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徵高句麗,為何放掉了高句麗俘虜,單單坑殺了靺鞨戰俘?

體壇於快嘴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中原王朝強盛時期,南征北戰,打下了大片的疆域,才有瞭如今我們看到的宏偉版圖,但是有3個作戰方向一直是我們的遺憾:

第一個方向:朝鮮半島方向

朝鮮半島與中原地區並無大山大河阻隔,也沒有高原沙漠做屏障,但是無論是強漢,還是盛唐,以及後來的元、明、清都沒有真正佔領朝鮮半島,實現有效統治。

強大的唐朝版圖,就剩下朝鮮半島那一小部分。

強大的元帝國依然沒有納入朝鮮半島全境。

第二個方向:中南半島方向,就是越南方向

越南王朝由秦始皇大將趙佗建立,但是長久脫離於中央王朝,同樣參照上面兩張地圖,唐朝、元朝都沒有進入中南半島,後來明朝永樂年間曾短暫統治過越南,後因越南當地叛亂,被迫退出中南半島。

明朝其實也僅僅是佔領了中南半島很小的一部分。

第三個方向:日本方向

日本與大陸之間有汪洋大海做天然屏障,但是中原王朝並不是沒有辦法征服。元朝曾經排出水師征伐,但是多次遇到颱風,無疾而終。

其實日本能安全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原王朝沒有佔領朝鮮半島,如果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征服日本只是時間問題。

說回正題:李世民為什麼要討伐高句麗,還要坑殺靺鞨戰俘?

李世民一生三次討伐高句麗,其中第一次為親征,坑殺靺鞨戰俘就發生在第一次。

為什麼要討伐高句麗?

原因一:在漢朝,高句麗的土地是漢朝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李世民怎麼能容忍?

原因二:隋煬帝三次征討高句麗,都未能成功,甚至因為戰事消耗過大,間接導致隋朝滅亡,李世民有義務為中原兒女洗刷恥辱!

這兩點在李世民的宣戰詔書中都有體現:

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原因三:當時的朝鮮半島分為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其中新羅是唐朝小弟,高句麗聯合百濟想要佔領新羅。

原因四:高句麗內部發生叛亂,政治不穩,是削弱高句麗的最好機會。

原因五:有為李治拔掉高句麗這個隱患的考慮。

但是李世民沒有想到的是,三次討伐高句麗,雖然說在戰役、戰術層面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在戰略方面是徹頭徹尾的失敗,高句麗依然雄踞朝鮮半島。但是到唐高宗時期,在李勣、薛仁貴的努力下,徹底消滅高句麗。

為什麼要坑殺靺鞨俘虜?

靺鞨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盤踞在現在的東三省北部區域,與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接壤。

李世民第一次親征時,靺鞨派出15萬軍隊協助高句麗抵抗唐軍,最後被唐軍擊敗,靺鞨酋長投降,3300多人被俘,一向優待俘虜的李世民,這一次竟然下令坑殺這3300多名靺鞨俘虜,而高句麗俘虜卻安然無恙。這一事情被史書記載,但是原因並沒有說明,我們可以猜想一下。

這一次親征因為久攻不下,糧草耗盡,北方天氣轉涼,唐朝退軍。在退軍途中,李世民生了重病,史書記載是癰疽,一種惡性毒瘡,修養了數月才控制住病情。

但是根據高句麗的記載,唐太宗是在陣前中了靺鞨的毒箭,甚至是射瞎了眼睛,我們不排除棒子有誇張的嫌疑,但是結合李世民的作戰風格以及戰後坑殺靺鞨俘虜的反常行為,中箭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射瞎眼睛就是棒子意淫了,畢竟李世民還活了3年,還接見萬國使臣,從來沒有相應記載。

所以因為靺鞨幫助高句麗對抗大唐,還射中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下令坑殺靺鞨俘虜。


榮耀歷史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李唐是在隋末紛亂的戰火中脫穎而出,最後降服了群雄以後建立起來的。幾十年的兵燹,真可謂山河破碎,血流成河。

李淵建立唐朝以後,開始修整這個千瘡百孔爛攤子。但是還沒等收到多大的成效,就江山易主,換李世民來治理了。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勵精圖治,首先制訂了一系列相應的內外政策。

對內,勸課農桑、休養生息,使得國泰民安,開創了“貞觀之治”。

對外則開始攻滅東突厥、薛延陀,降服西域,設立安西四鎮,被北方各族共尊為“天可汗”。

這一番動作之後,他覺得已經為唐朝的百年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偉大的君王從來不會把目光停留在眼前這一點上,必須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才行,而李世民正好具有這種眼光。

此時他的著眼點落到了遙遠的遼東,那裡是高句麗佔據的地區。當年隋煬帝三次征討高句麗而不果,現在,李世民要對他進行討伐了,以建立不朽功業。

公元645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親統十萬唐軍精銳,分水陸兩隊同時進攻;並且號令新羅、百濟、奚、契丹、靺鞨這些歸順的部落,配合唐軍的行動,分道進擊高句麗。

唐軍一路勢如破竹,連續攻破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城,打到安市城時,雙方在這裡形成膠著狀態。

高句麗在得知唐軍大舉進攻的消息後,也組成自己的聯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計有高句麗軍隊,還有其治下的泊咄、安車骨、白山靺鞨等部落,共同抵抗唐軍。其中,最為積極的當屬白山靺鞨。

靺鞨,又稱“靺羯”,是個很古老的民族,自古生息繁衍在東北地區。 到了唐代,分裂為七個部落,分別為粟末靺鞨、泊咄部、安車骨部、拂涅部、號室部、黑水部、白山部。

相比於其他靺鞨諸部,白山靺鞨居於長白山地區,在地理上,距離高句麗最近。地理上的靠近,加深了他們和高句麗的交往,同時也密切了雙方的政治聯繫。

當時高句麗聯軍由北部的傉薩(相當於唐朝的都督)高延壽和南部傉薩高惠真合成,總兵力達十五萬,馳援正被唐軍圍困的安市。

而此時圍困安市的唐軍,卻只有六萬眾。

雖然李世民手下兵力較少,但都是精兵。兩軍一相遇,唐軍表現極為神勇,硬是把兵力優勢的高句麗、靺鞨聯軍,殺得死傷過半。

七月二十二日,雙方又發生一場激戰,高句麗軍被斬首兩萬餘級,另有四萬餘部被唐軍圍困。

二十三日,見突圍無望,高句麗援軍主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士卒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

此役收穫頗豐。一下子取得這麼大的勝利,李世民有一種成就感。下來就是對俘虜的處理了。

李世民處理高句麗俘虜時,顯得非常的寬宏大度。把俘虜中“簡耨薩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也就是說,把他們頭頭腦腦的,都他們編入自己的麾下,授以武職,然後先帶到中原安置;其餘人都全部釋放,讓他們回平壤老家。

高句麗的戰俘處理完以後,就該輪到那些靺鞨士兵了。大家以為也會像剛才一樣,該收編的收編,該放的就放掉就完事了。誰知此時李世民臉色突變,和平素以豁達著稱的他,簡直判若兩人。

《新唐書》記載,唐太宗命令“收靺鞨兵三千餘,悉坑之”。就是下令將白山、泊咄、安車骨三部靺鞨兵三千三百人,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這在李世民一生的軍事生涯中,是很罕見的暴行。

為何李世民做出這種極端決定呢?

他處於以下幾種考慮:

一、靺鞨士兵曾經讓李世民十分頭疼

在高句麗聯軍中,靺鞨族士兵雖然人數較少,但發揮著關鍵作用。他們的士卒精於弓馬騎射,且逞勇好鬥。憑藉嫻熟的騎射和高昂的士氣, “每戰,靺鞨常居前”,就是說每次攻擊唐軍他們都一馬當先打頭陣,死心塌地跟著高句麗,跟唐軍血拼到底。

還有就是靺鞨騎兵對唐軍的不斷襲擾。他們常使唐軍腹背受敵,屢遭襲擾。尤其對唐軍後勤補給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在平時要想消滅這些靺鞨騎兵,是非常不容易的。現在,俘獲如此多的靺鞨騎兵,唐太宗又怎麼會輕易的放虎歸山?

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故此李世民才會怒不可遏,對他們下了死手。

二、太宗皇帝要借靺鞨俘虜,殺雞儆猴、敲山震虎

靺鞨士兵就是再驍勇善戰,由於是個小民族,而且還分裂成許多小部落,所以在唐朝和高句麗相爭時,說白了他們只不過是雙方手中的一枚棋子罷了。

“太宗貞觀二年,乃臣附,所獻有常,以其地為燕州。帝伐高麗,其北部反,與高麗合。” (《新唐書·卷235·黑水靺鞨》)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當年的整個靺鞨,很早之前已經歸順唐朝。並且朝廷在他們的居住地區設立燕州,屬於唐朝的屬地。

高句麗興兵作亂時,他們其中的一部分看不清形勢,悍然跟著高句麗人出兵攻打唐軍。因此讓李世民非常生氣。所以他們對唐朝來說是就是叛臣。

兩軍對陣,李世民對對壘的敵人,表現出正常的尊重;但是對背叛者,就沒有那麼多的仁慈可言了。

何況這次徵高麗,唐朝治下北狄各族新羅、百濟、奚、契丹、靺鞨都有隨從唐軍出征的士兵,如果不嚴懲背叛者,就不能使自己的“羈縻政策”得到順利實施,也無以警告後來者。

三、用剛柔相濟的手段,起到瓦解敵軍的作用

當時唐軍屯兵於安市城下,攻城日久毫無進展。為解困局,唐太宗既想用鐵血手腕,震撼敵方的抵抗意志。又想以懷柔手法,收服高句麗的人心,令其感恩懷德。

但是,這個尺度要把握得恰到好處。如果為了震懾敵人,殺掉了高句麗俘虜呢?那就會激起高句麗同仇敵愾的情緒,以及誓死不降的決心。

所以李世民在安市城下,寬宏大度地赦免高延壽、高惠真等降將,釋放高句麗俘虜。只為感化民心,讓高句麗民眾知曉,若降必受優待,可保性命無虞。

同時,唐太宗又無情地活埋了全部靺鞨戰俘,就是要瓦解高句麗的抵抗意志,讓敵眾明白,抵抗唐軍,斷無生路。

白山靺鞨等部只是高句麗的附屬、僕從,並非高句麗本族百姓。即便殺光了靺鞨戰俘,高句麗人也不至有喪親之痛,也不用擔心會激起敵眾的反抗情緒。

李世民此舉確有欺軟怕硬之嫌。可誰叫在唐朝和高句麗兩雄相爭的格局中,寄人籬下的靺鞨人,沒有什麼話語權可言呢?

可憐的靺鞨戰俘,就這樣成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成為李世民玩弄殺雞儆猴遊戲中的一隻樣品雞!

可惜李世民的敲山震虎、殺雞儆猴計策,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唐軍於安市城下,覆滅高句麗援軍,盡屠靺鞨俘虜後,“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但堅守安市的城主,並沒有被唐太宗的恩威並施嚇倒,他們眾志成城,進行了殊死的抵抗,唐軍久攻不下。

此後,深秋將至,遼東一帶早寒,草枯水凍,軍糧將盡。九月十八日,李世民被迫下令,班師還朝。

李世民的高句麗征途,就因一個小小的安市而功虧一簣,從而成為他一生的遺憾。

但準備回師的李世民是如何對待敵手的呢?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軍班師時,“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跡不出。城主登城拜辭,上嘉其固守,賜縑百匹,以勵事君”。

雖未能攻克安市,李世民卻由衷敬佩安市城主,臨走時賜給他們許多物資,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對敵人的敬意。

這大概就是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吧!

《新唐書》宋·宋祁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戰高句麗,在安市城之戰,其中虜獲3000多靺鞨人,隨後坑殺了全部靺鞨戰俘。其一,靺鞨人彪悍好戰,時常掠奪邊民,是邊境的不安因數;其二、意在警告靺鞨以及其他周邊勢力,不要來摻和高句麗的戰事。

靺鞨人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是在隋文帝時期,隋文帝宴靺鞨朝貢使者,使者與隨從為謝文帝恩,起作靺鞨舞。

史載舞者動作“曲折多作戰鬥之容”,文帝驚謂侍臣曰,此舞“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

跳舞都是戰鬥之狀,也是天下的奇觀!

靺鞨人的戰鬥本能已經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可怕!這也從側面說明,靺鞨人是在不斷戰鬥中,是周邊民族不安分的因素。

高句麗之所以能驅使靺鞨人,是因為靺鞨也不是一整體,史書記載靺鞨分為七部,粟末靺鞨與高句麗接壤,時常入侵邊境,不得已高句麗以黃金珠寶聯合了靺鞨人的其他部落,打敗了粟末靺鞨部落。而部分粟末靺鞨遷徒營州,投靠了中原王朝,學習中原文化,後來靺鞨人首領大祚榮趁唐朝虛弱的時候,在唐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建立渤海國。

靺鞨人大規模入侵中原王朝是在隋開皇十七年(597年),高句麗平陽王聯合靺鞨先發制人攻遼西軍事駐地,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在《隋書》列傳第四十六記載:明年,元率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西,營州總管韋衝擊走之。

而後在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中,靺鞨一直在為高句麗出力。

到唐太宗時期,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

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世勣(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唐太宗率軍連戰連捷,克數城,在打到安市城的時候,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率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安市城,被打敗投降。

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記載: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上簡耨薩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餘皆縱之,使還平壤;皆雙舉手以顙頓地,歡呼聞數十里外。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裡面有一段: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

勝利之後,唐太宗下令坑殺了靺鞨3300人,但其他戰俘,除有3500高句麗的高級官員遷到內地,其他的都釋放了。現在很多人眼睛就盯著坑殺的那3300人,可是被釋放的那3萬人,為什麼沒人提呢?

至於為什麼坑殺靺鞨,其實也很簡單,唐太宗本次是征討高句麗,高句麗兵前來拒戰理所當然,而靺鞨兵閒著沒事,來幹什麼?太宗此舉,意在警告靺鞨以及其他周邊勢力,不要來摻和高句麗的戰事,也是為了警告靺鞨人不要掠奪邊境,做好自己本分。


沒有跨不過溝


類似抗美援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