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常用的炊具,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

《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貞省聲。昔禹收九牧之金,

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魅魅魍魅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

鼎的說法是出現的很早的,甲骨文裡就有了。它的外形是“三足五耳”,是“五味”的寶器,所謂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說明它是炊具,寶器則是說它是禮器。古代以鼎作為禮器也是非常多見的,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在考古發掘中,鼎上的銘文通常能給人們很多的啟示意義。雖然發展到現在,鼎只有象文化意義了,但是在歷史上它是鼎鼎大名的。


古代人常用的炊具,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


《左傳宣公三年》: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夏商周的歷史上,鼎就已經出現了,其功能體現在烹飪功能上,除此外還有祭祀的功能,春秋戰國更有禮器的功能。《左傳》裡記載了,楚莊王在解決好庸國之患後,以伐陸渾之戎的名義,陳兵周天子疆域之外,問周天子使者,鼎的重量,表示其問鼎中原的野心。這個時候,鼎更是有著象徵意義,象徵著實力和權勢,楚國果然不久後就稱霸。


古代人常用的炊具,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


《史記》封禪書 :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鼎之所以為中國人熟知,除了那些精美的青銅鼎以外,還有夏禹鑄九鼎的傳說的存在。傳說夏禹治水之後,平九州,收九州之金,鑄九鼎,將九州的山川、人物、特產,都刻畫在鼎上,由於一個鼎就代表著一個州,所以,九鼎就成為了九州的象徵。在這之後,每一個王朝都將九鼎看的很重,新王朝建立有定鼎之意,而九鼎更是天子才能有的禮器,並且重量都有一定的制度。

《公羊 桓公二年傳》: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古代人常用的炊具,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


鼎和簋在春秋戰國時,作為禮器存在,有著一定的制度,但是由於周王室對諸侯的約束力有限,經常有諸侯越禮,所以制度存在很多不遵守的情況。比如前些年發掘的秦景公大墓,就存在著許多越禮。反映在鼎上面,就是諸侯有時會使用天子禮器。由於鼎的禮制得不到應有的遵守,所以其象徵意義慢慢的就淡化了。

《史記》中可以看出,秦漢之後,象徵先秦時期的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在西漢時期,慢慢的鼎的功能為釜所替代,接著鼎沒有了實用的意義,也慢慢沒有了象徵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鼎成為了一種文化意義,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代表了對那段歷史時期的追憶和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