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是先有意后选牌,还是牌在意先?

慕斯威亚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学习,自己认为是先有意后选牌,提出几点理由和大家商榷。

首先,弄清“词”的起源和“词牌”的定义。“词”起源于乐府民歌,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两宋。“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每个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式,有的只有一种格式,有的还有多种变格,存在“一词多牌,一牌多名”的现象。即一首词可以有多个不同变格,同时,一首词可以有多个词牌名称。词人就是根据这些格式填词的。

其次,不同的词牌名,表达“词”的意境不一样。不同的词牌名规定不同格式的字数、句型,不同的平仄句式,所表达作者的思想内涵就不一样。如“蝶恋花”和“满江红”表达内涵不同,“念奴娇”和“点绛唇”作品表达的思想、叙述事物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的词牌名,表达作者主旨不同,表达的意境也不同。

再次,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数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不同的词牌不同的格式,所以,表达内涵也不一样,词牌名也不是词的题目。

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诗词文化吧!(网络图片)





葛诸亮


我是书香墨染文学,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写古诗词也才有一年的时间,刚开始是乱写,灵感一来就写了,起初没有考虑平仄和押韵,思想上也就没有太多的束缚,创作数目也不少,但可想而知,质量着实不高。


后来,慢慢地对质量也有要求,开始研究词的平仄格律,按要求来填词。一开始确实无从入手,从《浣溪沙》到《浪淘沙》,从《鹧鸪天》到《如梦令》,想表达的也就一个意思,但是为了满足格律和押韵,换了一个又一个的词牌名,有时候还不了了之。


前不久和几位前辈交流,他们给的建议是:关于平仄不必过于严格,朗朗上口即可,但是韵脚一定要做到。想好了内容,立意后选择一个不太长的词牌名开始填词,先是按字数填,暂时不管格律,写完后修改,先满足韵脚,最后对照平仄,没有相差很大即可。

写古诗词远远没有写现代诗来得容易,需要投入更多的心思,需要更多的底蕴。怎么看都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都不行的时候,眼界就提升了。然而也是瓶颈,创作是一种台阶式的过程,而不是波浪式地发展。当创作达到的瓶颈,不要着急,停下脚步多读书多积累,底蕴自然而然就有了。

分享最近写的一首词,希望文友提出批评指正:


浣溪沙·游乡偶成

一碧晴空柳树新,红棉海棠竞相缤。喧嚣市井渐绝音。

暮霭红尘云雨散,农田旷野马牛吟。人家烟火入乡亲。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带去些许的启发,谢谢!


书香墨染文学


常规是现有意后选词牌

词人的写作能力是日聚月累的积淀,灵感的产生往往是瞬间的。这种灵感就是所说的意,也可以简单理解为词人要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意愿,这个时候如果词人想填词创作,他就会根据内容的多少和情感的基调选择一个恰当的词牌来填词。

也有一些词人喜欢或善用某个词牌

一个词牌的韵律和格局往往在一个词人脑海中形成烙印,或者有些此人特别喜欢某首词章而相对固化的喜欢某个词牌,然后有灵感的时候经常运用该词牌。词牌的选择也与词人的风格有关。一些词人的风格相对固话,他所选用的词牌也可能相互固化。另外,对于一些有深厚积淀的词人来说,有了所谓的“意”后他们完全有能力灵活处理将其填在喜欢的词牌中。对于词人来说,填词应该是很随性的感觉,所以先定词牌也未尝不可。

词人会友或采风时偶有“命题”式填词

诗词协会偶尔举行一些采风活动,词人之间也常会友小聚,小酌后兴致被激发起来,常有人提议以同题填写固定的词牌。虽然“意”和“词牌”都被固化,但是词人们往往会创作出风采各异意境非凡的佳句。

小结

填词作为一项艺术创作多遵循一般规律,但是文人的创作又常常喜欢自由和随性。所以填词有根据意去选择适合的词牌,也有先确定词牌而后确定意者。


俗人老李


言由心发时,自然是先有意,有了灵感,有想写的内容,才会去选择合适的词牌。

词意是低沉、哀怨、婉约的,就不能选激昂明快的词牌。

如果词意是痛快淋漓、激情四射的,就应该选《念奴娇》、《沁园春》等词牌。

当有意练习某一词牌,或者唱和,次韵他人,或活动、聚会指定词牌,则根据词牌特点去发挥才华了。这就有点类似于命题作文。因为词牌一旦确定,格调、格律、用韵就受到限制,对意境发挥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



野风狂生MrWildWind


《诗法》中说:“总而言之,一诗之中,必先得意;一意之中,必先得句;一句之中,必先得字。先得意,后得句,不待求索者,上也。若先得句,因句之所在而生意,或先或后,使意能成就其句之美者,次也;若先得字,因字而生句,因句而生意,意复与句皆成其字之美者,又其次也。”所以,决定诗作的高下,关键是看它能否达到“意先言后”。


雪狼先生


如果想创作出好的诗歌(词为诗的一种)或其他文学作品,必须首先立意。

灵感未至而勉强进行诗歌创作,就成了"为做诗而做诗“。

只有灵感触动,或心中已有滿意的句子,然后根据构思或所形成的句子的需要,再选择合适的词牌去填词,才能填出情景交融的佳构。


四维求索


心中无意怎填词?

词牌在表达情感内容时是各有所属的,凭着新词的内容去选择相应的词牌是为妥当。书法讲究意在笔先,愚以为诗词亦是如此。

如果先选词牌再去创作,那只能是填词练习,以熟习词牌为目的,是心中无意的写作,难出意境。


粤北空谷


填词先意后选牌

“诗以意为主,文辞次之。”这是宋刘贡父在《中山诗话》中说的。王船山在《薑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又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云:“……(诗)以命意为主。命意不凡,虽气格不高,亦所不废。意无可采,虽工弗尚,所谓宁可为有瑕玉,勿可为无瑕石”。又袁枚《随园诗话》,引述吴西林处士言:“诗以意为主人,以词为奴婢;若意少词多,便是主弱奴强,呼唤不动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亦指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太修饰也是好的。”“诗主一意”,这是我国传统创作论中的一贯主张。

一篇文章,一首诗,必以意串,无“意”之作,必定神情散漫,杂乱无章,只是语言材料的堆砌而已。诗词讲究立意,还强调“意在笔先”。元黄清老在《诗法》中说:“总而言之,一诗之中,必先得意;一意之中,必先得句;一句之中,必先得字。先得意,后得句,不待求索者,上也。若先得句,因句之所在而生意,或先或后,使意能成就其句之美者,次也;若先得字,因字而生句,因句而生意,意复与句皆成其字之美者,又其次也。”所以,决定诗作的高下,关键是看它能否达到“意先言后”。


博古通今寓强哥


其实填词是先游意后有词牌,还是先选词牌再填词都是存在的。如果偶得一句或一意,感觉创作不了比较长的,就会选择小令或中调。感觉心中所要表达的较多,就选择一个长调。

有时候作词,就是纯粹喜欢某一个词牌,或者希望写一个什么词牌,然后再开始进行创作。

这个不必要纠结,根据自己当时的具体创作心情和具体情况安排就好了。


无心随墨


填词应该先选择词牌,词牌定下了,再按照词牌的不同内容,也就是“意”。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平仄,不同的韵式,不同的篇章,这些不同的因素,决定了词牌的不同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