿洲貴族的工具。
  3. 這裡就光說滿洲貴族中的人,就有許多皇太極時代甚至努爾哈赤時代的英雄人物存世,鰲拜在當時只是一個小角色,要做權臣和架空皇帝還輪不到他。
    就是說聖明的君主在位,即使手下人得野心再大也只能隱藏起來,所以鰲拜根本沒有機會架空順治皇帝。

無根樹花正孤


當然不敢!

清前期,一直有“臣強君弱”的情況。但問題在於,順治時期的權臣是多爾袞,而不是鰲拜。

傳說中太后下嫁,就出現在這種背景之下:孝莊下嫁是為了籠絡多爾袞,以保全兒子順治的皇位,以此可見多爾袞的勢力之大,已經完全碾壓小皇帝順治了。

但是,多爾袞最終沒能篡位,並且在死後受到清算,這一派的勢力被掃蕩殆盡。

多爾袞被清算了,順治再弄一個鰲拜出來做權臣?架空自己?順治的智商又不是負數。

順治不僅智商不低,而且有相當的政治手段,只是性格不夠沉穩,比較放縱。他的死(有人說是出家)也與這有關。臨終之時,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輔政。

說是輔政,其實當時的新皇康熙年僅8歲,實在主了不什麼政,朝廷大權掌握在“四大臣”之手。而“四大臣”中,鰲拜的排名是最靠後的。從這個排名,也足以看出鰲拜的勢力,在順治時期,根本算不上數。

鰲拜之所以能夠專權,能夠擊敗另外三位大臣,能夠成為“權臣”,完全是因為康熙的年紀太小。架空順治?哼,他恐怕想都沒敢想過。


棲鴻看紅樓



神一樣的問題啊…鰲拜在康熙時期其實也沒想著造反啊架空康熙,只不過欺負康熙年幼,自己就飄起來罷了。

康熙時期都沒有架空皇帝想法,更不用說順治帝時期。

康熙時期鰲拜擅權的時候,四大輔政大臣中,索尼先是不管然後老死,遏必隆是依附鰲拜,蘇克薩哈是兩白旗的,原來攝政王多爾袞的心腹,所以鰲拜敢打壓,所以鰲拜可以擅權。

而鰲拜能成為輔政大臣可是順治帝指定的,鰲拜的權力就來源於順治帝。

可以說在順治帝時期鰲拜根本沒有像康熙時期那麼優越的政治資本,沒那麼大的權力,所以不能架空順治帝,因為做不到!

更何況人家鰲拜也不是這種人啊!所以不要想這些沒意思的事情了。


宋安之


鰲拜是大清朝康熙時期的輔政大臣,他在皇太極時期便屢建戰功,受到皇太極的重用。後來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他是支持皇太極的皇子豪格繼位。最後在雙方角力的結果下,皇太極6歲的幼子順治帝便登上了皇位。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因為鰲拜曾經支持過豪格而且他又不攀附多爾袞,所以他多次被多爾袞迫害打壓。

後來多爾袞去世後,順治帝親政開始注意到鰲拜,被他對皇太極的忠心所感動,開始重用他。


八月十四日,禮親王代善在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問題,鰲拜與兩黃旗大臣帶兩黃旗精銳軍隊環衛崇政殿,不惜兵戎相見。

在會議爭論不休時,鰲拜與其他忠於皇太極的將領拔劍力爭,要求必須立先帝的兒子,否則威脅兵戎相見,以此來迫使多爾袞不要覬覦皇位。然而豪格為爭位昏招頻出,得罪宗室親王,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由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即位,是為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之所以在臨終之際,將鰲拜列為“輔政四大臣”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鰲拜對自己的絕對忠誠。而鰲拜之所以在康熙朝初期能夠成為獨掌朝政大權的權臣,也是因為赫舍裡·索尼的病逝;蘇克薩哈的被殺;遏必隆對其的依附。

說到底,鰲拜在康熙朝初期對康熙皇帝“皇權”的 挑戰,乃系“旗權”的重新抬頭。而在順治朝時期,“旗權”被順治皇帝予以了卓有成效的絕對性打壓和制約,作為“旗權”的部分代表,鰲拜是絕對無法架空順治皇帝的。


歷史早知道


導讀:作為“滿洲第一勇士”,瓜爾佳·鰲拜乃系“將門虎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最早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為皇太極最為信任的武將。多爾袞病逝之前的鰲拜,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為清朝入關乃至統一中原地區的過程中,立下了絕對不容忽視的巨大貢獻。

清崇德八年,皇太極猝然崩逝於盛京後宮,時任鑲黃旗滿洲高級將領的鰲拜,堅定擁護皇太極正統皇位傳承,支持其皇長子愛新覺羅·豪格繼承皇位而得罪了多爾袞。順治皇帝登基以後,鰲拜遭到了攝政王多爾袞的瘋狂報復,一度被削權孤立。

順治七年十二月,一代梟雄多爾袞病逝於狩獵途中,順治皇帝得以親政,鰲拜才在順治皇帝的信任和恩寵之下,重回權力巔峰。

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臨終,將鰲拜任命為“輔政四大臣”之一,輔助年幼的康熙皇帝處理國政,並在康熙朝迅速成為把持朝政、權傾朝野的所在。


《清史稿·列傳三十六》有載:

鰲拜,瓜爾佳氏,滿州鑲黃旗人,衛齊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壯達從徵,屢有功。天聰八年,授牛錄章京世職,任甲喇額真。

在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中,最初分為三等管理等級,分別為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

也就是說,早在天聰年間,鰲拜就以軍功成為了八旗軍隊中的中層將領——甲喇額真。

崇德八年,鰲拜升任三等昂邦章京,成為鑲黃旗滿洲的高級將領,並在皇太極駕崩以後,憑藉著手中掌握的武裝力量,堅定擁護愛新覺羅·豪格繼位,和多爾袞形成了水火之勢。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以後,對鰲拜進行了報復:

五年,坐事,奪世職。又以貝子屯齊訐告謀立肅親王,私結盟誓,論死,詔宥之,罰錢自贖。是年,率兵駐防大同,擊叛鎮姜瓖,迭敗之,克孝義。七年,復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病逝於狩獵途中,順治皇帝得以親政,鰲拜才逐步脫離了政治厄運,重回權力中心。

《清史稿·列傳三十六》對於鰲拜在順治朝的權勢和地位,記載較為簡單:

世祖親政,授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予世襲。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由此來看,鰲拜在順治皇帝親政以後,很快成為正一品,擁有實權的正國級幹部,位極人臣,實力不容小覷。

鰲拜能在康熙朝初期迅速成為把持朝政大權,權勢凌駕於康熙皇帝之上的實力派人物,說明其在順治朝也擁有著絕對不容忽視的政治資源和武裝力量。

那麼,如果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沒死,鰲拜敢不敢像對待康熙皇帝一樣,架空順治皇帝成為把持朝政的權臣呢?

本文就以順治朝的朝臣分佈和權力掌握出發,對上述問題進行詳細論述!

對於鰲拜而言,敢不敢架空順治皇帝,必須先看下鰲拜在當時對朝政大權以及武裝力量的掌握情況。

八旗武裝

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以後,順治皇帝將八旗的執掌情況進行了充分安排,具體情況如下:

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由順治皇帝親自掌管;

鑲白旗,由愛新覺羅·富綬(愛新覺羅·豪格之子)掌管;

鑲藍旗,由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掌管;

正藍旗,由愛新覺羅·多尼(多鐸之子)掌管;

正紅、鑲紅兩旗,由代善家族掌管。

也就是說,順治八年以後,八旗軍隊全部掌握在順治皇帝和皇室宗親手中。

朝政大權

《清史稿··卷二百十六·列傳三》有載:

七年,尼堪與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理六部事。滿達海掌吏部;尼堪掌禮部、宗人府;博洛掌戶部。

博洛、尼堪、滿達海都是努爾哈赤的孫子,也就是順治皇帝的堂兄弟;再加上一個被順治皇帝晉封為“叔和碩鄭親王”的濟爾哈朗,順治七年以後的朝政大權幾乎全部掌握在順治皇帝倍加信任和倚重的皇室宗親手中。

天下兵馬

而掌管天下兵馬的兵部尚書一職,順治七年四月到順治十年三月之間,由西魯特·明安達禮擔任,乃系來自蒙古科爾沁,也就是順治皇帝生母孝莊太后母家所在蒙古部盟的高級將領;順治十年三月到順治十四年五月,由納喇·噶達渾擔任,乃系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心腹下屬;順治十四年五月到順治十七年五月,由愛新覺羅·伊圖擔任,皇室宗親。

也就是說,兵部尚書一職也一直被順治皇帝乃至對順治皇帝絕對支持和擁護的濟爾哈朗絕對掌握。

而瓜爾佳·鰲拜雖然在順治七年以後,被順治皇帝鑑於“一心為主,生死與共”而被逐步擢升為心腹重臣,能夠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但其能夠參與的事項,僅僅限定在商討本章批覆程序、聯絡蒙古科爾沁部、協和太后與皇帝之間的關係、祭奠過世王公妃嬪、協助會審案獄、講武閱兵等等無關國家根本的“小事”,僅此而已。

而順治皇帝之所以在臨終之際,將鰲拜列為“輔政四大臣”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鰲拜對自己的絕對忠誠。而鰲拜之所以在康熙朝初期能夠成為獨掌朝政大權的權臣,也是因為赫舍裡·索尼的病逝;蘇克薩哈的被殺;遏必隆對其的依附。

說到底,鰲拜在康熙朝初期對康熙皇帝“皇權”的 挑戰,乃系“旗權”的重新抬頭。而在順治朝時期,“旗權”被順治皇帝予以了卓有成效的絕對性打壓和制約,作為“旗權”的部分代表,鰲拜是絕對無法架空順治皇帝的!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三十六》、《清史稿··卷二百十六·列傳三》、《清實錄·順治朝實錄》、《嘯亭雜錄》

正說清代十二朝


如果順治在世的話,鰲拜肯定是不敢架空順治的,他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鰲拜,生年已經不可考證,出身瓜爾佳氏,後金開國五大臣之子費英東的侄子,滿洲鑲黃旗人,清朝的三代元勳,號稱“滿清第一勇士”,晚年因為操握權柄、結黨營私被康熙設計擒獲,因考慮其功勞赫赫,未處死,囚禁,後死於獄中。



鰲拜早年馳騁沙場,戰功赫赫,被皇太極封為巴圖魯,就是滿語勇士的意思,後來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也可見其勇猛。他不僅勇猛,對皇太極也及其忠誠。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逝世,滿清貴族在皇位繼承上發生激烈衝突。皇太極長子豪格和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奪皇位。此時身為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成為關鍵人物,他與兩黃旗大臣索尼和譚泰等,聚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豪格為帝。

八月十四日,禮親王代善在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問題,鰲拜與兩黃旗大臣帶兩黃旗精銳軍隊環衛崇政殿,不惜兵戎相見。在會議爭論不休時,鰲拜與其他忠於皇太極的將領拔劍力爭,要求必須立先帝的兒子,否則威脅兵戎相見,以此來迫使多爾袞不要覬覦皇位。然而豪格為爭位昏招頻出,得罪宗室親王,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由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即位,是為順治皇帝。


順治即位後,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多爾袞位高權重,黨同伐異,首先就將鬥爭矛頭指向豪格,鰲拜作為豪格原本的擁護者,也遭到殘酷打擊。多爾袞先後三次對鰲拜進行打擊,兩次差點被處死。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爾袞病死,順治親政。此時的鰲拜剛剛遭受第三次迫害,被罰贖、降爵,到了人生的最低谷。順治聽聞鰲拜、索尼等人曾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所以對鰲拜十分敬重,視為心腹。從此鰲拜開始隨侍在順治左右,學習並參與管理國家的各項事務。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康熙即位,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位,即康熙皇帝。順治臨終前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鰲拜在四輔臣中排名末尾。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鰲拜在皇太極時期僅僅是一名普通的武將,按照滿洲八旗制度。其作為鑲黃旗旗人,相當於是旗主皇帝的家奴(兩黃旗從皇太極時期開始,由皇帝親領),並沒有多少接觸朝政的機會。

順治親政後,因為鰲拜因為忠誠得到順治的賞識,開始有機會接觸朝政,管理國家事物,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重要轉變。而且此時他正經歷完多爾袞的第三次報復性打擊,處在人生和事業的低谷。順治恢復了他的名譽,甚至提高了他的爵位,同時也是他政治上的領路人。他對順治皇帝本人來說應該是充滿感恩和忠誠的。所以思想上他應該不會有架空順治的想法。

其次,即便是在順治朝,鰲拜得到信任和重用,但他資歷和威望不及索尼,寵信程度上不及告發多爾袞的蘇克薩哈,出身上也不及開國功臣額亦都之子遏必隆,地位和權力都有限。順治本人雖然英年早逝,但其本人是英明神武。

聖明天子在朝,排名在鰲拜之前的幾個大臣也都是戰功赫赫,不遜於他,所以鰲拜在順治手底下完全沒有架空皇帝的能力。


歷史漫漫潭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年僅八歲的康熙皇帝登上了皇位,同時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成為了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皇帝署理國政。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排名四位輔政大臣中最後一位的鰲拜,逐漸掌控了朝局,並且開始結黨營私、擅權專政,成為朝中最有權勢、地位的大臣,而原本的“四大臣輔政”也逐漸演變為了“鰲拜專政”。

然而,鰲拜的專權確實是一種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偶然,而這一點通過整個順治朝以及康熙初年政治局勢的走勢以及朝廷權力分佈結構的演變上就能夠看出。


多爾袞專政時期的鰲拜,處於其政治生涯的谷底階段。

鰲拜,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叔父費英東位列努爾哈赤時期“開國五大臣”之首,因而鰲拜也算是名門之後。

不過,鰲拜在朝堂上的聲望與地位都是靠著其自己的力量積攢起來的,特別是在攻克皮島以及後來的明清之間規模最為龐大的松錦大戰中,鰲拜表現極為耀眼,使其深得皇太極的信任與器重。

而鰲拜也沒有辜負皇太極的培養,對於皇太極保持了絕對的忠誠,特別是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後的大清皇位之爭中,鰲拜與索尼、圖賴、圖爾格等兩黃旗的高級將領,頂住了多爾袞的威脅與壓力,堅決表示要由皇子登基大統,進而對於順治皇帝的順利登基有著巨大而又卓越的貢獻。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鰲拜遭到了多爾袞的嫉恨,並且在多爾袞專政期間,鰲拜先後三次遭到了多爾袞的打壓。

第一次是在順治二年(1645年)的時候,多爾袞想要借鰲拜暗中羞辱順治皇帝,鰲拜不肯,多爾袞進而將其南下征討李自成餘部的全部功勞予以抹殺,並還對其進行了處罰。

第二次是在順治五年(1648年)的時候,此時鰲拜隨同豪格平定了盤踞在四川的張獻忠大西政權,可回京後,多爾袞先是將豪格折磨致死,隨後又找藉口將鰲拜議罪,再一次抹殺鰲拜功勳的同時,還將其削職為民。

第三次是在順治七年(1650年)的時候,這次完全是多爾袞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藉由“錫翰告密案”,險些將鰲拜處死。

只不過非常“幸運”的是,多爾袞在順治七年(1650年)底,死於古北口外喀喇城,隨後順治皇帝對於多爾袞及其黨羽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算,同時一大批受到多爾袞打壓和排擠的兩黃旗大臣與將領得以平反,並且得到了順治皇帝的重用。

這其中當然也就包括了鰲拜。

由於其在多爾袞專政期間,面對多爾袞的壓迫所表現出的不屈精神,贏得了順治皇帝的賞識,除了將鰲拜委以以政大臣的重任外,還將其晉封為一等侯,一年之後又將其升為了二等公,鰲拜就此進入到了大清王朝的權力中樞之中。

而試想下,如果多爾袞真的多活幾年,那麼鰲拜不僅在此期間再無翻身之日,甚至有可能如豪格一般被多爾袞折磨致死,所以多爾袞的死也算是讓鰲拜“逃過一劫”。


順治皇帝親政後,鰲拜除了要面對皇權,還有這其他諸多的政治勢力要面對。

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順治皇帝親政,其在對多爾袞集團進行打壓和清算的同時,也在積極加強著皇權。

其一,順治將多爾袞的正白旗收入麾下,正式形成了“上三旗”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其由皇帝直接統領的局面,佔據了八旗中的主導地位,同時將旗主的任免權收歸手中,進而加強了對於八旗以及宗室王公的管控。

其二,通過增加人數、控制權限等方式,著手限制“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削弱自努爾哈赤時期確立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對於朝局的影響力。

其三,就是大力培養、挖掘、提升了一大批忠於自己的大臣,並且對這些人予以了極高禮遇的封賞,以平衡朝局勢力,維繫了皇權統治的穩定。

可以說通過這一些列的手段和措施,順治皇帝在極大的加強了皇權統治基礎的同時,也確保了朝政的穩定,特別是緩和了滿洲統治集團內部積累多年的矛盾衝突,對於大清王朝後續的發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儘管鰲拜已經得到了平反與重用,並且已經進入了朝廷權力的中樞,可是擺在他面前的除了皇權外,還有兩座無法逾越的政治大山。

這首當其充的便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在順治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與多爾袞同為輔政王,並且排在多爾袞之前列第一輔政王。然而伴隨多爾袞勢力的崛起與擴張,濟爾哈朗遭到了多爾袞非常殘酷的打壓與排擠,進而被驅逐除了統治集團的中心。

而在多爾袞去世後,濟爾哈朗的聲望與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同時讓人感到難能可貴的是,濟爾哈朗並沒有像多爾袞一樣對權力有著極強的慾望,相反,他對於順治皇帝保持了絕對的忠心,也正是在濟爾哈朗的極力扶保下,順治皇帝才得以快速親政,穩定朝局,並對多爾袞集團展開了清算工作。

在這之後,濟爾哈朗可謂是識大體、顧大局,沒有繼續的延攬權力,儘管在這一時期,他是朝中最有權勢和地位的朝臣,並且可以說是僅次於順治皇帝的國家“二把手”,可他依舊保持了忠誠與謙遜,進而贏了包括順治皇帝在內的幾乎所有人的高度讚賞與欽佩。

所以,這一時期,濟爾哈朗的地位,鰲拜是無論如何無法撼動的。當然,除了濟爾哈朗,包括滿達海、嶽樂、博洛等一眾襲承了家族爵位的王公貴胄,也是鰲拜所惹不起的。

而除了濟爾哈朗,橫在鰲拜面前的便是索尼。

索尼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是當時滿洲大臣中公認的文武全才,具有極高的聲望。特別是索尼對於順治皇帝也有著扶保擁立之功,並且也對於多爾袞的專政進行了積極的對抗與抵制,所以索尼同樣是深得順治皇帝的青睞。

順治皇帝親政後,索尼立馬被從盛京調回了北京,除了恢復其世職並加封其為一等伯外,更是委以內大臣兼以政大臣的職務,並且讓其署理內務府事務,可以說,這個時候的索尼,就是所有滿洲大臣中,職級、職務和地位最高的,堪稱“首席滿洲大臣”。

這樣的情況下,索尼在職務上本就壓鰲拜一頭,再加上索尼無論是年齡上還是資歷上也要比鰲拜強很多,所以鰲拜想要超越索尼,至少在索尼在世的是不可能的,更況且鰲拜對於索尼一直保持了極為尊敬的態度。

所以,只要順治皇帝還在世的情況下,鰲拜就沒有辦法如他以後的那般掌握權勢,一方面,他並不具備掌權的基礎以及行政運行的機制;另一方面,此時的鰲拜的地位相較於此後康熙朝初年他的地位可謂是有著不小的差距,不僅有著宗室王公的限制,就是索尼等一眾滿洲大臣,也能壓得住鰲拜。


順治皇帝臨終前的安排,為日後的“鰲拜專政”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在其臨終前將皇位傳給了康熙皇帝,同時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其中索尼為首輔大臣。

這樣的安排就使得輔政大臣的朝堂權力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滿洲八旗貴族以及王公宗室,也算是會為後來鰲拜的專政提供了制度上的基礎和保障。

可對於這樣的安排,鰲拜還是有著巨大的意見的。

在鰲拜看來,他的功勞與貢獻,特別是其立下的軍功就連索尼都是自愧不如的,再加上鰲拜在順治朝後期的朝堂地位,他自認為應該僅此於索尼排在第二位,可如今將他排在最後一位,他終究是有意見的。

因而從一開始,鰲拜就與排在第二位的蘇克薩哈之間,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而實際上,不僅僅是鰲拜,蘇克薩哈與其他幾位輔政大臣之間,本就是非常的不和。

索尼出身於滿洲正黃旗,鰲拜和遏必隆出身於滿洲鑲黃旗,按照兩黃旗的歷史和傳統,他們三人很自然的就結成了利益集團同盟,共同排擠出身於正白旗的蘇克薩哈,這其中既有旗籍間的利益衝突,同時也有著兩黃旗與兩白旗持續了數十年特別是多爾袞專政期間所積累下的矛盾的影響。

而蘇克薩哈本人,也因為其是依靠著當年揭發、檢舉多爾袞及其黨羽,進而幫助順治皇帝迅速清算了多爾袞集團,才得以獲得順治皇帝的器重和信任。可是這樣“賣主求榮”的行為也遭到了朝中大多數具有正義感官員的唾棄與不屑。這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索尼,他是非常看不上蘇克薩哈,而鰲拜與遏必隆也是帶有同樣的觀點,所以蘇克薩哈遭到排擠也就早所難免。

回到出身於兩黃旗的這三人,此時的索尼由於體弱多病,經常處於告病狀態,鰲拜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其利益的代言人。至於遏必隆,有勇無謀的他靠的更多的是還是自己的父親額亦都以及兄長圖爾格的聲望才獲得如今的地位,所以他也就此選擇依附於同為鑲黃旗出身且同樣出身名門的鰲拜。

在這樣的情況下,鰲拜逐漸掌握了最高權力,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鰲拜的權力慾望也在增長,最終索尼去世,鰲拜又擅殺了蘇克薩哈全家,就此迎來了其專政的巔峰。

只不過鰲拜的行為也極大的威脅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權統治,最終,康熙八年(1669年),鰲拜為康熙所智擒,鰲拜專政的局面也就此終結。

回顧鰲拜自順治登基之後的人生起伏經歷,如果沒有多爾袞之死,或許真的就沒有鰲拜的出頭之日,甚至能不能保全性命都是個未知數;如果沒有順治皇帝的英年早逝,並且在臨終前將其確立為輔政大臣,那麼鰲拜不僅要面對著傳統的王公宗室與滿洲貴族勢力的傾軋,即便是與其他的滿洲朝臣相比,他也沒有這絕對的優勢與權力基礎;而如果沒有索尼的去世,即便鰲拜爬的再高,權勢地位再顯赫,也沒有去挑戰擅權專政的絕對勇氣與自信。

所以鰲拜的專權也就此成為了當時特殊歷史時期內特定權力結構下的偶然產物,而鰲拜又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式來挑戰皇權,這最終也導致了其非常慘淡的人生結局。


雍親王府


順治在,鰲拜當然沒那個膽子,順治不在,鰲拜也沒有想過造反,他其實是被康熙冤枉了。鰲拜早年作為鑲黃旗巴牙喇(又叫白甲兵),是滿清最精銳的作戰力量,每牛錄抽一百甲,其中10人才為巴牙喇。

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此戰中鰲拜奮勇衝殺,攻破明軍陣地,清軍遂一舉跟進,皮島攻克。因為皮島意義重大,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1641年,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於八月初進至松山,松錦大戰拉開序幕。此戰中鰲拜衝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次年六月,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死,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豪格與多爾袞爭立,兩黃旗與兩白旗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索尼,鰲拜等人帶刀上殿,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了火併準備。為福臨的繼位可以說是首功。但是多爾袞攝政之後,肯定饒不了這幫人,幾次三番想搞死鰲拜,最終都被他幸運的躲過。

入關以後,鰲拜的主要作戰對象變成了農民軍。先是在陝西,湖北,河南等地多次大敗大順軍,攻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大片土地。然後又隨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軍,在鳳凰山,鰲拜率弓箭隊一戰狙殺了張獻忠,直接讓大西政權群龍無首,隨即攻下四川。

順治親政後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鰲拜也隨侍順治身邊,也開始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1661正月初八,福臨出家,提前立下遺詔,指定玄燁嗣位,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四位大臣雖然盟誓要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但是實際上卻各自心懷鬼胎。索尼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不過問。蘇克薩哈是正白旗的,與鰲拜二人常常因政見不合而發生爭論,宛如仇敵。遏必隆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所以鰲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卻常常氣勢奪人。

鰲拜的幾個罪名

第一,殺費揚古全家。這個完全就是滿清餘孽二月河在小說裡編造的,費揚古一直活到康熙四十年才病死,怎麼可能會被鰲拜滅門?

第二,殺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這是鰲拜背的黑鍋,滿清初期圈地,是他們的國策。強搶老百姓的良田,很正常啊,否則他們入關圖的啥,所以滿清貴族們都睜隻眼閉隻眼。這三人反對圈地,實際觸碰了貴族們的利益,大家都想宰了這仨人,只是由鰲拜這個愣頭青來出頭,其他大臣們可有一個反對的?

第三,是殺了蘇克薩哈。但是這應該是屬於輔政大臣之間的爭權奪利,蘇克薩哈敗了,付出生命的代價。假如鰲拜失敗了,他肯定也會被羅織罪名殺害的。還有,蘇克薩哈是兩白旗的領袖,因為多爾袞的原因,皇族也不會讓蘇克薩哈勝出,所以他的死也不應該算是鰲拜的罪名。

到這時候,輔政大臣只剩下兩人,遏必隆無足輕重,想當然的就認為鰲拜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一些評論都只是說鰲拜把持朝政,威脅皇權,無人敢反對。但是卻沒有任何明確的事情來證明,比如康熙親政之後鰲拜違抗了多少次聖旨?擅自提拔的高官是誰?都沒有明證。

康熙決定動手的時候,說是鰲拜黨羽已經遍佈朝廷內外,只能私下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少年練習摔跤,迷惑鰲拜。然後在1669年五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這麼大的動作,作為三朝老臣的鰲拜怎麼可能看不見,假如他真的心懷不軌,又怎麼可能無動於衷。所以,只有一個可能,調走鰲拜的親信是假的,或者說調走的人不是鰲拜的親信,只是小皇帝疑心重而已。

鰲拜最後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抓,然後被審訊出30大罪,這30個罪名沒有詳細記載,大多都是有負先帝所託、用人不當、大不敬,結黨營私,毀壞龍脈風水等等主觀性的罪名,並沒有查出謀反篡逆。並且,也沒有記載說鰲拜黨羽有多少人,最後除了他的弟弟似乎沒有一個高官受到牽連,這是欺君擅權結黨營私的人麼?

綜上所述,鰲拜從來沒想架空皇帝,更沒想過造反,他只是一個性格有些衝動的愣頭青而已。不幸碰上了一個叛逆期的少年皇帝,就這稀裡糊塗被捏死了。很多人都被亂七八糟的小說給矇蔽了,認為鰲拜是個大奸大惡之人,其實不然。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鰲拜順治還是忠心的,鰲拜是大清朝康熙時期的輔政大臣,他在皇太極時期便屢建戰功,受到皇太極的重用。後來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他是支持皇太極的皇子豪格繼位。最後在雙方角力的結果下,皇太極6歲的幼子順治帝便登上了皇位。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因為鰲拜曾經支持過豪格而且他又不攀附多爾袞,所以他多次被多爾袞迫害打壓。後來多爾袞去世後,順治帝親政開始注意到鰲拜,被他對皇太極的忠心所感動,開始重用他。所以可以看得出來,鰲拜雖然在皇太極時期就屢建戰功被重用,但是因為他參與了多爾袞與豪格的帝位之爭,所以多爾袞主政時期,鰲拜不僅沒有任何勢力反而還被迫害打壓,可見順治帝親政之前他也就是一個忠心但是無權之人。

因為順治帝的重用,當時久受壓迫的鰲拜便開始拼命效忠順治帝。 在順治帝親政的十年中,鰲拜兢兢業業輔佐順治帝,並經常隨侍在順治帝的身側。順治帝因為與第一任皇后不和睦而與孝莊太后產生嫌隙,也是鰲拜從中調和。並且還常常出面維護大清與蒙古的關係。這個時候,順治帝不僅是信任鰲拜而且非常依賴他。順治帝當時將很多國家大事都交於鰲拜處理,鰲拜每次也將事情辦得很圓滿,順治帝也非常滿意。 當時順治帝也就二十出頭,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所以雖然鰲拜參與很多國家大事,但是順治帝也不是完全放權給他,很多事情雖然是鰲拜處理的,但他都是要先請示順治帝然後揣摩了聖意才會去處理。簡單點說,順治帝當時非常年輕且精力旺盛,可以給鰲拜大權也可以隨時收回大權。而且因為順治帝是在已經完全成年後掌控朝堂的,所以鰲拜即便做到了權臣也沒有辦法架空順治帝的皇權,更沒有辦法讓群臣以他馬首是瞻。所以,在順治帝在世的時候,鰲拜權力很大但是卻不敢有反心。





白山黑水北漂人


順治繼位皇帝,鰲拜是堅定的支持者,鰲拜斷不會架空順治帝,也沒有機會和勢力架空順治帝,只能效忠。對於年幼的康熙,鰲拜也沒有架空他,只是大權獨攬,成為權臣,完全沒到威脅皇權的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