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北方鲜有败绩为何赤壁败得那么惨?

爱旅剪影


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1.北方士兵水土不服,战争期间有不少士兵染疾,无法作战。

2.三国期间大兵团作战都有谎报兵员数量的传统,虽对外宣称用兵80万,实际据考证大约30万左右,因为要戍边及维护国内治安,不可能一下子抽出80万士兵长途作战,那会儿财力也支撑不起。这在后期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表现的最突出,对外宣称用兵75万,其实只有10万!

3.北方士兵多为步兵或骑兵,擅长大范围平原作战。赤壁之战主要打的是水军,无法发挥兵力优势。举个例子,二战期间德军横扫欧洲战场,但是就是拿不下英国本土,为何?英国海军比德国更强大,德国最强的陆军无用武之地!这也是赤壁之战惨败的最主要原因!


秋香姐的9521


曹操赤壁失败,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一,曹军不习水战。曹操虽得到一些荆州水军,但又斩杀了其将领蔡瑁、张允。为失败埋下伏笔。

二,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军中发生了瘟疫,影响了曹军战力。

三,周瑜和诸葛亮是一时人杰。吴、蜀两国军队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曹操对此缺乏了解,估量不足,导致轻敌至败。

四,老将黄盖的诈降计用得好,竞骗过了足智多谋的曹操。

五,东南风的巨大作风。倘没有东南风助力,火攻难以施行,孙、刘很难抵抗曹操。

主观原因:

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评曹操用兵,仿佛孙、吴。实际上,曹操用兵可以说超过了孙子和吴起。他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身经百战。绝大多数战役,都是险而后胜。比如同吕布的作战,同马超韩遂的作战。其中最凶险的,是同袁绍的官渡之战。这一战基本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但也差一点儿让他全军覆没。在这整个过程中,曹操一直谦虚谨慎,从谏如流,发挥群策群力,所以百战不殆。

正是因为曹操建立了赫赫威名,所以荆州不战而降。兵不血刃,而得荆州九郡和二十万兵马。这实在是个大好事。可也正是这个大好事,酿成了曹操的赤壁之败。

得荆州之后,谋士贾诩劝曹操暂时不要下江南,而是屯兵江北,巩固成果,等待时机。

曹操没有听。断然兵发江南。

临近决战时,有谋士提醒曹操防备火攻。曹操却以冬季无东南风,一笑置之。

这时的曹操踌躇满志,脑瓜里已经塞满了棉花。

东吴火起。曹操败北。

在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中,曹操的因胜利而骄傲自满,轻敌急战是主要原因。如果当时曹操头脑冷静一点,听谋士之言,暂时休战,不急于对江南用兵。而是发兵先取巴蜀,绝刘备之路。那么孙、刘之间很可能发生火併。待其两败之时,再水陆两路发兵江东,则天下庶几可定。

历史不可改变,后人空遗唠骚。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曹操赤壁之败实际是有着多重原因的。

其一,曹操的盲目自大导致的轻敌

在北方的战争中,曹操面对的主要敌对势力主要还是实力强于自己的大军阀,比如袁绍,以及实力能与自己抗衡的吕布。因而曹操不敢大意,能做到沉着冷静应战。

在征讨江东之时,曹操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成为了全天下最有实力的诸侯,所以说曹操是有自大的资本的。当时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对抗孙刘五万联军,可以说曹操是信心十足,再加上荆州不战而降,曹操掉以轻心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其二,赤壁之战以水战为主,而曹军更为精通的是陆战。

北方的战争多为陆战,因而曹军厉害的是步兵战,骑兵战,而此次对抗孙刘与之前的战斗不同,主要是水战,当时天下第一的水军非江东莫属。

孙刘以精敌众,再加上曹军当时采用了错误的应战策略,使得周瑜得以施火攻之计。江上之战曹军大败,低落的士兵情绪进而影响到了陆地上驻扎的部队,而反观孙刘联军确实士气大涨,愈战愈勇。

其三,水土不服再加上瘟疫蔓延,曹军战斗力大幅减半。

曹军多为北方将士,来到南方难免有点儿水土不服,而又遇到瘟疫在曹营中蔓延,使得曹军的实力战斗力大幅降低,根本难以抵抗孙刘联军的进攻。

所以,曹操赤壁之战是既没有天时,又没有地利,人和也不行,焉能不败。


混沌聊史


历史的判定需要有依据,不能凭空想象,即使是假设,也要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之下。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号称百万,但其实真正战力也就只有一成,一成也就是10万上下,孙刘联合,这10万敌军转瞬可灭。

怎么算出来的呢?有四个方面!

一是曹军将士多出北方,进入江汉之后,水土不服,多生疾患,战力需要折去两三成。

二是曹军长途跋涉,攻城拔寨,已是强弩之末,而且自打败袁绍之后大部分已成骄兵,战力又要折去两三成。

三是曹军水战不熟,水军战船可以数月之间打造,但水军将士的练成则需要数年,曹操只让蔡瑁在洞庭练了几个月就急于出战,而且洞庭是静水,长江是动水,水流,风速,风向这些因素都能决定战争胜败,所以水军不可与江东争雄,战力又要折去两三成。

四是这些水军中有一部分是荆州刘表的旧部,他们人虽然归附了曹操,但他们心里却恨曹操弑其旧主,毁其家园,多有不满。这样算下来,曹操军中一半是骄兵,一半是怨兵,这战力不就只剩一成了,也就10万上下,而且是含笑视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北疆未定,战况相持的情况下,西凉马腾韩遂会虎视许昌,使曹操首尾难顾。这一点后来也验证了,赤壁战败,马腾就想袭击许昌,如果不是曹操回去的快,许昌也保不住。




苏江月


曹操在赤壁大败主要是因为其心骄了,所为骄兵必败。在赤壁之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荆州,助长了其骄兵之态,使他认为东吴不过尔尔。

曹操早期由于地盘较小,实力比较弱,所以对每次战争都非常慎重,特别是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几乎失眠。而北方被其统一之后华夏九州曹操占了一多半,战将千员,雄兵百万,这些功绩助长了曹操内心的傲气。所以他在给孙权的檄文之中有种游戏之意。

整个东吴兵力不过十万,且位置又偏远,刘备只算是个流浪汉除了抱负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对孙刘联盟看不上眼,认为只要大兵压境,东吴和荆州一样会望风臣服。其实曹操的失败与后秦符坚的失败差不多,都是败在了骄傲之上,如果曹操对待赤壁之战能跟他对待官渡之战时一样重视,赤壁他不可能失败。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失败了就是失败了永远无法挽回。


历史摸黑人


就如同强大的苏军在阿富汗、强大的美军在越南战场一样!有时候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需要强大的军队,天时地利人和更是关键!


利华道来


天不助曹,命也。造反都是第一个命短第二个命长。秦汉,项刘,曹司马,随唐,刘武,胤義,金元,元明,李清,民共


鬼谷学钟鼎


这个问题主要事实曹操轻敌,被连续的南下胜利冲昏了头脑!

我给你找找我之前回答别人的,感觉在这个问题也可以用!

在徐庶看穿了黄盖的诈降书和庞统的连环计,只是徐庶答应刘备不献任何计谋,把这个当做报答,告诉了庞统,还询问了庞统自己的脱身之计,另一方面程昱也多次告诫曹操留意东南风和特锁连环,但是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觉得程昱多虑了,在曹操南下连续胜利的光环加持下,就算诈降书和连环计都看出来了,关键是这个东南风,现在大冬天怎么可能有东南风,要是有我早就防备了,他们要是来火攻,不是烧他们自己吗?你们真是多虑了!以本相的智慧这么点事还看不出来?

原文: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


隔壁老王谈历史


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南方北方战争方式的不同。北方士兵多以这个陆战为主,而南方士兵都以水战为主,曹操的士兵大部分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2.曹操的轻敌与骄傲。曹操统一北方以后,非常得轻敌,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灭掉刘备,刘表和东吴。

3.联军的齐心协力。孙刘联盟以后,非常得齐心,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鲁肃,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打败曹操,所以说内因决定外因,这一点非常重要。

4.背水一战的决心。个人认为,曹操发动这场战役的时间过早,他应该再过两三年,这样的话,刘备和东吴就会有矛盾,他们自相残杀的时候他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他太心急了,导致两家联盟。再通俗一点,是曹操把孙权刘备逼急了,迫使他们两个不得不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5.周瑜的个人魅力与威信。三国演义当中周瑜虽然并不太出色,但是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一位大英雄,就像苏轼的词当中描写的一样。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认为天时才是最重要的,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太微小,善于观察天时的人才会掌握战争的胜败或时代发展的脉搏。想改变大自然,改变天时,简直是痴人说梦,我们只能利用天时 。


水溶溶


曹操统一北方后有了另立朝廷,改天换日的想法。从有这想法的一刻起,他就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刚愎自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