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尊顯,可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都督是中國古代掌控軍事力量的官職,在三國時期大量出現,曹魏設立都督區,來管轄不同軍事地區的軍事力量。發展到魏晉時期,都督成為了能夠掌控地方或者中央的軍事長官。

在史料當中常見的“都督荊州、江州軍事”等,是都督能夠掌控地方軍事力量。而與都督地方軍事相比,“都督中外諸軍事”,比之都督地方軍事更加尊顯。如司馬昭、司馬冏、王導、蕭道成等人,皆曾經任“都督中外諸軍事”。

“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尊顯,可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不過,結合歷史來看,除了亂世之中的強權人物之外,獲得“都督中外諸軍事”尊顯地位的人物,往往會遭到各方勢力的對抗,最終落得個悽慘下場。可見,“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尊顯,可並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那麼,造成獲得“都督中外諸軍事”尊顯之位的人,多遭受打擊的原因是什麼?

提前要知道的: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含義,以及與丞相、加九錫等篡位“標配”有什麼區別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都督中外諸軍事”並非掌控全部軍事,僅是都督宮城內外的軍隊,包括皇宮內外的宿衛軍,以及部分駐紮在都城的兵力。也就是說,“都督中外諸軍事”並非都督地方軍事力量的直接上官,而僅是因為其能夠掌握皇宮宿衛軍事力量,才決定的這一官職或者說加封,有著十分尊顯的地位。

其次,在東漢末期及兩晉南北朝歷史中,包含很多篡逆之事,而篡逆之人當中的篡權象徵,多會出任丞相,或者“加九錫”。如司馬懿、司馬昭,以及東晉有心篡逆的權臣桓溫,都曾經或出任丞相,或對加九錫十分熱衷。

但是,相較而言“都督中外諸軍事”,與丞相之位和加九錫這些全篡逆“標配”,還是有著一些區別的。雖然如八王之亂中,幾個司馬氏封王都在入朝掌權時“都督中外諸軍事”,但從“都督中外諸軍事”的發展來看,這一官職或加封,更多地是表示尊顯地位,離篡逆的程度還有一段距離。如東晉初期的王導,得以“都督中外”軍事,其實並沒有篡逆的打算。

“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尊顯,可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明白以上兩點之後,結合“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實際發展,可以對這一尊顯官職或加封,大都受到打擊的原因作出分析:

“都督中外諸軍事”所掌軍事涉及中樞安危,導致與皇權的對抗激烈

如前文所提及,東晉王導曾經“都督中外”軍事,可謂權勢極重,當時晉元帝司馬睿都不得不在上朝時,邀請王導同坐御床,以表達自己對王導的看重。

不過,司馬睿作為君主,跟“都督中外”軍事的王導,最終的關係如何了呢?

司馬睿後來不滿琅琊王氏在朝中權勢過重,重用劉隗、刁協、戴淵等人,疏遠原本十分倚重的王導。這雖然是出於當時皇權過分被士族門閥壓制的目的,但也有應對王導“都督中外”所帶來的威脅中樞的考量。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王導後來“固辭中外都督”,辭去了掌控宮城內外軍事力量的這一官職。再結合王導後來的表現看,王導辭去“都督中外”軍事之職,應當是表達其對於司馬睿並無不臣之心。這也是在後來琅琊王氏王敦作亂後,王導依然能夠穩坐中樞的很大原因。

由此來看,“都督中外諸軍事”這一官職,受到統治者忌憚的很大原因,是“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控皇宮宿衛,涉及到中樞安危,由此容易導致皇權的忌憚。司馬睿擔心“都督中外”軍事的王導威脅自己,便主動疏遠王導,正是對於這一官職的忌憚。

“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尊顯,可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東晉初期,琅琊王氏王敦當時都督六州軍事,而王導都督中外諸軍事,這是中樞內外軍事力量都被琅琊王氏掌控的嚴峻情況。對於統治者來說,避免內外受制於人,才能鞏固皇權。而相應地,“都督中外諸軍事”往往都會被統治者,授予宗室或者信任的重臣。否則,如果不能獲得統治者信任之人,獲得這一官職,往往便會受到壓制和打擊。

與都督地方軍事勢力的對抗,讓“都督中外諸軍事”之人無法自保

相較而言,發展到魏晉以來,“都督中外諸軍事”所掌兵力,往往無法壓制地方軍事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都督地方軍事力量的勢力,想要起兵要挾中樞,即便能夠“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臣,也無法依靠皇宮內外軍力佔據優勢。

西晉時期“都督中外諸軍事”所掌軍隊,包括負責護衛宮中及京師的宿衛軍,和京郊的部分精銳牙門軍。可即便是在西晉巔峰時期,據有關資料記載,宿衛軍和牙門軍的數量也不過十數萬人。

在西晉末期的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都曾經在京師掌權時得以“都督中外諸軍事”,也就是說掌控著西晉宿衛軍及牙門軍。可是這幾個司馬氏封王的結局如何呢?最終都是被聯合外部軍事力量的封王擊敗。

由此來看,相比都督地方軍事力量來說,“都督中外諸軍事”雖然有著護衛中樞的尊顯地位,但是在實際軍事對抗中並不佔優勢。像西晉時期的都督關中和豫州軍事,以及東晉時期的都督荊州和徐州軍事,都比“都督中外諸軍事”官職更具軍事實力。

“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尊顯,可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東晉時期,以荊州西府和京口北府軍事實力最強,如果都督荊州軍事和京口所處徐州軍事,那麼相對於“都督中外諸軍事”來說,在軍事實力上是據有極強優勢的。這也是東晉時期,上游權臣如王敦、桓溫等,都會藉助上游軍事力量,來威脅下游京師安危。而能夠與上游荊州軍事所抗衡的,往往是下游京口軍事,而不是動不動就被攻破的建康都城“中外軍事”。

總而言之,如果“都督中外諸軍事”之人,與都督地方軍事力量的勢力對抗,往往就會遭受到極重的打擊。八王之亂中的諸王都曾在掌權之時加“都督中外諸軍事”之職,但都無一例外的被外部軍事力量擊潰,足以證明兩者之間的實力對比,以及“都督中外諸軍事”所要面臨的地方軍事威脅。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承受“都督中外諸軍事”之職呢?

其實結合司馬昭、劉裕、蕭道成等人的經歷來看,能夠承受“都督中外諸軍事”尊顯地位的人,需要具備幾個條件:

一是需要排除內部其他威脅因素。

東晉末期劉裕雖然依靠推翻桓玄而崛起,具有了一定的聲望,但卻並未出任更加尊顯的“都督中外諸軍事”,而是先“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並八州諸軍事”,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劉裕所面臨的威脅,並未全部消除。如果放棄了對於地方軍事的掌控,那麼會面臨其他內部威脅的打擊,直到平滅了江左政權內部劉毅、司馬休之等威脅之後,劉裕才入朝執掌大權。

“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尊顯,可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二是需要需要消除皇權對自身的威脅。因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所掌握皇城宿衛的軍事力量,因此容易引起皇權的威脅。那麼,即便沒有如司馬昭那樣明顯的篡位之心,也容易引起皇權的壓制。而結合南朝和北朝來看,任用宗親外戚之人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之職,則是消除皇權忌憚的重要保證。

三是需要善於平衡各方勢力。“都督中外諸軍事”之職, 雖然具有尊顯地位,並不能徹底壓制地方軍事,因此出任都督中外諸軍事之職時,需要平衡各方勢力。若是如同八王之亂中的幾個司馬氏封王那般,一旦入京奪得了權柄,就忽略了外部其他封王的威脅,那麼自然會是悽慘的結局。而如果能夠在掌權出任尊顯之職時,平衡外部勢力的關係,那麼對於保證自身“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地位,有著很大幫助。


結束語

總而言之,“都督中外諸軍事”因其與皇權天然的對抗關係,導致了這一官職容易引起皇權的忌憚。而且,“都督中外諸軍事”並不意味著掌控天下軍事,僅掌控宿衛部隊和京郊兵力,無法徹底壓制地方軍事力量。這就是“都督中外諸軍事”之職,經常受到打擊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