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常用的炊具,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贞省声。昔禹收九牧之金,

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者,魅魅魍魅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鼎的说法是出现的很早的,甲骨文里就有了。它的外形是“三足五耳”,是“五味”的宝器,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说明它是炊具,宝器则是说它是礼器。古代以鼎作为礼器也是非常多见的,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在考古发掘中,鼎上的铭文通常能给人们很多的启示意义。虽然发展到现在,鼎只有象文化意义了,但是在历史上它是鼎鼎大名的。


古代人常用的炊具,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左传宣公三年》: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夏商周的历史上,鼎就已经出现了,其功能体现在烹饪功能上,除此外还有祭祀的功能,春秋战国更有礼器的功能。《左传》里记载了,楚庄王在解决好庸国之患后,以伐陆浑之戎的名义,陈兵周天子疆域之外,问周天子使者,鼎的重量,表示其问鼎中原的野心。这个时候,鼎更是有着象征意义,象征着实力和权势,楚国果然不久后就称霸。


古代人常用的炊具,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史记》封禅书 :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鼎之所以为中国人熟知,除了那些精美的青铜鼎以外,还有夏禹铸九鼎的传说的存在。传说夏禹治水之后,平九州,收九州之金,铸九鼎,将九州的山川、人物、特产,都刻画在鼎上,由于一个鼎就代表着一个州,所以,九鼎就成为了九州的象征。在这之后,每一个王朝都将九鼎看的很重,新王朝建立有定鼎之意,而九鼎更是天子才能有的礼器,并且重量都有一定的制度。

《公羊 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古代人常用的炊具,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鼎和簋在春秋战国时,作为礼器存在,有着一定的制度,但是由于周王室对诸侯的约束力有限,经常有诸侯越礼,所以制度存在很多不遵守的情况。比如前些年发掘的秦景公大墓,就存在着许多越礼。反映在鼎上面,就是诸侯有时会使用天子礼器。由于鼎的礼制得不到应有的遵守,所以其象征意义慢慢的就淡化了。

《史记》中可以看出,秦汉之后,象征先秦时期的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在西汉时期,慢慢的鼎的功能为釜所替代,接着鼎没有了实用的意义,也慢慢没有了象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鼎成为了一种文化意义,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代表了对那段历史时期的追忆和热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