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王安石的山水情緣

詠山惹禍

嘉祐三年(1058年),江南大旱,田地龜裂,莊稼不收,百姓求生無望。

這一天,當塗城南5公里處的九井山人聲鼎沸,香菸嫋嫋,好不熱鬧!

九井山因晉代大司馬桓溫曾在山南鑿九井而得名。九井山半腰第七口井邊上,建有一座龍祠。每當大旱之年,方圓百里迷信龍王布雨的人們常常到這裡設壇求雨。而這一天,前來九井祭祀求雨的,不是別人,而是北宋王朝的大批官員顯貴,令人格外注目的有翰林院大學士、御史中丞司馬光。

龍祠前突然安靜下來。北宋官員們一個個屏息靜氣,凝視著在龍王像前叩頭跪拜的司馬光。只見他雙手捧三柱香,高舉過頭,虔誠地祈禱:“龍王保佑,天降大雨,以解旱情,保我大宋風調雨順。”……

王安石當時是江寧(今南京)地方官。江寧與當塗毗鄰,因此,也被邀請隨同上了九井山。

談一談:王安石的山水情緣

但是,王安石並不相信“求雨”這類迷信活動。

望著司馬光及朝廷一幫達官貴人們一副虔誠的模樣,王安石在心裡不禁暗暗發笑,即興作了《九井》詩一首:

沿崖涉潤三十里,高下犖确無人耕。

捫蘿挽蔦到巖趾,仰見吹瀉何崢嶸。

餘聲投林欲風雨,末勢捲土猶溪坑。

飛蟲凌兢走獸駭,霜雪夏落雷冬鳴。

野人往往見神物,鱗甲漠漠雲隨行。

我來立久無所得,空數石上菖蒲生。

中官系龍投玉冊,小吏磔狗澆銀觥。

地形偶爾藏險怪,天意未必司陰晴。

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虛盈。

誰能保此千秋後,天柱不折泉常傾。

九井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高巖飛瀑,構建瞭如詩如畫的美好自然風光,那從天而降的飛流瀑布發出的聲響,就像天籟之音一樣,令人驚歎迷戀。借景抒情,王安石聯想到封建統治者愚昧無知的“求雨”活動。繼而,詩人批評求雨活動枯燥乏味,不僅沒有收益,反而浪費大量時間、人力和財力。

王安石表白自己在龍祠前已經站立很久,卻沒有求到任何雨水,只是無聊地數著石板上的菖蒲,打發時間,只有那些官吏們正耗費著大量的銀器、玉器,忙得不亦樂乎。

在《九井》詩中,王安石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大地上的瀑布、山川、丘壑,從來都是處在變化發展之中的,有其自己的運動規律,誰能保證千萬年之後,高峰不倒,瀑布常傾呢?

談一談:王安石的山水情緣

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的王安石,自小酷愛讀書,記憶力驚人,受到過良好的教育,22歲時中進士,做了十多年的地方官。由於從小隨父宦遊南北,他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認識較深。在他進入仕途時,能夠關心民眾疾苦,多次上書建議減輕人民負擔,在民間有“矯俗變世之志”的口碑。

《九井》詩,完全是針對“求雨”這一迷信活動有感而發。然而,在中國古代,宋代是走向衰落的歷史轉折期,封建統治階級已經失去了“漢唐盛世”的進取精神而日益沉溺於保守、享樂和“窩裡鬥”。

沒多久,朝廷御史蔣雲奇便將《九井》詩送去給了司馬光。

司馬光讀完《九井》詩,大為惱火,當即痛罵王安石:“不知天高地厚!”

宋神宗本來對王安石瞭解不多。一次在宴席上聽司馬光議論王安石,說他寫《九井》詩,嘲笑朝廷。

宴席結束後,宋神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找來王安石寫的《九井》詩。

他決定親自研讀《九井》詩……

談一談:王安石的山水情緣

幸遇知音

宋神宗趙頊,是個怎樣的人物呢?

趙頊自幼聰穎過人,精通詩文。二十歲當皇帝,志得意滿,意氣風發。讀完王安石的詩,竟對《九井》愛不釋手了。他發覺王安石的詩不僅氣場恢宏,立意清新,而且視野開闊,聯想豐富。

從此,在宋神宗心裡,深刻記住了一個朝氣蓬勃、才華橫溢的青年。他就是王安石。

在中國曆代的皇帝中,宋神宗趙頊是個奇葩人物。很多皇帝總是偏聽偏信,根據下臣的彙報,拍板決策,或者決定人的生死。唯有他,即位後,志在大展宏圖,凡事總是標新立異,三思而後行。

宋神宗登基後,改年號熙寧元年( 1068年),不久,大臣王珪上書,要求彈劾蘇軾。罪名是:“妄議皇上,有謀反之心”。

宋神宗要求王珪拿出證據,王珪雙手遞上了蘇軾寫的新詩《吟檜》。

宋神宗細讀蘇東坡的詩,又向王珪多次發問後,嚴肅地當朝宣佈:

談一談:王安石的山水情緣

“蘇軾這首《吟檜》,我喜歡。檜,是樹。‘根到九泉無處曲,世間惟有蟄龍知。’寫得多形象啊!寫詩帶有詠喻,很正常啊。”說著,宋神宗從龍椅上突然站起,指著王珪,厲聲問:“蘇軾是詩人。詩人寫詩,與朕有何相干?你這誣陷之詞,實在太牽強附會了!”……

這年初秋,御史蔣雲奇上奏摺,指控歐陽修與外甥女亂倫。

宋神宗看完奏摺,臉色鐵青,親自帶領吏部官員核實情況。結果查明:是歐陽修得罪了他的內弟,其內弟編造了謊言。神宗大怒,立刻下旨,將蔣雲奇及歐陽修內弟一起革職,驅逐出了京城……

宋神宗胸懷振興北宋的大志,重振朝綱,言既出,行必果。

秋風蕭瑟。在一個天高雲淡的日子,宋神宗召見了王安石,並在宮中宴請了他。

酒過三巡。在與趙頊皇帝親切的交談中,王安石藉著幾分酒意,大膽地提出了變法的主張,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改革弊政、發展生產。

宋神宗銳意改革,很快下詔書,提拔王安石到宮中任參知政事,試圖驥足大展。

翌年,王安石上萬言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史稱“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宋神宗以君權的力量,先後頒佈實行了均輸法、青苗法和農田水利法等改革措施。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彪炳千秋。

王安石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的過程,勢如破竹。但是,王安石雖然官封宰相,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團的勢力卻十分根深蒂固。

司馬光很快糾集了一群朝廷官員犯顏直諫,以“辭職”為名,公開與王安石對抗;接著,連神宗的生母高太后都發話說:“王安石是在變亂天下呀!”

高層既得利益集團對變法改革的王安石的反制力,威力是巨大的。在王安石最需要靠山的時候,缺乏堅韌意志力的神宗退縮了。

功虧一簣啊!

王安石最後被迫兩次辭職,退居江寧。

在向宋神宗辭別時,王安石感嘆道:“天下事像煮湯,下面加一把火,接著又潑一瓢水,哪還有燒開的時候呢?”

王安石變法,如果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都能實現,將徹底扭轉大宋的沒落,宋神宗也將成為千古明君。可惜,中國歷史的這一頁因半途而改寫了。

談一談:王安石的山水情緣

吟水明志

江寧,是王安石的第二故鄉。王安石罷相,退居江寧以後,心緒日趨平靜,吟詩學佛,創作了許多寫景抒情的詩詞。

他的詩歌、散文,雄健凝練,奇崛峭拔。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裡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北宋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王安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採石牛渚磯,是王安石經常遊覽的地方。

當時,採石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是東晉大將軍溫嶠領兵平息蘇峻叛亂之後,率師返回武漢,途徑採石時,聽說採石磯下江水深不可測,還時有水怪出沒。於是,溫嶠親自帶領一幫人點燃犀牛角,將江面、江底照得透亮,果然發現江中有許多魚龍水怪,集結遊離。奇形怪狀的水怪有的穿著紅色的衣服,有的還乘坐車馬,異常活躍。

當時,溫嶠將軍見了,嚇出一身冷汗,隨後就一命嗚呼了。

這個歷史故事流傳甚廣,甚至還被記錄在了史書。至今,牛諸山上仍保留著燃犀亭,成為景觀。

這天,王安石相約蕭君圭、王回、王安國、王安上四人,一起遊覽牛渚磯。

談一談:王安石的山水情緣

理學家王回站在牛渚磯頭,感慨萬端地說:“大江萬里東行,不得西去。這是天地之理,人是不可跟它爭的啊。”

王安國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大江東去,未必不可西行。春潮高漲的時候,江河會逆流。正如李白所說的‘海潮南去過潯陽’,難道不是江水西行嗎?”

王回一時語塞,但不願服輸,仍堅持著“唯天為大,人不可與天相爭”的唯心理論。

於是,幾個人都把目光轉向了王安石,希望他發表意見。

王安石堅定地說:“我歷來不相信天不變道也不變的道理,上天要是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什麼都不可改變了,還要人幹什麼呢?”

接著,王回便講了溫嶠之死的故事。

王回話音剛落,王安石便爽朗地大笑起來:“溫嶠之死,並非真的是水怪作祟。據我看,是溫將軍早已重疾在身,又受了江風浪擊的驚嚇,誤以為水怪要向他索命,一時驚嚇,突然暴亡了。這類猝死的事情在生活中其實並不少見啊!”

說話間,江上突起一陣大風。頓時,江面上白浪飛卷,江濤拍打著崖壁,發出了一聲聲轟響。

王安上打了個冷顫,對王安石說:“你們走到哪裡爭到哪裡,不是辜負了這大好風光嗎?我們既然到這裡觀光,不如每人賦首詩吧。”

王安上的提議,得到了眾人的響應。於是,大家不再爭論。不多一時,王安石便迎著江風,吟起了題為《牛渚》的詩來。詩云:

歷陽之南有牛渚,一風微吹萬舟阻。

華戎蠻蜀支百川,合為大江神所纏。

山盤水怒不得洲,列此乃有無窮洲。

米衣重東作民計,操制生殺非無權。

陰靈神怪不欲露,燬犀得禍卻偶然。

王安石在《牛渚》中,描寫了牛渚磯險要的地勢和江心洲的形成;接著,對“溫嶠之死”的歷史故事作了新穎獨到的詮釋。在迷信思想盛行的時代,王安石敢於突破傳統思維,充分體現了他淵博的學識。

司馬光極力反對王安石,堅決辭官以後,退居洛陽,潛心致力編纂史著《資治通鑑》。有意思的是:有一天,當他讀到王安石這首《牛渚》詩的時候,心裡突然忐忑不安起來。

談一談:王安石的山水情緣

這一刻,人生如雲,他聯想了很多。

他終於明白:堅持樸素的唯物論觀點,從《九井》到變法、改革,再到《牛渚》,王安石的思想,原來是一脈相承的啊!

想到這裡,司馬光心裡頓時湧起了幾分愧意……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近代大學者胡適老家中的一幅中堂對聯:世事重重迭迭山,人生彎彎曲曲水。

是啊,一山一水一世界,容納了人間多少酸甜苦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