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 Part 01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秘密,他该怎么做?

“我问你,从前有些人,心里有了秘密,而且不想被人知道,知道他们会怎么做吗?”

“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一个洞,然后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把洞封上。那秘密会留在树里,没有人知道。”

这段台词,出自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

这部电影让很多人记住了张曼玉摇曳的旗袍,爱上了日本配乐家梅林茂的缠绵乐音。

但不知道你还是否会记得它的尾声部分。

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对着吴哥窟的树洞,说了一段秘密。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短短的一分多钟的镜头,诱惑了多少人去吴哥窟。

从树洞间窥不见那些秘密,却可以窥见现代人有多少无处安放的心事。

心事可以以草封掩,在吴哥窟盘根错节的绞杀榕下,或者写在纸上塞进瓶里,被放逐大海。

但如果,你渴望一个答案呢?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 Part 02

沟通成本越来越高,为什么我们仍不能放弃沟通?

这是一个高喊着服务至上的时代,美容,餐饮,娱乐,文化相关的服务层出不穷。

但是那些我们最需要帮助的事情,如内心的困惑和烦恼,却无法得到服务。

说到解决烦恼的服务,可能有人会想到日本动漫《银魂》中的万事屋。中国的影视作品中也有类似万事屋的概念,我个人能想到最早的例子是1988年上映的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顽主》。

在这部电影里,于观、杨重和马青三位无业青年,在北京开了一家“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解闷、受过。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20多年后,一本叫《解忧杂货店》的书横空出世,它的畅销几乎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

除了有东野圭吾这样的“流量担当”,还因为它的设定,符合大多数人的理想。

我看到很多人在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说,多希望生活里真的有这样一间“解忧杂货店”。

有一些心事,如果倾诉于熟人,我们会担心引起很多麻烦,面对陌生人,又有交浅言深的顾虑,我们太需一个“树洞”。

如果这个树洞能够给你回应,那便更完美了。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东野圭吾描写的这家解忧杂货店叫做“浪矢杂货店”,据说它是一家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杂货店,只要在晚上把信丢进铁卷门上的邮件投递口,第二天就可以在店后方的牛奶箱里拿到解答疑惑的回信。

杂货店老板浪矢雄治说:“不管是捣蛋还是恶作剧,写信给浪矢杂货店的人,和真正为了烦恼而上门的人一样,他们内心有破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渐渐流失。最好的证明,就是他们一定会来看牛奶箱,会来拿回信。他们很想知道浪矢爷爷收到自己的信后会怎么回答。你想想,即使是乱编的烦恼,要想三十个烦恼也很辛苦。对方费了这么大的工夫,绝对不可能不想知道答案。所以,我会努力想答案后,写回信给他,绝对不能无视别人的心声。”

我们的确常常容易无视别人的心声。

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冷漠,因为人与人的交流日渐困难,因为人们的体验越来越私人化……我们几乎无法互相理解,沟通的成本太高。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我们总是在独处的满足和与和他人产生联结的渴望这两者之间徘徊再徘徊,是因为我们真的有自己无法独自排解的事物。

人就像是一只容器,每天都在不停地出产情绪的垃圾,我们当然可以消化,可以免疫一部分,但如果你自己的消化,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呢?

/ Part 03

这碗“鸡汤”,我们要不要喝?

很多人说《解忧杂货店》是一碗东野圭吾式的“鸡汤”。

“鸡汤”在现在几乎是一个贬义词。

《解忧杂货店》在这样的时代,也多少遭到了一些质疑。看到出版社推介它的时候,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虽然有营销的成分,但个人认为这么说也不夸张。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因为在这个普遍勾兑掺假的年代,至少还有人用了真药材,慢火熬炖这么一锅汤。

这里面有些句子单拿出来看和“鸡汤”句子没有区别,但是在更多的地方,在总体的理念上,它反而是反鸡汤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反对”了它自己。当一个事物能够去“反对”它自己的时候,它走得就相对深远,相对可靠。

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叫《解忧杂货店》,这满足了很多人的期望,对吧。那么多人来信,解忧杂货店也确实或多或少带给了他们一些帮助。

但是到最后它说的其实却是,这个世上,并没有解忧杂货店。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它没有欺骗你说,你真的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答案。别人给你一句话指引,你就能豁然开朗。

它持有的观点反而是,解忧杂货店并不存在,就算真的存在,它也一定就是你自己的内心。

其实关于“我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大家多少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那些问问题的人,往往知道答案。

听过这样一个说法,抛硬币之所以会有效,就是因为你抛出硬币的一刻,那个你原本就倾向的答案会在心中突然出现。

当然,这个原因就是,答案不在别处,它就在你自己的心里。

就像解忧杂货店的店主说,“这么多年咨询信看下来,让我逐渐明白一件事。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所以有些人读过回信后,会再次写信过来,大概就是因为回答的内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就像书里的第一章,一个叫月兔的年轻女人,三番五次来信咨询,最后却没有接受来信的建议。

尽管得到了非常具体的回答,她还是按照了自己的想法做。

原因就很显然了。因为人们在问出问题的时候,自己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再去问别人,他只是希望受到认可,他希望有人能告诉他他是对的,让他可以再坚定些。

遇到问题的时候,除了自身的判断和化解,学会从别人那里获取力量,也是现代人的必修课。

所以如果可以,请多和其他人聊聊,像让一潭静水流动起来,向外界寻求能量的交换。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 Part 04

误服“鸡汤”,危害很大

记得在全书的最后部分,解忧杂货店的店主还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说,来找我咨商烦恼的人是迷路的羔羊,通常他们手上都有地图,却没有看地图,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但我相信你不属于任何一种情况,你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使想决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地图是白纸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

但是,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正因为是白纸,所以可以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上。

你很自由,充满了无限可能。这是很棒的事。

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不联系上下文,单拿出这段看,它就是“鸡汤”。

它很机灵地把一件不好的事情转换一个角度,然后反而变成了一种安慰,它好像在告诉你,迷茫和暂时的一事无成,竟然也没那么可怕。

但真正的应该被鄙视的“鸡汤”,是虽然让你感受到希望,却在问题最关键的本质部分,让你陷入误区的“勾兑鸡汤”。

拿这段话来说,它会让你单纯地相信,自己一无所有,还是件好事,那欣欣然喝下这碗汤的你,反到还不紧迫了。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但别忘了,东野圭吾已经在这本书里,借解忧杂货店店主之口提醒过读者:“我发现我的答复之所以能够对他们有帮助,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拥有正确的心态。如果他们没有想要认真生活、努力生活的态度,无论别人回答什么,恐怕都帮不了他们。”

那些能够被鼓舞,被抚慰的人,并不是一无所有。他们能够向他人提问,本身就是对生活有所追求,本身就是有认真生活的态度,这样的人,又何必过分担心暂时的迷茫?

发出思索,发出疑问的同时,已经是他们白纸的结束,也同时是他们人生图景的起点了。

【本期话题】:你曾经受到过哪本书的鼓舞?请在评论区里留言哦。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聆听上官文露解读《解忧杂货店》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既“鸡汤”又“畅销”,担着这两宗“重罪”,为什么却可以说,遇到它是这代人的幸运?

本期插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