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太守的千年“懸”示

古代有兩個因“懸”出名的太守,一個是“懸榻太守”陳蕃,一個是“懸魚太守”羊續,兩個懸字恰恰高屋建瓴,道出了用人和為政之要。

東漢桓帝時期,陳蕃任豫章太守,到任後遍訪賢能,當他聽說徐孺子滿腹經綸且品德高尚後,十分欽佩,親自前去拜訪,並誠懇地請他到郡府為官。而徐孺子志不在此,重在教書育人,便婉言謝絕了陳太守的好意。對此,陳蕃並不勉強,常常派人送去衣物用度,還邀請徐孺子到郡府論學獻計,秉燭長談,並特意準備了一張臥榻,專供徐孺子使用。徐孺子一走,陳蕃就把臥榻懸掛起來,直到徐孺子再來,才又放下。後來陳蕃到朝廷當了尚書、太傅,又極力上書推薦徐孺子。陳蕃懸榻因此成了傳頌千古的愛才惜才重用人才的典故,《滕王閣序》一句“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至今令人蕩氣迴腸。

這不是一張普通的休憩之榻,而是一面高懸的求賢若渴、招賢納士的鏡子。當今時代,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其較量和競爭說到底是頭腦的較量、人才的競爭,唯其重才、愛才、惜才方能事業有成,《群書治要》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用人之要。“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必然眾望所歸,事業興旺。

“懸魚太守”羊續也是東漢人,他那讓人感喟的一懸,懸出了風清氣正。

《後漢書·羊續傳》記載,南陽太守羊續有個下屬見太守大人生活十分清苦,就給他送了條當地的鮮魚,讓羊續改善伙食。羊續不便當面謝絕好意,無奈地“收下”。不久,這位下屬想再送一條鮮魚加深“感情”。不料,羊續卻將他叫到後堂,指著早已風乾的那條“鮮魚”,誠懇地說:“你前幾日送的鮮魚還懸掛在那裡。”下屬自覺羞愧難當,從此不再送魚。羊續懸魚目的有二:一是警示自己不能收魚,二是告誡別人不能送魚。此後,南陽郡百姓無不盛讚這位“懸魚太守”。明朝名臣于謙賦詩稱讚:“剩喜門庭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下,閒閱床頭幾卷書。”

羊續的清是真清。在南陽任太守多年沒有回家。家鄉遭災,妻兒逃難到南陽投奔他。羊續帶著妻兒來到自己的居室。妻兒看到,羊續的整個家當不過是一身麻布衣服和幾升口糧、一把食鹽而已。羊續無奈地說:“我並非薄情寡義之人,但只有這點東西,拿什麼來養活你們母子?”妻兒只好又到別處逃難去了。

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朝廷準備任命羊續為三公之尊的太尉。按照當時慣例,所有升官的人,都要向宦官送上千萬的禮錢。羊續卻讓前來宣旨的宦官坐在破舊的單席上,撩起自己身上已經破得掉絮的舊棉袍說:“我的全部家當,不過這件棉袍!”這個宦官掃興而去,羊續因此未能位晉三公。不久年僅四十八歲的羊續英年早逝,遺言要求薄葬,不接受朝廷賜贈。按當時習慣,二千石級別的高官去世,朝廷要贈一百萬錢的喪葬費。然而,羊續的府丞焦儉嚴格遵照遺囑,未取一文錢。

羊續懸魚苦了自個,卻為後世樹立起了一個道德標杆,後代懸瓜、懸絲皆望其項背,同樣懸出了為政清廉。《北齊書·蘇瓊列傳》記載,南清河太守蘇瓊上任伊始,已卸任的樂陵太守趙穎抱著兩個新瓜送上門來。蘇瓊先是不肯收,趙穎再三堅持,蘇瓊只好收下,卻將兩個新瓜置於議事廳門樑上不吃。後來又有不少前來送禮的人,走到門前,一看趙穎送的兩個瓜還在那,便打消了再送禮的念頭。

送禮收禮真的是私下授受不親,既傷道德又壞風氣,古人公孫儀宰相對此說的特實在。他愛吃魚,官民爭相買魚送到他府上,公孫儀卻從不接受。府上的人感到不解,問道:“您喜歡吃魚,卻為何不接受別人送來的魚呢?”公孫儀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如果我收了他們送的魚,就會遷就他們,可能因此而徇私枉法,我的國相之職也會被罷免,到那時,我再想吃魚,人們也不會再送給我。如果我不收他們送的魚,國相之位就不會動搖,即使靠我自己的官俸,也能保障我有足夠的魚吃。”瞧,於公於私他都說到點子上了。

兩個“懸”太守都是東漢人,都擺明了一個態度 ,說出了一個理兒,就是為政和用人都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懸榻”拉近了距離,讓心與心零距離,道出了用人之要,其核心是一個重字,重視人才重用人才,方能士為知己者死,將士人人用命偉業立成;“懸魚”拉開了距離,讓公與私界限分明,道出了為政之要,說白了就是一個清字,唯其清才能舍小利顧大義順民心,就像總理在今年兩會答記者問說的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