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干政,為何明代較少?只因朱元璋設立三條防線

外戚干政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叫歷朝歷代的皇帝頭疼不已的一個問題。皇權在古代那是一個極大的誘惑,而外戚;雖然是外,可也佔了個戚字,自然不會對權利無動於衷。所以歷朝歷代,雖然每個皇帝都對這種事頭疼無比,甚至到後來還出現了後宮不得干政的規定也還是屢禁不止。到了有明一代,外戚專權的生存土壤,基本已不復存在。

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干政,為何明代較少?只因朱元璋設立三條防線

因為以史為鑑的原因,在歷代的統治者中,基本都會盡力避免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悲哀。到了明朝,創立者朱元璋煞費苦心的剪除他朱家王朝的威脅,想把大明打造成一個皇帝高度集權的國家,於是頒佈了種種約束法律。其中這三條防線有效的遏制了外戚干預政治。

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干政,為何明代較少?只因朱元璋設立三條防線

限制勳位、內閣高官選拔

明代對外戚一般只給錢糧不予實權,甚至對外戚要吝嗇爵位,不給他們高級稱號。明代廢丞相後官員無首腦,之後的內閣地位初期僅為輔弼,內閣學士不過正五品。仁宣以來,內閣學士兼任六部尚書等高級職銜,地位隆重,成了實際上的宰相。但是這裡面有個前提,入內閣就意味著有大學士頭銜,大學士不僅是個名稱更是表示自己真的有文化素養。內閣閣臣要求有極高的文化知識水平,這一點可謂入閣的絕對必要條件,就連明代奸相也得有知識,比如青詞宰相嚴嵩,文化素養極高。正是尊貴不足、文化不夠,連同出身民間毫無根基這三條共同作用,成了明代外戚干政路上的攔路虎,也因此明代外戚對政治干預較輕。

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干政,為何明代較少?只因朱元璋設立三條防線

選秀女、賢后

明太祖對外戚干政可謂敏感,因為明太祖過於重視外戚干政,所以對外戚的選拔和管理上就尤為重視。首先就是在後妃的選擇上,明代的有名現象就是皇妃出身極低。太祖的馬皇后就出身不高,歸根究底是個民間百姓之女。馬皇后母儀天下後可謂是一代賢后,就沒有放任外戚為非作歹。之後的皇后大多都是賢惠得很。朱高熾的原配老婆張氏,她在朱祁鎮幼年登基時,有大臣請她垂簾聽政,她直接拒絕了,理由是不能破壞祖宗制定的法律。外戚欲要干政,必須得通過後宮,這大明朝的後宮多數都賢惠(其實是被朱程理學毒害的)。後宮們主動不去幹政,外戚即使想染指,也失去了通向權力的橋樑。

朱元璋奉行從民間良家選取皇妃的選秀女制度,從民間選上來的這些人,出身低,文化素養不高。在科舉制度完善的明代,非科舉正途出身的人雖然富貴但被人鄙視,直接遏制了外戚們得道之後進一步擴展權力。

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干政,為何明代較少?只因朱元璋設立三條防線

整體社會思想

社會發展到明朝,外戚等各種專權,都已經有了豐富的歷史為鑑。封建皇朝發展到明清兩代,皇權制度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頂峰,沒有人可以肆意廢立皇帝,同樣,皇帝也不能隨意去封賞處罰。

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干政,為何明代較少?只因朱元璋設立三條防線

在這個環境社會下,外戚要想搞點事情,無異於難於登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