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的是理財,怎麼還虧了?”

“我買的理財產品都虧本了!”一位朋友今天跟生財君吐槽。細聊之後才明白,原來這位朋友通過騰訊理財通的“理財”欄目裡買了“理財產品”,買後不僅沒有盈利,還虧了不少,心裡很是不平。

理財有風險是基本常識,但為何這款理財產品剛入手就虧了呢?實際上,生財君一看到產品名字就明白了,這是一款混合型基金,風險等級為“中高級”,並不是這位朋友以為的“穩健型”理財產品。

且不說平臺在銷售產品時是否存在誤導,但對消費者本身而言,“瞭解你的產品”非常重要,迷迷糊糊買理財產品則是理財大忌。

一是瞭解自己。

“投資有風險,投資的收益和風險就像硬幣的兩面,一般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中國銀行有關工作人員表示,每個人的投資收益目標和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那麼在理財投資前確定自身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就是非常必要的。

在投資前,金融機構會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試,通過投資者的年齡、資產、收入、投資目標、流動性要求和風險偏好等多角度衡量一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試有助於投資者更好地瞭解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設定更為合理的理財目標。

二是瞭解產品。

“每一個理財產品的產品類型、風險評級、投資收益、投資方向、投資策略和產品期限與開放時間等產品要素是不同的,所以其適合的投資者也不相同。”上述中行人士表示,投資者本著對自身投資負責的原則,應該充分了解計劃要投資的理財產品,理解其產品特徵和投資風險。

三是產品適配。

在瞭解理財產品基礎上,投資者就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適配可投資的理財產品了。理財產品一般對客戶和產品的風險評級有強制性的適配原則。以中行為例,該行的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與理財產品的評級對應關係如下:

此外,生財君的這位朋友還搞錯了一個概念,那就是認為理財產品是不會虧本的。但實際上,理財產品與存款不一樣,理財產品是資產管理業務,具有“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業務本質,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業內人士表示,不保本意味著投資者在承擔投資風險的同時享受對應的投資收益,而保本則未必能夠保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