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晚晴》精析及詩風轉換

李商隱《晚晴》精析及詩風轉換


“人間重晚晴”現在的意思是說,人們都比較尊重年紀比較大、德高望重的人,或者說,類似於夕陽紅,人們比較重視老年人的情感問題。

原本並沒有這個說法,當李商隱寫這首《晚晴》的時候呢,他才三十四歲,而當時心情還不錯。

李商隱當時去鄭亞幕府做幕僚,遠離中央的牛李黨爭,可能這讓他鬆了一口氣,算是他摸爬滾打一生中比較平穩的時期。這就像杜甫顛沛流離半輩子,僅僅在成都草堂過了幾年安穩日子。所以杜甫那個時期的作品,不但有《戲為六絕句》這種詩詞理論的誕生,同時也有比較輕快的作品,如“黃四孃家花滿蹊”之類的,這種心態就很輕鬆。

李商隱在桂林時的心態就和杜甫在成都時期差不多,我們大概就知道他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狀況,也就是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李商隱《晚晴》精析及詩風轉換


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這是一首平起入韻的五言律詩,押平水韻“八庚”部。晚唐格律詩的規則都已經很完善了,作為晚唐代表性的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少有出律,是非常完美的。因而讀起來也是高低有致,音律清朗。

李商隱詩的特徵,就是用典精深、構思新奇。他的作品開創了古詩中的朦朧派,所以他被北宋的西昆體尊為創始人。李商隱兼容幷蓄了從南北朝到中唐詩人的所有藝術特色,在表現手法中是最複雜的。他屬於這種集大成的詩人,愛情詩寫的特別纏綿悱惻、優美動人,而且機關重重,讓人有些猜不透,摸不清的感覺。代表作《錦瑟》,一直到如今還有很多人在爭論,他到底寫的是愛情還是友情還是際遇,都有各種猜測。

其實我們要把握李商隱的詩,需要有一個概念。

李商隱《晚晴》精析及詩風轉換


讀李商隱的詩,我們不需要去了解前因後果,因為他著重的是表現、構造一個情境,然後去書寫這個情境,至於這種情境是從何而起,他並不想告訴我們。大量閱讀他的詩,就會發現李商隱和前期唐詩風格不同在於“情”的構建。

唐詩大多是寓情於景,那麼就肯定是要通過寫景色,或者寫事情來表達詩人的感情。李商隱的不同在於他是塑造一種感情,就是集中力量寫感情的形狀,而不是通過景色來反映感情,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你以為這是寫景嗎?這是描寫感情的樣子。這就有點像北宋開始的造景說事,不過他還是根據自己的真實感情基礎來塑造這種情境,以打動讀者,並非像宋詩一樣無中生有的捏造出各種景色,來達成自己的說教目的。

這是李商隱詩的重要特色,也是詩歌在發展過程中的藝術手法不斷湧現。

但是當李商隱不寫自己不想說的愛情經歷,或者在官場上不得志的時候,他的詩其實還是唐詩的那種比較清晰明白的風格,這首《晚晴》就是這樣。

所以《晚晴》其實並不像李商隱聞名於世的詩歌風格,這首詩很好懂。

李商隱《晚晴》精析及詩風轉換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夾城就是兩邊都築有高牆的通道。一個人深居簡出的,住在一個城樓上,當時他是在鄭亞幕府,那就是桂林城內了。身居高樓,俯視著城下的通道。春天已經過去了,夏天剛剛開始,這就是春夏交接的日子,溫度適宜,清和氣爽。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這可能是老天爺也可憐那些幽靜處的小草吧,終於放晴了。人們也很珍惜這傍晚時的晴天。這裡晚晴就是傍晚的晴天,是最簡單的本意。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並”是“更”的意思,更加上這個樓又比較高,所以就看得遠。“微注”,就是寫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溫柔。因為自己的樓很高,斜陽,透過小小的窗戶,曬進來,讓人感覺比較溫暖。

這裡就注入了感情。因為他在桂林過得還行,鄭亞很信任他,相處起來也比較有人情味。李商隱在官場受盡牛李黨爭的夾心氣之後,在這裡感覺一切都比較順暢、合拍,所以才有這種“微注小窗明”——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的感覺。他當時的心情,應該確實是感覺比較輕鬆、比較舒適的狀態。

李商隱《晚晴》精析及詩風轉換


他這裡實際上還是在寫景。這首五律,並沒有遵守律詩的普遍文法。一般來說,是“起承轉合”。首聯寫景,頷聯細化鋪陳,然後頸聯發生轉折,轉到其他方面去描寫,為整首詩帶來靈動變化的感覺。但是從中唐韓愈的散文入詩開始,這種格式慢慢被打破,當然後期大部分人還是遵守“起承轉合”的普遍文法。不過到了李商隱這種對詩文有精巧構思的大詩人手上,就會發生變化。

這也是允許的,因為文法這個東西只要你寫的好,只有大式,並無定式。

李商隱這首五律的頸聯和尾聯都是在寫景,給人一種前朝詩人作品的感覺。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越鳥就是南方的鳥。他現在是在桂林,用越鳥來指代他自己也是可以的。巢幹就是越鳥的窩被曬乾了。這裡依然在寫景,他開始寫“人間重晚晴”,其實就是交代時間是在雨後。雨後出現了晴天,所以才會是“天意憐幽草”,老天爺也是可憐這些草一直被雨水淋溼。

李商隱《晚晴》精析及詩風轉換


這個用來形容他在經過劉李黨爭兩方受氣的情況之後,終於找到了一份自己感覺還比較舒心的工作時的心理狀態。這種比喻挺有意思,原來就像鳥兒一樣,沒有一個乾燥的窩,被連綿不斷的雨打溼了,溼溼噠噠的,肯定不舒服。現在讓晚晴給曬乾了,鳥歸巢的時候,飛翔的體態就格外輕盈。

這是一種觀察細緻的景物描寫,同時融入了李商隱的個人想象。他這種通寓情於景,是可以明顯感覺到的。我們平時在經過了一些事情之後,是不是也覺得一身輕鬆啊?鳥窩被曬乾,羽毛也曬乾了,鳥兒飛起來異常輕靈,用來形容人這種心理放鬆的狀態,是非常合適的。我們在對動態景物的想象中就讀懂了他的這種心態,不需要過多的文字解釋和描述。

其實我在讀到他這幾句的時候,想起了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種輕鬆淡泊的生活狀態,當然李商隱當時和陶淵明的隱居狀態還是不同的,只不過我讀出了這種感覺。陶淵明的那首詩,最後還有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而李商隱的這首作品,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不再囉嗦。

李商隱《晚晴》精析及詩風轉換


這就是東晉詩和唐詩的區別。

唐詩寫這些景色,目的也是告訴你這個裡面有真意,但是我也不明說,你自己就應該體會得到。而且都是通過比較簡單的字詞來寫這種常見的景色,讓人們去感受,讀懂詩人的創作心態,從而得到一種共鳴,形成讀者和詩人的通感。

這首詩才能夠真正的廣為流傳。

這就是一首比較輕鬆的表達自己心境的五言律詩。“人間重晚晴”,雖然說今天的意思和他原來的本意不一樣了,但是並沒有什麼關係。個人覺得這首詩中最有味道的還是後面四句,“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這是一種比較輕鬆舒適的心態,可能更適合我們在今天引用。

《晚晴》和李商隱其他詩風格不一樣,更類似於前唐,初唐盛唐時期的詩風,其背後的原因就是他當時的心情和一生的悲哀、抑鬱的不同,這種心態直接影響了他的創作。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裡看出唐詩的傳承性,李商隱個人風格色彩的變化,以及對唐詩的整個變化趨勢的影響。

李商隱是晚唐最重要的詩人,也是因為這一點。

李商隱《晚晴》精析及詩風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