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輝的講述中,感知《先生們》的文人情懷與風骨

在李輝的講述中,感知《先生們》的文人情懷與風骨

先生們

01.先生們

說到“先生”這個稱呼,我第一想到的是老師。小時候,外婆時常在耳邊嘮叨,去學校要如何如何聽先生的話云云。後來時常聽到有人稱自己丈夫為“先生”。看電視時,也常常會聽到賬房先生,相命先生,甚至對老者稱“老先生”……可見“先生”一詞,由來已久,並且在歷史上各個時期所針對的對象卻有所不同。

《論語·為政》裡有“有酒食,先生饌。”註解說:“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餚,就孝敬了父兄。

《孟子》記載“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意思是先生您為何這樣說?此處的“先生”指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董先生(董其昌)曰:‘公(袁可立)才兼數器,心運四慮。’”意思是董先生有很多的學問,考慮事情也很周全。此處的“先生”則是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舊時對以相面、卜卦、賣唱、行醫、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也稱“先生”,如,清·李漁《凰求鳳·假病》中“請先生過來,用心替他診脈。”

《曲禮》中“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其“先生”為老人教學者。也就是現在的教師。

漢代時,“先生”前通常會加上一個“老”字。清初,則稱相國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後,官場中已少用“老先生”這個稱呼了。直至辛亥革命後,“老先生”這個稱呼才又盛行起來。交際場中,彼此見面,對老成的人,都一律稱呼為“老先生”

在李輝的講述中,感知《先生們》的文人情懷與風骨

但凡德高望重之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李輝著的《先生們》一書中記錄的,冰心、黃宗英、任敏、鬱風、張穎、張允和等,都是那一代文壇上受人尊敬的女先生。

李輝曾經是北京晚報的副刊編輯,後又任人民日報副刊編輯,工作中與很多文人前輩們有幾多接觸。在《先生們》一書,記錄了他與著名作家、人文學者李輝與冰心、沈從文、巴金、賈植芳等30多位重量級文化大師,長達半個世紀的交往過程。

與其他傳記類圖書不同,李輝在書中除了講述他與這些先生交往的回憶、記錄外,更多地著墨於先生為人、做學的態度和精神上。書中還附有他私藏的珍貴照片和手札,從這些日常往來的書信中,從一件件小事背後,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文壇名宿不為外人知的真性情和人格光芒。

02. 文人的情感

天一亮我將再隨著牛群

走出去

為牛群找一塊青青的草地

也為我自己

獲得一點點短暫時刻的晨曦

那個在80年代吟誦《初出牛棚告白》的老人畢奐午曾戲稱自己是奐“牛”,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報刊經常將奐午寫成奐牛。

在李輝的講述中,感知《先生們》的文人情懷與風骨

畢奐午先生

從李輝的筆下,可以看出畢奐午先生在文壇的起伏過往,以及先生的淡泊,重視友情,誠摯待人的心性。

畢先生一生走得十分艱難。命運的改變更是來得無比突然。20世紀50年代初,畢先生在湖北文化界地位頗為重要,曾擔任全國文代會湖北代表團的副團長。據說他在出席會議期間,有一次上廁所時,被一個遇到他的人誤認為是一個見過面的叛徒,轉身就報告上去了。隨後,畢先生便經歷了在學校農場與牛同行的牛棚生活。直到“文革”後,那個舉報被證明子虛烏有。

談到畢先生的遭遇,李輝在書中用了天方夜譚這個詞來形容。

從一個詩人,一個較早在中國高校開設魯迅研究課的教授,到一個放牧者,期間的悲哀和痛切遠不是我們常人所能體會的。但,畢先生並未因此而放棄學習,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每日清晨,放牛的時候,他迷上了張望天空的星辰,並開始學習天文學方面的知識,然後,用這些知識來研究古代詩歌中有關日月星斗的題目。

在畢先生和李輝的通信中,可以看出先生對朋友的掛念以及對年青人的關懷和幫助之情。

比如對李輝,從學業到工作,甚至到婚姻大事,都是畢先生夫婦在談話中和信中少不了的內容。

比如,每次信中都會與李輝談及對老友的掛念和問候。特別是在有一次在李輝的信中獲悉植芳遭自行車撞傷,便立即打了電報去上海詢問情況。

當巴金贈送的書在戰亂與漂泊中遺失,機緣巧合下失而復得時,當即在巴金的題詞旁邊寫下一段話:“1980年春節,北京親友將他們新購到的一些舊書寄來。其中居然有這樣一些書。亦悲,亦喜。”隨後,他又買到巴金新近翻譯出版的書,並在書的扉頁上,充滿感情地寫上這樣一段話:“巴金——我的摯友、兄長,我買他譯的書,彷彿見到他一樣。我們好多年沒有見面,也沒有通信,想到的,只是彼此一定還深深地懷念著。”

畢奐午先生是一位極易動情的人,苦難磨礪絲毫沒有銷蝕他的純真和激情。

這就是那一代人的情感。對友誼,刻於心,卻不張揚。對年輕一輩,充滿熱誠和厚愛。

在李輝的講述中,感知《先生們》的文人情懷與風骨

冰心先生

03. 文人的情懷

當李輝請冰心為《浪跡天涯——蕭乾傳》一書寫序時,冰心看完書後直言:“可惜收尾太不詳細也太弱了!你太年輕了,不知道蕭乾最可愛的嚴肅的一面。我覺得你書的題目應當是《遊子歸來》!像他那樣走遍天涯,又認識許多外國名人,儘可能留居在外面,過著優裕的物質生活。而他卻回來了。”

李輝坦言:“有這樣的老人的批評,對作者而言,多麼幸運。”

蕭乾早在中學時就認識了冰心,他與冰心的弟弟冰季是同學。因其本名“蕭炳乾”,而被冰心的孩子們稱為“餅乾舅舅”。

晚年的冰心因為大膽干預生活的勇氣才贏得廣大讀者的敬仰。1988年,在“冰心文學創作生涯七十年展覽”開幕式上,蕭乾發表了這樣的感言:“可以向冰心大姐學習的很多很多,但我認為最應學習的是她那植根於愛的恨。那些滿足於現狀、維護現狀、利用現狀自己發旺的人,就生怕有人對現狀有所指摘。其實,這樣的人心裡所愛的,只是他自己——他的地位、權勢和既得利益,因而對生活中不合理的現象那麼處之泰然,那麼熟視無睹。不能恨的,根本也不能愛。”

最近網上因為小留學生回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關於從小將孩子送出國的話題下,可以看到很多觀點各自為陣,前幾天看到一位小留學媽媽的信,信中寫到舉債送孩子出國,只是為了幫孩子彎道超車,孩子以後肯定會回國的。

這讓我想到了冰心就當時的出國熱,給出的一番見解。

冰心以為,“為政不在多言”,為人也是如此。中國人就是中國人:第一,在外國不給中國人丟臉,第二,一定要回國服務。

在李輝的講述中,感知《先生們》的文人情懷與風骨

冰心與蕭乾

冰心在給李輝的信中曾提到,蕭乾說自己不願意在外面當白華。並說:“這正是我們借赴美的機緣,而返回祖國的原因。因為無論回來後那些時候受過“左”的折磨,但愛祖國愛人民的心,勝過一切。我們是中國人!”

除了出國熱,冰心還就當時的教育與知識分子地位問題發表過兩篇文章,一篇名為《萬般皆上品……》,小說以一位大學副教授的口氣,自述其與經商同學、身邊的出租車司機等人的收入比較,感嘆教師境況的窘迫、教育不受重視的現狀。結尾那句“真是,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讓人感慨萬分。還有一篇《我感謝》落筆重點依然是談教育,談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的社會問題。

這兩篇文章也是對其提出的“無士不興”最好的詮釋。士,就是知識、文化、科學、教育,就是知識分子,人才。

北京舉辦“巴金文學創作生涯六十年展覽”,請柬題簽有冰心題寫。展覽過後,李輝特意帶著請柬請冰心題跋。她在內頁上寫到:“說真話,幹實事,做一個真誠的人。”

這就是冰心、蕭乾那一代文人的情懷!

在李輝的講述中,感知《先生們》的文人情懷與風骨

在《先生們》一書中,不僅有那一代文人的情感和文人情懷,還有文人的痴,文人的風骨……翻開《先生們》一書,在李輝與這些先生交往的回憶中,在他私藏的珍貴照片和書信原稿中,展現出先生們的為人、做學的態度和精神。

由此,先生們,不再是一個名字,一篇文章,而是一位位立體的飽滿的人,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