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開始了東周時期。

春秋時代,大致指東周的前半期即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年,這個名稱來自於一本書的名字,即眾所周知的據說是孔子刪定的一本關於魯國曆史的書籍——《春秋》。

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戰國時代,大致是指東周後半期即周敬王四十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當時列國的戰爭發生變化,規模更大,更慘烈,因此稱為戰國時代。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的戰國時代。

那明明是東周時期,為什麼還要要進行分期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政治方面,春秋時期還維繫著周王室的封建制度,諸侯國還沒開始取而代之的事情,戰國時期制度已經逐漸崩潰,王室不再被尊敬。

經濟方面,春秋時期土地多以貴族為主,農民很少有土地,而戰國時期貴族沒落,老百姓開始有土地。

軍事方面,春秋時期發生的戰事,打仗多以車戰為主,戰期最多一天,而戰國時期,步兵、騎兵、舟兵等加入戰鬥,戰爭空間擴大,人數增加,戰時更為持久。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吳成為當時第一個被滅的大國。

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人員方面,春秋時期,諸夏無論從地理上還是人口上都算少,但是戰國時期,經過內融狄人,外同化邊境各國,諸夏的範圍不斷擴大,當時的範圍稱之為“中國”。

在春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到春秋末年,一位貴族把貴族教育引入平民階層,這個貴族就是孔子,孔子還開啟了平民通過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策略獲得君主的賞識而謀得一官半職的風潮,此後“百家之學”興起,孔子當為第一人。

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