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向美国捐赠183件国宝,却向祖国索要巨款,这个华侨是谁?


无偿向美国捐赠183件国宝,却向祖国索要巨款,这个华侨是谁?

" 对我来说,商业是小事一桩;爱、信仰、性格的真诚、人的志向,这些才是神圣之物。" ——爱默生《爱默生随笔全集》

人的劳动,尽管从削桩到修建城市、创作史诗,形成千差万别,但都是宇宙的完善补偿的一个重大的例证。其中,艺术品的保护也绝非一件轻而易举、不值一提的小事,无论处于繁盛的和平年代抑或极度动荡而物资匮乏的年代,都是如此。

在最开始,我们需要尽早地达成一个共识:艺术,首先是全人类的;其次才是民族的,然后在财产意义上归属于某人所有。

无偿向美国捐赠183件国宝,却向祖国索要巨款,这个华侨是谁?

人们乐于脱口而出的那些民族主义则是没有办法站住脚的论调,好比冬宫的鲁本斯、卢浮宫的达芬奇、故宫的英国钟表,如若按照民族主义的那套逻辑,就得各归还各国,而不考虑这些文物、艺术品的来源合法性。而这是多么荒唐、幼稚而无厘头的粗鲁 " 分类 " 啊,此设想同时也没有可行性,与世界通行的做法完全是抵触的。

有这么一位著名的美籍华人社会活动家,在八十年代曾对中美文化交流发挥过积极推进的重要作用,他就是翁同龢的五世孙——翁万戈。关于翁先生,坊间传闻最广的都是他向美国无偿捐赠 183 件国宝和向祖国的索要巨款捐赠的强烈反差,乍听是极易引起国人不满情绪的行为,然而,部分已经学会运用理性和深思探索的人则不再止步于表面的即兴判断、肆意评价。

无人问津的贡献

得不到回报的爱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耻辱,然而,伟大的人将会看到:真正的爱是无法被报答的。

翁万戈考入上海交大的电机工程系是 1936 年,中日战争于次年爆发。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业,翁先生离开已经沦陷的上海,在 1938 年赴美留学。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翁先生就已经着手从事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工作,怀抱着对于中华文明极大的热忱与钟爱,他数十年来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推广、发扬中国文化的事业中。

通过参与制作和拍摄大量的纪录片和教育片,以最直观和写意的方式向西方世界展示、呈现出我们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其中一部名为《中国佛教》的片子获 1973 年的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的金奖,它们在无数西方人的心里种下一颗关于认识、探索、向往中华文明的种子;

无偿向美国捐赠183件国宝,却向祖国索要巨款,这个华侨是谁?

在向波士顿方面捐赠之前,翁先生已经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明代沈周的《临戴进谢安东山图》以及清代王原祁的《杜甫诗意图》,更在前几年以相当优惠的价格惠让了赫赫有名的《道君像》。此系列善举皆有益于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却少有人给予客观的肯定和承认。

令人心寒的自由

人对人的行动的判决是真实和虚无的。而一个人能走的康庄大道莫不是受他自己心声的指引。每一个人的话,由于他是按照那一种生活讲出来的,所以那些思想基点不同的人听起来就空洞无益;我不敢替它辩解,我的话没有它的庄严意义,我的话说出来简短而冷淡,只有它本身才能激发它愿意激发的人。

热爱艺术的收藏家保持着宛如孩童的纯真和任性。"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原指晚清政坛上的" 清浊之争 ",意在指责以李鸿章为首的 " 浊流 " 虽为干吏而私德有亏;同时暗讽以翁同龢为首的 " 清流 " 虽品行高洁而施政无能。作为翁同龢后代的翁万戈,仿佛也继承了某一种任性的自由的天性,并不把所谓国家大义这样的高大政治学概念放在首要位置。

回顾翁同龢收藏字画文物的初衷,纯粹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契机,其中并不存在为了国家而保护文物的伟大观念。艺术的纯粹可能也正来自于少有政治的敏感神经的参与,凡有挚爱者往往是 " 任性 " 的,然而这种任性反而蕴藏着最大的人性力量,具有不可小觑的创造力量。

无偿向美国捐赠183件国宝,却向祖国索要巨款,这个华侨是谁?

这让我们想起生死不离《兰亭序》的唐太宗,不惜花费数年时间和欺骗手段而归为己用,也不失为雅;酷爱瓷器而制造出 " 千古之谜 " 的后周世宗,柴窑出产的瓷器"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滋润细媚有细纹 ",已成中国瓷器史的一桩悬案;不爱江山爱丹青的宋徽宗,"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明景泰帝在铜器制造上对颜色另辟蹊径,创制景泰蓝。

每个人对于属于自己的合法财产都拥有绝对自由的处置权,文物、艺术品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部分的选择超出了大多数人对于 " 自由 " 的理解力与容忍度,令容易心寒的人轻易地感到了心寒。

艺术何处为家

尼采说" 我主张,我们相对来说都是有病的……艺术家则属于极健壮的种族。那些在我们身上表现有害、病态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则是天性。"

无偿向美国捐赠183件国宝,却向祖国索要巨款,这个华侨是谁?

艺术品、文物的所有者会为它们选择最佳的归属之所。强行附会的民族主义情绪对于艺术的归属问题而言是不全面的、粗糙的,这是因为真正的艺术早早跳脱了政治范畴,它拥有不为民族、国家、群众所左右的自由。收藏家的捐赠行为更多是个人意志,它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又与博物馆、书馆和收藏家建立的信赖关系以及收藏家本人的个人经历相关。

艺术收藏和艺术品位一样,是极其私密的带有个人主义的选择。而文物与艺术品本身会选择为它们付出最多心力、热忱的人,这种选择融汇了自由意志、人与人之间的赤诚交流、生命中曼妙的灵性。

艺术何处为家?实际上艺术处处是家,同时也无处是家。艺术的处境是如此微妙,人们大可不必为了某一国家争夺它名义上的所属权,这是对它的贬谪;艺术存在于创造者和热爱者的心中,你对于它的热爱、亲昵、克制就是对它的拥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