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2020,一場疫情,學齡兒童全員宅家上網課。這讓很多孩子共享到了更好的教育資源,可也讓很多家長吐槽“被網課逼瘋”。

受疫情影響在家開學,這讓孩子和家長提前品嚐了一把“未來教育”的滋味。隨著科技發展,網課甚至人工智能都會強勢介入教育領域,這將對現有教育模式進行顛覆式的改造。在這場教育變革中,人類教育者與人工智能將如何配合,是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雅麗恢復上班後,孩子的學業就成了老大難問題。以前孩子上網課,雅麗在旁邊陪伴,有不懂的及時解答,有情緒及時疏導,總體來講學習效果還不錯。

但雅麗上班後,孩子白天自己上網課,由於是錄播,沒什麼交流,所以孩子幾乎記不住課堂內容,作業也一塌糊塗。等雅麗下班回家,不但要輔導孩子改作業,還得安撫孩子情緒,每天都搞得人仰馬翻。

雅麗的情況就是人機配合的一個典型案例。錄播網課作為教育者不能與孩子交流,雅麗在家時,正好扮演了人類教育者的角色,跟網課配合得還不錯,但當雅麗一上班,就沒時間做這份教育工作了,於是一下子全亂了。

所以,縱使在不久的將來,知識的傳授可能會逐步由人工智能實施,但對孩子心靈的引導和教育卻還是需要人類教育者來實施的,

因此在“未來教育”環境中,人類必須認清角色定位,與人工智能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對下一代的教育工作。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一、“未來教育”長什麼樣子

2020年1月14日,世界經濟論壇發佈了其“教育4.0行動”的首份成果:《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白皮書,其中提到:除了如技術設計和數據分析等“硬技能”培養之外,學生們還必須擁有“以人為本的技能”,如合作、同理心、社會意識及全球公民意識等。

由此可見,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是:“硬技能”由人工智能或網絡提供,以人為本的“軟技能”由教育者通過人對人的影響,向被教育者提供。

《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教育”二字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可見“教”更重視傳授,而“育”更重視人性。

網課或人工智能教育,確實可以提高教育質量和產能。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已,對被教育者性格、品質、情感、交往、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養,是人類教育後代時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人機合作”恰好可以使人類教育者從重複勞動中解脫出來,更加專注於提升被教育者的“軟技能”。

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他2019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說:“教育的意思在今天的範疇已經變了,不是教材,不是課堂,而是人點亮人。這件事在教育界,已經是一個共識。”可見未來即使科技再發達,作為教育者,我們也不能期望將下一代的教育全權交給人工智能,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肩負起“人點亮人”的責任。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二、為什麼“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點亮人的教育”

流利說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林暉,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青少年創新創業分論壇”中指出:一些重複性的勞動,像知識的傳遞,技能的訓練,這些將被人工智能取代,未來人類教師的核心價值更多在於育人。

林暉所講的“育人”,就是“人點亮人的教育”。這部分工作是人工智能無法完成的,必須由人類教育者來完成。

1、孩子需要學會情感交流

人類是群居動物,人們對於情感交流的需求是一種基本需求,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這部分需求屬於“缺失性需求”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後將其擴展為七個層次。他將前四種需求定義為“缺失性需求”,並認為這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缺失性需求”對人類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很重要,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一旦“缺失性需求”得到滿足,人們就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成長性需求”。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孩子對於“歸屬於愛”、“尊重”的需求屬於“缺失性需求”,是必需要得到滿足的。而他們對於“知識的認知需求”是“成長性需求”,是必須在“缺失性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才能去追求的。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指出:大量的研究報告表明,如果新生兒被晾在一旁,任其哭鬧的話,他的大腦就將遭受負面影響,最終會引發孩子的學習能力弱,情緒管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無法信任他人。同時,還會引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健康隱患,例如過度肥胖、糖尿病、冠心病、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等等。

可見情感交流對孩子成長髮育的重要性,如果要想讓孩子身心健康並且專心學習,我們就必須要讓孩子在真實的人際交往中得到“愛與尊重”的滿足,同時孩子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進行情感交流。這部分“軟技能”也是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所需的必要技能。

在“人點亮人的教育”中,孩子可以學習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學會利用老師的資源幫自己解決問題;可以學習如何建立友好的同伴關係,為自己提供學業、情感上的支持;還可以學習如何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與家長平等相處,用家庭的愛充分滋養自己的生命。

這些情感交流的過程,都是“人工智能”不能帶給孩子的,只有“人點亮人的教育”才能滿足孩子的“缺失性需求”,為孩子在情感交流中提供更多的助力和支持。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2、孩子需要將知識內化

知識內化(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是指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使知識成為人內在素質的一部分。內化的目的是要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

嘉嘉媽媽經常吐槽嘉嘉,玩的東西都門清,一粘學習就啥也記不住。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在玩的時候得到的都是“直接經驗”,是他們自己動手實踐得來的,所以印象深刻。而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前人的經驗,對他們來講是“間接經驗”。如果孩子只是死記硬背,在生活中找不到場景應用這些知識的話,他確實很容易將其忘記。

將“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將外部知識轉化為個人能力的過程,就是“知識內化”的過程。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如圖所示,孩子在課堂上閱讀到的書本知識、孩子的思考和提問,以及課後的總結複習,這都是內化的起點。真正促進“知識內化”的動作是:大量的運用。在大量的應用中,慢慢累積,從量變到質變,孩子才能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並進行演化和創新。

知識內化的過程,與學習書法的過程很相似。學軟筆書法,剛開始都要臨帖,這就是模仿和應用。練習時需要老師從旁指導,無論是握筆、行筆,還是神韻,都需要根據練習者的情況,進行引導和指教。在成百上千次的臨摹中,練習者將一筆一劃都印在腦子裡,一撇一捺都像是自己身體的延續。最後做到心筆合一,在某一書體上有較深造詣之後,才有可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自成一派的書法。

同理,孩子的知識內化也需要人類教育者從旁指導。家長或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為孩子開拓出大量的應用場景,為他的進步喝彩,與他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對他遇到的困難給予幫助,對他產生的情緒及時疏導。這就是“人點亮人的教育”的意義所在,有了這樣的一個引導者和陪伴者,孩子才不會輕言放棄,才能真正完成“知識內化”的過程。

“人工智能”不瞭解孩子在真實世界中所處的環境差異,無法為孩子提供上述服務,因此它無法取代“人點亮人的教育”。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3、孩子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機智”

王老師走進教室,發現同學們都在抬頭向上看,原來是有一條紅領巾掛在燈管上。王老師親自取下紅領巾,並將這節語文課內容調整成“燈管上的紅領巾”,組織同學們展開討論。

正在進行籃球比賽的兩名同學扭打在一起,李老師上前制止,說:“比賽時發生碰撞很正常,你們卻大打出手,不丟人麼?我只問這事是你們自己處理,還是交給我處理?”兩個孩子互相看了一眼說:“我們自己處理。”幾分鐘後,他們言歸於好。

這兩位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都遇到了突發情況,而他們都運用“教育機智”及時化解了問題,並對孩子們進行了教育。

“教育機智”是指,教育者能根據被教育者新的、特別是意外的情況,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應變地及時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機智是人類智慧的一種應用,是隻有人類智慧大腦才能完成的突發性工作,“人工智能”不具備面對突發情況的能力。對於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突發問題,教育者能否恰當的解決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藝術。孩子也能從教育者的“教育機智”中,學習如何智慧地處理問題。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三、家長如何做才能為孩子創建“未來教育”環境

朱永新在《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中,對未來教育進行了展望,他認為今天的學校會成為“學習中心”,而家庭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學習中心”。

在疫期居家學習期間,被“逼瘋”的家長不在少數,其實這種“由網課傳授知識,由家長陪伴學習”的模式,與“未來教育”的人機合作模式非常相似。家長如果想將家庭建設為“學習中心”,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利用“共作效應”,成為引導者和陪伴者

《未來學校: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白皮書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需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模式。而目前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不少教育系統仍然採取的是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適切的“被動學習方式”。

要改變過時的被動教育模式,家長就需要帶領孩子進入主動思維的互動學習模式。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家長可以利用“共作效應”,與孩子共同工作,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孩子學習的引導者和陪伴者

共作效應

是指,如果有進行相同活動的其他人在場,當事人的作業績效會有所提高。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可見家庭中的“未來教育”環境,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建設。為此家長可以將自己的個人成長時間與孩子的學習時間安排在一起,並在這段時間裡嘗試這樣做:

  • 約定學習時間,嚴格執行。儘量將每天的共同學習時間確定下來,家長帶頭嚴格執行,當孩子表現出惰性時,邀請他加入,而不是批評他。
  • 明確學習內容,自己完成自己的工作,完成後相互檢查。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任務,父母不是監督者,也不是善後者,而是跟他一樣的學習者。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習之後的檢查,也可以賦予孩子一種共同工作的責任感,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 安排提問時間,互相提出問題,協作尋找答案。孩子可能會提出很多家長不能立刻解釋清楚的問題,不用擔心,別忘了你還有個智能教育助手呢,帶孩子一起到網絡上去尋找答案吧。這樣做還能幫孩子樹立正確的網絡觀,讓孩子知道網絡的最大價值是可以海量提供知識。我們成年人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和思考,也都可以拿出來跟孩子分享,不用怕他聽不懂,或解答不了,真誠的交流帶給孩子成長,比獲取知識更重要。

朱永新在《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中說:長期以來,學習變成了孩子們單方面的任務,父母們的任務則是監督和逼迫孩子學習。在未來,這種單向成長的格局會被徹底顛覆,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

作為“未來學習中心”的家庭,必須擁有“未來教育”環境,才能培養出未來人才。家長要從舊的角色中脫身,才能顛覆被動學習方式,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找到自己在“家庭學習中心”中的角色定位,幫孩子營造“未來教育”環境,助力孩子茁壯成長。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2、利用“泛在學習”,實施個性化教育

朱永新在《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中說:未來學習中心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在學習”(U-Learning)將逐步取代傳統的有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學校學習。

泛在學習,又名無縫學習、普適學習等,指每時每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

隨著科技發展,“泛在學習”在生活中越來越容易實現,孩子通過“泛在學習”所能學習到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春節期間,七歲的豆豆受疫情影響滯留在了農村老家。在村裡,豆豆對生火做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都催著爸爸去劈柴,跟爸爸一起生火,過程中他不斷地向爸爸提問:為什麼木頭能起火?別的東西都能燃燒麼?為什麼燃燒的東西會發光發熱?光到底是什麼?燈泡裡的光又是什麼呢?

爸爸很耐心地為他講解,遇到爸爸也拿不準的問題,倆人就抱著手機搜索答案。看到豆豆不懂的詞語和內容時,爸爸引導他說:這個“量子”你以後在學校會學到的。

“泛在學習”其實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發生,就像豆豆和爸爸的這段經歷一樣,孩子的興趣和問題就是“泛在學習”的開關。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記得提醒自己,孩子的學習要開始了,家長首先要重視這種學習形式。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泛在學習”的優勢在於,它是一種綜合性學習。雖然孩子的課堂學習都是分科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卻都是綜合性的。孩子以後在未來世界,要面對的問題也是綜合性的,所以單純進行分科學習,是不夠的。孩子需要通過“泛在學習”看到事物的複雜性和各科知識的內在聯繫性。

“泛在學習”有利於對孩子進行“個性化教育”。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興趣點也不同,但每天的學習內容卻是一樣的?這不太合理吧。孩子需要更適合自身發展的“個性化教育”。“泛在學習”起源於孩子自身的興趣,就是最適合孩子的學習。

要利用“泛在學習”對孩子進行“個性化教育”,家長只要記住三點要訣:

A.允許孩子提問

有些家長因為下班太累,無心應付孩子的問題;也有家長覺得孩子總是提問是浪費時間。希望“泛在學習”的理念能帶給家長們新的認識,在家庭環境中,隨時隨地都要允許孩子提問。

B.重視孩子的問題

這個要點的意思是,家長要向孩子傳遞正確的信息,即使他現在還聽不懂,也不要給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更不要給出錯誤答案。

C.帶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遇到不會的問題,求助於網絡智能。帶孩子一起參與尋找答案的過程,共同學習進步。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3、利用“遊戲學習”,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遊戲學習(Learn through play)顧名思義,就是採用遊戲化的方式進行學習。

孩子為什麼喜歡做遊戲,喜歡玩不喜歡學習?因為他們在遊戲中更容易體驗到“心流”的感覺。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了“心流”概念。他認為,“心流”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

生活中,你也一定體驗過“心流”的感覺,回憶一下,有沒有哪一次你沉迷於一個活動或工作,感覺只是一瞬,抬頭看錶,發現已經一下午過去了。這種就是“心流”的狀態,在“心流”狀態中,人的精神力由於太過專注在手頭的項目,所以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孩子們在遊戲中經常能體會到“心流”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人興奮又有充實感,所以他們才會樂此不疲。

如果學習能在遊戲中發生,這將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呢?


冉冉的爸爸是資深旅遊設計師,冉冉家的書房是他和爸爸的小天地。牆上的世界地圖上是他們做的標記;書架上是各地風土人情的書籍還有爸爸的旅行手札;桌上放著各種線路規劃思路筆記,電腦上也貼滿了各種創意便籤。

八歲的冉冉一有空就纏著爸爸到書房裡,兩個人一起討論世界各地風俗、天氣、交通、美食、景點,以及這些如何銜接。這個“線路設計”遊戲,他們一玩就是兩年。為了設計出更合理的線路,冉冉的語文、數學、英語都有很大進步。

利用“遊戲學習”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能夯實基礎學科知識,讓孩子取得全面進步。在生活中,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家長們可以參考冉冉爸爸的做法,從自身興趣和特長出發,設計一個自己和孩子都感興趣的遊戲,帶孩子長期玩下去。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比如喜歡歷史的爸爸,可以在家裡開闢一個歷史角;喜歡手工的媽媽,可以在家裡開闢手作樂園;喜歡美食的爸爸,可以把遊戲場所定在廚房。

也許有家長會問:如果我喜歡的東西,孩子不感興趣怎麼辦?這裡介紹兩個原則,這是保證“遊戲學習”質量的要點。

  • 玩家心態原則

如果家長是用一種“教導”的心態與孩子玩,那孩子肯定不想再玩第二次。所以家長需要拿出玩家心態,首先這遊戲需要家長自己喜歡,其次需要降低難度,讓孩子也能一起玩起來。

  • 參與共建原則

邀請孩子一起創建遊戲場景。將每次遊戲的過程中,加入製作和佈置的環節,比如冉冉家書房的地圖,就是他和爸爸一起,一筆筆標記出來的。遊戲區如果是孩子自己新手建立起來的,他往後就更有可能對這個遊戲保持熱度。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4、設立“學分銀行”,進行全方位價值評價

朱永新在《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中說:未來的學習中心,可以建立學分銀行制度,給每個學生建立學分賬戶,以此評價學習結果的好壞。

所謂“學分銀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種模擬或是借鑑銀行的功能特點,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的一種管理模式。

“學分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意義是提示家長朋友們:孩子的價值不能僅僅用“考試分數”來衡量,孩子需要全方位立體式的評價體系。我們在建設家庭“未來教育”環境時,不妨考慮為孩子設立“學分銀行”,考試分數、個人衛生、良好作息、收納整理、承擔家務情況、為人處世、泛在學習情況、遊戲學習情況等等都可以納入“學分銀行”,進行統籌管理。

在“學分銀行”的實施過程中,家長要為孩子創設寬鬆的氛圍,

使“學分銀行”成為激勵手段,而不是打擊手段。具體來講,就是要設立不同級別的獎勵,使孩子可以通過積攢的學分換取各種福利,福利可以包括虛擬獎勵和實物獎勵。

虛擬獎勵方面可以參考設立:免洗碗券、擁抱券、獨處時光券,邀請父母表演節目券等等。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設計兌換各種獎勵所需的學分值。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家長還可以大開腦洞,將“學分銀行”引入部分金融功能,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鍛鍊財商。

參考做法有:

  • 理財業務:孩子可以投資自己的某項行為。比如“做作業書面工整”這款理財產品,如果一天達到書面工整,盈利1%;連續一週書面工整,盈利10%;如果沒做到,每週虧損5%。
  • 貸款業務:孩子可以以抵押物貸出相應的學分,用於兌換大宗獎勵。並按合約按時歸還學分,如果不能按時歸還,需扣除信用分。

“學分銀行”的基礎獎勵功能、理財功能和貸款功能,都需要家長為孩子量身定製。原則就是設計一款適合自己孩子的,能全面評價孩子價值併為孩子提供激勵的機制。孩子通過“學分銀行”首先能認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其次能因自己在各方面的優異表現得到獎勵,再次還能初步獲得金融體驗,為今後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網課逼瘋老母親?教你四招,攜手AI提供“未來教育”,給孩子嚐鮮

四、結語

英國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懷特海曾經說:“教育過程中,一旦你忘記了你的教育對象是有血有肉的,那麼你就會遭遇悲慘的失敗。”

所以無論科技如何發展,無論“未來教育”將演變成什麼樣子,對於人的關注和教育都是不能完全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

“人點亮人”將是未來教育的重中之重,作為家長,我們只要將自己定位為“引導者和陪伴者”,運用“泛在學習”、“遊戲學習”和“學分銀行”就能在將家庭中為孩子創設“未來教育”環境,讓孩子提前享受“未來教育”的滋養,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