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爲顧命大臣,爲什麼鰲拜能殺死蘇克薩哈?

candy2004


蘇克薩哈和鰲拜同為輔政大臣,最後鰲拜扳倒蘇克薩哈。

很多人覺得非常輕鬆,殊不知,中間的過程其實並沒有這麼輕鬆,可是說,是經過了殘酷政治鬥爭的結果。

首先,我們來看看康熙前期,為什麼出現四大輔臣共同輔政這種情況。

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及順治時期,一直是皇親攝政王輔政。努爾哈赤的時候,安排了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一共十一個貝勒共議國政。皇太極登位後,也是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四大貝勒共同執政,後來皇太極才把他們搞下去,加強了中央極權。皇太極去世後,順治繼位,也是攝政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然後多爾袞排擠了濟爾哈朗,一人獨掌權力。

(鰲拜劇照)

攝政王輔政的方式,讓皇權一直控制在皇室成員手裡。尤其是順治和康熙登位的時候,年紀都比較小,這種情況更嚴重。因為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孝莊太后與順治商量,改變以前攝政王輔政的方式,改為由異姓大臣輔政,因此才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輔政。

那麼,孝莊太后和順治為什麼會選這四位大臣呢?

這主要是清朝八旗制度的分化決定的。

八旗制度是由努爾哈赤創建的,最早都是由皇親及開國大臣來掌控。但是在皇太極登位以後,因皇太極想鞏固自己的地位,把自己領的正白、鑲白兩旗與多爾袞三兄弟掌控的正黃、鑲黃兩旗交換,從而把正黃、鑲黃兩旗抬到比較高的地位。後來,皇太極把四大貝勒之一的莽古爾泰治罪,收繳了他的正藍旗。這樣,皇太極就把正黃、鑲黃、正藍抬到比較高的位置。這樣就形成了包括“正黃、鑲黃、正藍”在內的“上三旗”和剩下的“下五旗”。順治當皇帝,多爾袞執政的時候,又把正白旗提起來,把正藍旗踢出去,形成了“正黃、鑲黃、正白”這“上三旗”。

孝莊太后和順治要給康熙選異姓輔政大臣,肯定只能在“上三旗”中選。其中索尼是正黃旗,遏必隆和鰲拜是鑲黃旗,蘇克薩哈是正白旗。本來是選不到蘇克薩哈的,因為蘇克薩哈一直是多爾袞的心腹。順治非常不滿多爾袞,當然也就不會喜歡蘇克薩哈。

不過,在多爾袞去世後,蘇克薩哈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站出來狀告多爾袞,把多爾袞的“罪狀”抖出來。雖然孝莊太后並不喜歡這樣,但順治皇帝非常喜歡,順治帝把多爾袞奪爵掘墓鞭屍,同時對這個半路投降過來的人極為看重,認為這是對他極為忠誠的表現,這樣一來,蘇克薩哈便成了四大異姓輔臣之一。

(孝莊太后畫像)

康熙繼位後,由於他年紀小,實際上都是這四大輔臣在執掌朝政。而這時候,鰲拜漸漸浮出水面,並與蘇克薩哈的矛盾越來越深。

鰲拜為了打擊蘇克薩哈,做了幾件事。

一是極力拉攏索尼和遏必隆,取得兩人支持。索尼和遏必隆都是兩黃旗人,他們和鰲拜都是皇太極的忠實部下,因此關係本來就比較近。而且在擁戴順治繼位的時候,鰲拜是他們的承頭人。再加上索尼年紀比較大,遏必隆又是個老好人,鰲拜稍微一拉攏,他們自然站在鰲拜一邊。這樣在整個朝廷大事中,三人對蘇克薩哈形成“三比一”的絕對優勢。

二是極力為正黃、鑲黃兩旗人謀福利,取得他們的支持。這個謀福利就是鰲拜提出正黃旗、鑲黃旗與正白旗換地。之所以會提出這一點,是因為在多爾袞時期,由於多爾袞的袒護,正白旗所得到封地明顯比正黃、鑲黃旗好,鰲拜因此有此舉動。鰲拜這也是效法皇太極的做法。

三是剪除蘇克薩哈的黨羽。這就是鰲拜處決了三個反對換地的人,包括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朱昌祚以及巡撫王登聯。這些人都是正白旗或者同情正白旗的人,也是蘇克薩哈的支持著。鰲拜這樣做,相當於剪除了蘇克薩哈的黨羽。

(蘇克薩哈劇照)

四是讓蘇克薩哈眾叛親離。蘇克薩哈因為背叛多爾袞投奔順治,就已經被本旗人所不齒。後來在與鰲拜的爭地鬥爭,以及保護三位部下的風波中居於下風,因此正白旗人對蘇克薩哈多有怨言。蘇克薩哈兩邊不討好,最後才一敗塗地。

蘇克薩哈在一敗塗地的情況下,準備來一招“絕地反戈”,或者說“同歸於盡”。他提出輔臣歸政於康熙,他自己則去給順治守陵。他這是企圖拿康熙來壓鰲拜。誰知道鰲拜沒有把康熙放在眼裡,因此羅列了蘇克薩哈的二十四大罪,把他處死,甚至把他一家差不多滅族。

所以,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鰲拜扳倒蘇克薩哈,並不容易。

但是,鰲拜因為得罪了康熙,也宣告了他最終將倒在漸漸長大的康熙手裡。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史載,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僅24歲的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死(也有出家五臺為僧的傳說),遺詔8歲的皇三子玄燁繼位,是為康熙帝。又留遺命令內大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為託孤之臣,輔佐幼帝打理朝政。四大顧命輔臣中除蘇克薩哈隸屬多爾袞的正白旗外,其餘三人均為上三旗中的兩黃旗,系順治帝心腹。

鰲拜是鑲黃旗人,是清朝開國元勳費英東的侄兒。顯赫的門第和卓著的戰功使他青雲直上,滿清入關後被封公爵。鰲拜手握軍權,一貫野心勃勃且手段戾狠兇殘,人多畏之。身為四朝元老的首輔索尼儘管聲譽卓著,但已年老體衰,有些力不從心了。遏必隆為人怯懦,沒有自己的主見,又與鰲拜同屬一旗,只能跟著搖旗吶喊,隨聲附和他。蘇克薩哈在四輔臣中地位僅次於索尼,性格為人也較為正直,奈何他資望尚淺,又與索尼有矛盾,與姻親鰲拜也不對付,經常反目,因此在四臣中常常處於孤立無援的尷尬境地。

鰲拜大權獨攬,廣植黨羽,排斥異己,致使朝堂內外的文武百官唯其馬首是瞻,這些人也基本上都出自他的門下。鰲拜位高權重,勢大力沉,逐漸開始橫行枉法,甚至多次矯詔稱旨,在年幼的康熙帝玄燁面前發號施令,威懾震眾,根本不把小皇帝看在眼裡。

就這樣,協商輔政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朝野大事基本由鰲拜一人說了算。他任人唯親,到處安插親信,不斷夯實並擴大自己的地位。清史記載,大學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葛褚哈、工部尚書濟世等要員都是他的死黨。遇到政事,他們常常私自商議,先定好對策,然後才上奏皇帝,甚至攔截奏章,阻塞言路,以便把持朝政,架空小皇帝。

康熙六年(1667年),鰲拜包庇自己的正白旗,執意強圈已耕作了幾十年的他旗之地,致土地荒蕪並引民怨沸騰 。戶部尚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山西巡撫王登聯名上書反對 ,鰲拜惱羞成怒,硬逼康熙處死三人,未獲允許,他竟假頒聖旨將三人絞殺。

同年7月,剛滿14歲的玄燁開始親政。此前,首輔索尼已病死,鰲拜的野心更加膨脹,想凌駕於蘇克薩哈和遏必隆之上,佔據索尼的尊位,進而成為宰相(後雍正撤相權,改軍機處),竊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權。於是,他極力拉攏親家蘇克薩哈,攛掇他舉薦自己,不料遭其一口回絕。鰲拜怒極,新仇舊怨一起湧上心頭,他決意不擇手段、一舉除掉不識抬舉的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知道鰲拜不會放過自己,自己勢單力薄,鬥不過鰲拜團伙,為避免殺身之禍,他想來個激流勇退以求自保, 遂上書辭去顧命大臣一職去守先帝陵寢。剛親政的康熙不解蘇克薩哈的舉措,一面派人去詢問,一面請議政王大臣召集會議商榷議處。鰲拜害怕蘇克薩哈的請辭一旦獲准,自己也要效仿他交出輔政大權,便給蘇羅織了心懷不滿、常常怨憤等24條罪狀,建議對他處以極刑。議政王大臣會議一貫被鰲拜操縱,草草走了個過場後,便奏請將蘇克薩哈凌遲處死。

康熙接到奏章後,既驚又怒。他認為蘇克薩哈是前朝重臣,且為人老成持重,又兢兢業業的輔佐了自己7年,理應厚賞,又何罪之有?他當即召見鰲拜、遏必隆和議政王傑書,指出復奏嚴重有誤。鰲拜強詞奪理道:“我和蘇克薩哈本無私怨,只是他欺君罔上,我才秉公而斷,治他重罪。否則,再有人學他就難以收拾了” 。

康熙曰:“欺君的人並非沒有,蘇克薩哈公忠體國,一向規規矩矩,絕不是那樣的人”。話畢遂拂袖而去。康熙拒絕了鰲拜所請,使他非常惱怒,一連幾日在朝堂上強奏,大有不殺蘇克薩哈決不罷休的架勢,他的黨羽們也緊隨其後、為虎作倀,紛紛聯名上書,要求處死“大逆不道”的“罪臣”蘇克薩哈。

少年康熙受此威逼,萬般不願地違心下達了對蘇克薩哈執行絞刑的命令。一代託孤重臣,最終遭奸佞誣陷,瞬間化為南柯一夢。面對咄咄逼人的鰲拜,康熙已退到牆根,再也退無可退、忍無可忍了。尾大不掉的鰲拜已成康熙帝頭一個心腹大患,成為他必須清除的首要目標。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這個問題看似奇怪,實則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1.小集團政治鬥爭的強弱形勢所致,不錯,在名義上的順治帝遺詔中,四顧命大臣的排名確實是:1.赫舍裡·索尼、2.納喇·蘇克薩哈、3.紐祐祿·遏必隆、4.瓜爾佳·鰲拜。但清楚清初政治史變遷的朋友都知道,當初清太宗皇太極猝死後,掌握兩白旗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和英親王阿濟格兄弟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展開了激烈的皇位爭奪,當時以索尼、譚泰、鰲拜為首的兩黃旗諸大臣,都是豪格一黨的成員,正是由於他們的誓死主張“皇子必立其一”,才最終迫使多爾袞等妥協以太宗幼子福臨(順治帝)繼位。繼而在多爾袞任攝政王期間,這些兩黃旗大臣均受到打壓,其中譚泰、鞏阿岱等投靠了多爾袞,但索尼、鰲拜始終不屈,分別遭到了貶逐和降職的處罰。那時的蘇克薩哈作為正白旗的骨幹,卻是多爾袞的得力爪牙之一,故而早有宿怨。

而當福臨親政、多爾袞死後,雖然正白旗由皇帝親領,但正黃旗的索尼和鑲黃旗的遏必隆、鰲拜依然與正白旗的蘇克薩哈舊怨難消,四個顧命大臣中逐漸形成了三對一的局面,強弱之勢已定。

2.個人聲望有失,索尼在皇太極時期就以足智多謀、善於組織謀劃著稱八旗;遏必隆是努爾哈赤時期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之子,母親是和碩公主,可謂貴胄之身;鰲拜更是在跟隨皇太極和豪格南征北戰中屢立戰功、以勇冠三軍聞名天下。與他們比較起來,蘇克薩哈雖然在湖南與大西軍作戰時有軍功在身,但無論如何與不能與前面三位相提並論。更由於,蘇克薩哈在多爾袞剛剛去世不久,他就夥同正白旗詹岱、穆濟倫等控告其主子多爾袞生前私備黃袍、東珠等僭越之物,意圖謀逆,由此贏得了順治帝的歡心,得以成為顧命心腹之一。但這樣赤裸裸的賣主求榮行徑,當時就為親王貝勒和滿漢諸臣們所不齒,因而蘇克薩哈一直未能得到有力的支持。

3.應對失策,康熙八年時,鰲拜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權臣,黨羽眾多,同為鑲黃旗的遏必隆也黨附於他,索尼已年老病弱,加之本身也厭惡蘇克薩哈,故而樂於做壁上觀。蘇克薩哈自身在當時的對策也有問題,當鰲拜矯詔誅殺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時,他沒有堅決抵制,反倒是示弱般乞請給先帝守陵,給了鰲拜等再次矯詔誅殺自己的大好機會。


史海悠遊閭春暉


同為顧命大臣,為什麼鰲拜能殺死蘇克薩哈?實際上鰲拜和蘇克薩哈是姻親關係,兩個人之間的殊死較量不是因為個人恩怨,而是因為兩黃旗和兩白旗長期為了地位、利益鬥爭的結果,最後蘇克薩哈死主要是因為四大顧命大臣出身失衡。

1、索尼,赫舍里氏;遏必隆,紐祐祿氏;鰲拜,瓜爾佳氏,都是當年跟著努爾哈赤起兵的滿族八大姓之一。而蘇克薩哈是蘇納的兒子,出身於葉赫那拉氏,葉赫那拉氏是被太祖打敗的,先天和其他氏族就有隔閡。

2、索尼、遏必隆、鰲拜都有大戰功在身,當年跟著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南征北戰,從關外打到關內,可以說都是清朝開國功臣,顯赫的權勢來自於戰功。而蘇克薩哈的地位來自於祖宗蔭庇和拍孝莊皇太后馬屁。蘇克薩哈的父親是額駙蘇納,屬於皇親,另外因告發多爾袞有功才得了孝莊皇太后的歡心。這樣一個人根本得不到索尼、遏必隆、鰲拜等人的尊重。

3、索尼是正黃旗,遏必隆、鰲拜是鑲黃旗,而蘇克薩哈是正白旗。從皇太極時代開始兩黃旗就是一體同心的,在順治登基,對抗多爾袞的過程中並肩作戰。而蘇克薩哈原來是多爾袞的奴才,先天和兩黃旗就有仇,為了各種利益明裡暗裡鬥了多少年了。所以看似是鰲拜殺蘇克薩哈,實際上是索尼、遏必隆、鰲拜聯手幹掉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