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

3月24日,《福州日報》頭版報道福州市在創新實踐中不斷健全制度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的相關新聞。


福州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

原文如下

福州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

禮法合治 政得其民

福州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

記者:謝星星 莫思予 林瑞琪

春風拂綠,萬物復甦。榕城大地,群眾生活、企業生產、社會運行正恢復往日高效、智能、有序的模樣。這是福州努力探索高水平社會治理現代化帶來的。


如何當好社會治理現代化排頭兵?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州鼓樓區軍門社區考察時作出的“三個如何”重要指示,為福州與時俱進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巨大動力。


2019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落實到推進新時代有福之州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在數字化治理、基層治理、城市治理精細化等創新實踐中不斷健全制度體系、提高治理能力,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福州治理實踐中綻放光芒。


“數” 治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

  

一個“e福州”APP,全面打造新型“防疫系統”。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傳播?當機場、高速及火車站等首道關口面臨返崗客流考驗之際,“e福州”上線“e防控”功能模塊——掃描登記後生成二維碼,即可獲知人員行動軌跡,成功破題;當群眾面臨口罩購買難之急,“e福州”推出預約搖號+無接觸配送方式,穩定民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在疫情期間,根植於福州社會治理各方面的“互聯網思維”便展示出非凡活力。

  

一個監測平臺,實現“全景式”掌握員工健康狀況。面對復工復產與疫情防控的兩難選擇時,該怎麼辦?福州利用數字化手段打開了又一個治理新通道:在福建錦江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小陳點開手機上的“釘釘”軟件完成“健康打卡”,另一頭的軟件終端——福州市復工服務平臺上數據隨之更新。這些數據的彙總,為企業、政府的決策提供了支撐。

  

變被動治理為主動治理,提升的是治理效能,帶來的是顯著成果。3月初,福州185項對固投支撐較大的在建重點項目全部復工。

  

一輪“雲招商”,創新經驗在全省推廣。當面對面溝通成為困難,屏對屏交流在福州應運而生。3月19日上午,一場跨國“雲簽約”在福州閩清和日本東京兩地完成,總投資10億元的華僑大廈項目正式落地閩清。疫情發生以來,福州探索採取客商同步在線、視頻互動交流、在線答疑解惑的方式,截至3月23日,12場“雲簽約”“雲招商”活動已簽約項目176個,預期總投資2400多億元。

  

運用數字技術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是福州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數字福州”建設的生動體現,也是福州數字政府將制度優勢轉化數字化治理的堅實底氣。

  

共 治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也是群眾的家園所依。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在福州,社區基層治理,不只是政府單方面的簡單管治,而是多元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

  

在鼓樓,全面推行的“參與式預算”微實事協商項目,讓居民更好地參與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民生工程的決策中來。

  

天氣晴好的上午,河南新村居民王小寶會來到“開心農場”澆水。“開心農場”的前身是失管花圃,改變始於去年鼓樓在全區推廣“參與式預算”微實事協商項目,向群眾徵集民生工程類和服務類小微實事。

  

在“參與式預算”中,社會治理理念的創新轉化為社會治理實踐的優勢,轉化為人民群眾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

  

居民們利用每月的“居民懇談日”,商量著把花圃改造納入微實事項目。有人提議把花圃改造成小農場,有人說通過居民認領來加強管理,還有人和共建單位提供菜籽和花苗……去年11月,兩片綠意盎然的“開心農場”出現在河南新村。

  

在臺江,“民非”組織當管家的模式入駐各街道,讓“髒亂差”小區變得“潔淨美”。

  

“終於可以一覺睡到天亮了。”去年11月,鰲峰街道家園事務服務中心入駐亞峰新區後不久,陳美英在內的不少居民紛紛發出感嘆。以往凌晨三四點起,小區的主幹道就被早市攤販佔據。換了幾家物業,都束手無策。

  

家園事務服務中心是臺江區探索成立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專門承接小區物業管理。

  

“中心的管理團隊是街道、社區的退休人員,業主代表、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等還成立了理事會、監事會,形成了‘黨委政府引導、街道部門協同、社區群眾參與、家園中心實施’的老舊住宅小區管理模式。”臺江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心堅持非營利性,收益“反哺”居民,真正實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眼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模式在福州各縣(市)區“百花齊放”。在倉山,“掌上社區”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掌握、辦理大小事;在晉安,兩岸社區交流中心正在建設,促成社區治理低消耗低成本高質量、多元主體互融共生;在馬尾,“社工+社會組織+志願者”的力量不斷釋放,運用專業方法協助社區開展工作……

  

這些不是基層偶然的創新個例,而是長期善治的成果。聚焦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福州社區治理三年行動(2018~2020)正按時序進度推進,第二年度預計完成145個達標城市社區、47個標杆城市社區,659個達標農村社區、219個標杆農村社區的社區治理創建任務。

  

“智” 治

  

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

  

在福州,城市治理正在步入“智治”階段,用“繡花功夫”交出一份城市治理精細化答卷。

  

“我們小區有單元群租房,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日前,市民林先生用手機向市12345便民(惠企)服務平臺反映群租房問題。當天,他的訴求就被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務中心批轉至多個相關部門。第二天,多部門隨即聯合調查執法,並作出回應。

  

兩天時間內解決問題,這是平臺帶來的高效。2019年,我市還啟動“12345+企業服務”新模式,為企業發展難題“傳聲”。過去一年,平臺共受理來自市民、企業的訴求104.56萬件,訴求件回覆率為100%,群眾滿意率為99.7%。

  

城市加速發展,“福州之治”從精細處入手,從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做起。從最早的窗口投訴到電話反映、再到APP直達,標註著城市走向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步步足跡,見證著時代變遷中百姓獲得感的持續增強。

  

隨著福州不斷變大變美,城市治理的步子越走越細,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到城市治理領域,讓福州的“智慧大腦”在治堵、防澇等領域大顯神通,成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自主研發的信號燈智能控制平臺將往日孤立的信號燈串聯起來,可對一條道路的多個路口實行一鍵式遠程控制,實現全線綠燈通行;

  

福州在全省首創的城區水系聯排聯調監測體系,織起一張智慧防澇網:各庫湖閘站的水位如何,城區易澇點是否積水,系統都能通過智能監測幾秒鐘便獲得結果;

  

一張圖文聲像俱全的“電子地圖”福州數字城管系統,藉助物聯網技術,把城市治理的“手”伸向更廣領域,實現城市管理公共空間全覆蓋,街面秩序逐漸改善、市容環境更加整潔;

  

……

  

城市寄託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福州正以奮鬥姿態,持續謀劃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為人民帶去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