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导语:

在我国元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剧本,如

《西厢记》、《窦娥冤》等。这些戏剧对明清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元剧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戏曲艺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古典戏曲与现代的戏剧艺术具有很大的差别,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的很多古典文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了戏曲。戏曲有很多的种类,最出名的就是京剧了。

戏曲的形成过程

据《尚书》记载,早在尧时,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歌舞形式,即"百兽率舞","百兽率舞"是指人们化妆成野兽的样子,模仿动物们的动作跳舞。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百兽率舞

封建社会形成之后,歌舞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统治阶级推崇"礼制",让歌舞服务于他们所制定的一切礼仪制度。同时,在民间歌舞也是十分流行。最流行的是歌舞表演,民间的歌舞表演都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隋唐时期,歌舞戏应运而生,歌舞戏就是指带有故事性的歌舞。当时著名的歌舞戏有"东海黄公"、"踏摇娘"等。"踏摇娘"最早产生于隋朝,是一部有歌有舞还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但他主要以歌舞表演为主,这不能完全说是戏剧。

先秦时期,就有了艺人,他们专门为贵族阶级而服务,他们名字叫做优。优又有不同的两个种类,分别是"倡优"与"俳优","倡优"主要表演的是歌舞,而"俳优"表演的侧重于滑稽调笑。

古时候的"俳优"表演的目的,并不只是娱乐统治阶级,他们表演的目的还有通过滑稽调笑对统治者进行讽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楚国的"优孟衣冠",优梦在表演中模仿孙叔敖的言行,并通过表演达到讽谏效果,这种形式的表演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戏剧因素。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优孟衣冠

唐朝,"参军戏"出现了,他是在"俳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主要有两个角色参与表演,他们是"参军"与"苍鹘"。两个角色在表演时,会互相问答,风格偏向于滑稽搞笑,但是具有讽刺规谏的效果。这样的表演风格,对后世的戏剧文学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在宋朝,我国就出现了杂剧。杂剧起源于参军戏,但是表演的角色由两个人增加到了五个人。金院本与宋杂剧十分相似,院本的本意为"行院之本",而行院在古代是指倡优居住的地方。

但是我们只知道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存在,古代的剧本并没有流传到现代。但是我们可以从史料中看出,古代的剧本种类是丰富多彩的。宋杂剧已经具有了戏剧的雏形,元代杂剧便是在宋杂剧的基础演变发展而来的

除了宋杂剧之外,宋朝还有说唱艺术,说唱艺术对于戏剧的出现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这个艺术在当时受到大家的欢迎,演出形式十分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诸宫调",诸宫调是由多种形式的曲牌组合演出的表演形式。诸宫调对于剧本的人物刻画和表演特点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百戏

宋代还有丰富的话本,话本是指说书人的底本,而这些为元代的杂剧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话本中的艺术技巧也给元代的杂剧提供很多的灵感。除了上面说的,汉代的百戏也对戏曲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代的杂剧

元杂剧结合理论古代多种表演艺术的特点,而杂剧在元代的形成和繁荣也是有很深远的社会原因的。

首先,元朝时期,我国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都十分地尖锐突出,统治阶级对百姓实行了极其残酷的统治。

百姓对于统治者的幽怨,都在文学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在元杂剧中的反映十分地明显,且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元朝初期,科举制度被统治者所废除,文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就走进了民间,与民间艺人一起从事杂剧的创作。正是因为如此,元杂剧以极快的速度,走向了兴盛。

除此之外,元朝时期的城市经济也十分的繁荣,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盛,并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元杂剧相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更符合市民文化的需求,于是元杂剧就迅速地走向了繁荣。

元代的杂剧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艺术成就,据史料记载,在元代有姓名的作家就有两百多人,而元代的剧目总共有七百多种,但是只有一百五十左右的剧目被保存了下来,这些都是我国的文化宝藏。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西厢记

元代的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他还有严格的体制要求,首先一个剧本由四折构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幕或者是场。在戏剧正式开始之前,可能会有一个楔子,用来交代故事背景,也就是现在的序幕。如果故事太长,一个故事将会被拆分成几本,也就是连本。如《西厢记》就被作者拆分成了五本,共有二十一折。

另外,除了折数的要求之外,元代戏剧还要求每一折戏中,只能使用同一个宫调的曲牌进行表演,并且同一个曲调只能使用同一个韵脚。元杂剧的角色由末和旦组成,末是指的男性角色,而旦则是女性角色。除此之外,只有主角可以唱戏。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救风尘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重要作家,有学者认为他为戏剧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记载,关汉卿总共创作了七十部戏剧,可惜的是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十几部了,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和《救风尘》。

关汉卿的作品都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对封建制度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他的作品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也描写了人民在黑暗社会下的悲惨遭遇。

最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就是窦娥,在官府和地痞的迫害下,窦娥最后的命运只有死亡。窦娥是古代社会被压迫的底层妇女,也是一个逐渐觉醒认识到封建社会黑暗面目的反抗女性形象。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关汉卿

关汉卿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情,除了《窦娥冤》之外,《救风尘》的主角赵盼儿也是一个女性。除了窦娥和赵盼儿,关汉卿的作品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女性角色。

前期的创作十分繁荣,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以京城为代表。前期的重要作家是关汉卿和王士普,并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到了后期,戏剧创作逐渐走向了衰弱,创作中心也由北方走向了南方。

明代的戏剧创作

到了明朝,元朝流行的杂剧逐渐走向了衰弱,另一种戏剧模式在文坛上流行开来,这种戏剧形式叫做传奇。传奇是温州的地方戏曲,他是吸取了南戏的优点而形成的形式,他具有自由的体制。

明朝初期的重要作家主要是高明,明朝时期的传奇作家基本上都受到过他的影响。万历年间,戏剧艺术已经高度发达了,这个时候还有两个著名的流派,即吴江派与临川派。

明朝最重要的戏剧作家是汤显祖,他提倡戏剧创作要关注内容,而不能严格地遵守格律。因为他是临川人,所以以他为代表的戏剧流派又被称之为临川派。汤显祖最重要的作品是《牡丹亭》。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汤显祖

之后,文坛上还有一些成就较高的作者,如高濂与他创作的《玉簪记》、周朝俊与《红梅记》等。明朝晚期,代表作者是吴炳。他是临川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西园记》和《绿牡丹》。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四声猿

明朝时期,还是有一小部分作品在创作杂剧,这个时期的杂剧成就比不上元朝。《四声猿》是这个时期比较优秀的杂剧作品。

清朝的戏剧创作

清朝初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要在苏州,代表作家是李玉,他的作品有《一捧雪》、《永团圆》。他们创作的戏剧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优秀的舞台效果,这些戏剧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李玉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戏剧作家的名字与李玉极像-----李渔,他在戏剧创作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代表作是《风筝误》。除此之外,优秀的戏剧作家还有洪昇与孔尚任。

古典戏曲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李渔

清朝初期盛行的戏剧形式是昆曲,但是清朝中期,昆曲却逐渐走向了衰弱。不仅如此,戏剧创作也走向了衰弱。与此相对的是,地方戏曲反而逐渐繁荣。

结语:

在近代,古典戏剧的创作走向了衰落,只有京剧还有一部分地方戏曲还活跃在民间。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戏曲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到了现代,有一些传统剧种已经失传了,但是京剧、昆曲等仍旧存在。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戏剧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些戏剧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