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手記】當好“啄木鳥”

  “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時刻把紀律挺在前面,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明察秋毫,不枉不縱,被人稱為維護黨章黨規黨紀國法的“啄木鳥”。

  從一名法院幹警到一名紀委監察干部,工作環境和工作方式的轉變,使我產生了一個疑問——法官好比足球場上的裁判,在於定分止爭,而紀檢監察干部是什麼角色?

  有一次,閒坐於老家門口,不遠處傳來“噹噹噹”的聲音,我舉頭望去,原來是門口一顆大樹上飛來了幾隻啄木鳥,它們在啄樹捉蟲呢!頓時,我猛然醒悟,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不就是維護黨章黨規黨紀國法的“啄木鳥”嗎?紀檢監察干部難道不像啄木鳥一樣“穿木除蠹”,為“樹”治病,護衛“森林”嗎?

  老子《道德經》中有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事物的發展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腐敗分子不是天生的,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從違紀到違法犯罪的蛻變過程。通過從小節抓起,有效防止黨員幹部“帶病”往前走,防止“好同志”變成“階下囚”,這既是對黨的事業負責,也是對黨員幹部的關心愛護。

  反腐敗要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千千萬萬名黨員組成一片廣袤的森林,每名黨員都是森林中的一棵樹木,而紀委監委的幹部則好比一群"啄木鳥",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這片森林的健康成長,防止病蟲害蔓從而延導致森林的生態出現危機。

  古代“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告訴我們:“疾在腠理”不治,“疾在肌膚”不治,“疾在腸胃”不治,會造成“疾在骨髓”而終不可治。運用“四種形態”如同治病。有了小問題出現“生病”苗頭時,就要及時“咬耳扯袖、紅臉出汗”,及時提醒治療;有問題生了“病”,就要作出“黨紀輕處分或組織調整”,防止“病情”繼續惡化;有了大問題生了“重病”,就要給予“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施以重藥加以挽救,問題大到用常規手段難以治好,就要給以“立案審查調查”,隔離起來防止傳染更多幹部。“四種形態”通過警示懲戒和教育挽救,讓遊走在黨紀國法邊緣的黨員幹部懸崖勒馬。

  運用“四種形態”,堅決維護黨的紀律,在敢於亮劍、“捉害蟲”、“拔爛樹”的同時,對犯錯誤的同志採取慎重態度,不簡單草率,一“處”了之,而是正確運用每一種形態以真心挽救,使犯錯誤的同志真心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更好地改正錯誤。

(作者單位:南陽市方城縣紀委監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